經濟自由度指數

經濟自由度指數

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報告《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涵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權威的經濟自由度評價指標之一。各個指標累加後的平均值可以計算出總體系數,得分越高說明其經濟自由度越高。美國傳統基金會的觀點是,具有較多經濟自由度的國家與那些較少經濟度的國家相比,會擁有較高的長期經濟成長速度和更繁榮。

概述

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度指數

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是由《華爾街日報》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報告,涵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權威的經濟自由度評價指標之一。指數在4個範疇評定經濟自由度,分別是法治水平、監管效率、受約束政府模式及市場開放程度。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觀點是,具有較多經濟自由度的國家與那些較少經濟度的國家相比,會擁有較高的長期經濟成長速度和更繁榮。

測評方法

經濟自由度指數
經濟自由度指數
2007年的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採用百分制(0—100)的評分辦法,將有關經濟自由度測評的10個大類指標逐一評定,摒棄了過去5—1的評分辦法,使評分和評價呈同向關係。在計算出各個大類指標得分後,進行簡單平均,即得出某一經濟體的具體改指數。得分越高,說明經濟自由度越高;反之,經濟自由度越低。依據得分情況,各個經濟體被列入五個不同的自由度區間,即“自由經濟體”(得分在80-100)、“較自由經濟體”(70至低於80)、“中等自由經濟體”(60至低於70)、“較不自由經濟體”(50至低於60)和“受壓制經濟體”(0至低於50)。

評價內容

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度指數

具體情況為:

商業自由度包括10箇中類指標,分別為新成立一家企業須辦理的手續數目、新成立一家企業所需的時間、新成立一家企業的費用、新成立一家企業的最低資金、企業獲得許可證須辦理的手續、企業獲得許可證需要花費的時間、企業獲得許可證的費用、企業關閉需要的時間、企業關閉的費用、關閉企業的恢復率。

貿易自由度包括貿易加權的平均關稅率和非關稅壁壘數量2箇中類指標。

財政自由度包括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企業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和稅收收入占GDP的百分比。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包括政府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國有企業的收入和財產占政府總收入的百分比3箇中類指標。

貨幣自由度包括近三年的加權平均通貨膨脹率和價格調控2箇中類指標。投資自由度包括6箇中類指標即是否有外國投資代碼,政府是否鼓勵外國企業公平的參與投資,是否對外匯進行管制,外國公司是否享受同等待遇,政府對支付、轉移和資本交易是否進行限制,某些特殊行業是否拒絕外國投資

金融自由度包括政府對銀行服務和其他金融服務的管制程度、金融服務公司開業和運營的難易程度、政府對信貸資金分配影響的大小。

勞工自由度包括最低工資、工作時數限制的嚴格程度以及解僱冗員的成本等4箇中類指標。

評價指標

貿易政策

加權平均關稅
非關稅壁壘
海關腐敗
政府財政開支
所得稅邊際最高稅率
公司稅邊際最高稅率
政府支出占GDP比例的年度變化值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政府開支在經濟中所占比重
政府擁有的企業和產業
政府收入中來自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收入所占的比重
政府的經濟產出

貨幣政策

包括過去10年通貨膨脹率的加權年均值
資本流動和外國投資
外資企業法規
對於外資企業的限制
對於向外國投資者開放的行業及公司的限制
對於外資公司的限制及業績要求
外商的土地所有權
外資公司與國內公司在法律上的平等對待
對於外資企業收入匯出的限制
對於資本交易的限制
外資公司本地融資的方便程度
銀行業和金融業
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所有權
對於外資銀行開設分支及子公司能力的限制
政府對於信貸配置的影響

政府管制

提供所有種類金融服務的自由,證券、和保險政策
工資和物價
最低工資法
不受政府影響,私下設定價格的自由
政府價格管制
政府價格管制使用的程度
政府對影響價格的企業的津貼

產權

司法系統不受政府干擾的自由
規定契約的商法
對契約糾紛中外國仲裁機構的認可
政府對財產的徵用
司法系統內部的腐敗
在接收司法裁定與執行之間的延遲
私有財產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規制

經營企業的許可要求
獲取營業執照的容易程度
官僚機構中的腐敗
勞動規制,如每周工作時間,帶薪假期,產假等
關於環境、消費者安全、以及工人健康的規制
各規制給企業帶來的負擔

非正規市場活動(黑市)

走私
非正規市場中智慧財產權的盜版
由非正規市場提供的農業產品
由非正規市場所提供的工業產品
由非正規市場提供的服務
由非正規市場提供的運輸
由非正規市場提供的勞動

排名

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2010年

2010年,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這是香港連續第十六年獲此殊榮。排名榜單上,新加坡名列第二,澳大利亞名列第三位。此外,香港在引進外來直接投資,繼續位列亞洲第二。

2010年中國內地在179個經濟體系中名列140,澳門排名20,台灣排名27。

2011年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公布“201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第17年蟬聯榜首,得分為89.7。新加坡仍排名第二,得分為86.1升至87.2,進一步拉近了與香港的差距。中國內地則連跳5級升至第135位。

2012年

2012年1月,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Foundation)和《華爾街日報》公布2012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蟬聯冠亞季軍。

主要已開發國家中,加拿大排名第6位(79.9分),美國第10位(76.3)、英國14位(74.1)、日本第22位(71.6)、德國第26位(71)、西班牙第36位(69.1)。法國僅排在第67位(63.2),落後於排名第65位的哈薩克斯坦(63.6),但遠超過排名第92位的義大利(58.8)。中國則退至第138位(51.2)。模里西斯躥升至第8位,創非洲國家中的最佳排名紀錄。

朝鮮依舊墊底,排名第179位(1分),倒數排名的國家還有辛巴威第178位、古巴第177位(28.1)。

其它

2012年加拿大弗萊澤研究所的《世界經濟自由報告》裡面,中國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在17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位第132名。而2008年為第93位。

中國排名

中國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及變化情況 中國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及變化情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