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與中國分權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

2 2 2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立信會計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1月1日)
平裝: 23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2931559
條形碼: 9787542931559
尺寸: 22.8 x 15.2 x 0.8 cm
重量: 299 g

內容簡介

財政分權政策能否成為經濟發展戰略中的一項政策推動力,從20世紀50年代Tiebout、Oates等人的開創性研究,到80年代轉型經濟的普遍效仿,50多年來一直成為總量經濟學領域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是儘管如此,關於財政分權經濟效應的研究結論依然不是很清晰。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對外開放的逐步加深,我國不僅在經濟環境和制度結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市場行為主體的行為方式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央政府意識到不可能在所有地區實現同等的發展,因此嘗試通過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權力,鼓勵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種策略的基本假設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夠更好地對資源進行分配。回顧財政分權相關政策的實踐,我們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財政分權政策的實施是否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成長?對於探索中國經濟成長之謎,最初,國內學者大都集中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引入物質激勵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價格雙軌制、引進技術和鼓勵出口等方面,卻忽略了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突破口的財政分權改革,應該說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財政分配領域的改革開始的。當時,中國已經歷了約30年的計畫經濟,意識到不可能在所有地區同時實現均衡發展,中央政府決定下放更多的權力,鼓勵地方政府發展經濟,財政分權就成為這一改革的突破口。無論這一改革的初衷是源於中央財政壓力還是政府的遠見卓識,財政分權改革無疑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政策推動力之一,其影響顯著而深遠。
回顧相關研究的歷史,隨著國際上對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關係研究的興起,人們對於中國財政分權制度改革在中國持續高速增長中的作用逐步開始關注。雖然關於中國財政分權改革對經濟成長影響的文獻越來越多,但是我國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效應一直都未得到較全面的解答,許多問題仍有待於進一步釐清和探討。較為典型的問題是,現有關於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作用機制的分析大多是通過將各級政府支出引入經濟成長模型,這種簡化的模型能夠得到較好的結論,可以明晰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直接效應,但是卻忽略了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間接效應,即財政分權會通過與經濟成長具有密切聯繫的其他要素而對經濟成長產生間接影響,這一點在轉型經濟中可能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忽視了財政分權的間接效應將會導致對於中國財政分權效應的不客觀評價。
由此,致力於福利最大化的巨觀經濟政策應隨這些變化適時地做出調整。政府追求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在當前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地區、城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統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我國各級政府績效在以經濟成長為主的考核機制下,如何適時調整以兼顧其他目標的實現,將是我們研究的又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徐海霞編著的《經濟成長與中國分權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對於財政分權的研究將從經濟成長拓展到其他與經濟成長密切相關的領域,既考察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直接影響,也考察財政分權對其他與經濟成長具有密切聯繫的要素的影響即間接影響,這些要素主要包括地區市場分割、地方政府效率等,由此系統地對於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財政分權、經濟成長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並解釋相關結論的政策含義,最後將從政策調控的角度對如何建立分權框架下“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中國政府政策的目標和路徑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完善機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經濟成長與中國分權框架下的政府政策研究》理論部分首先在傳統內生經濟成長模型的基礎上,將政府支出引入生產函式用以描述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構造了一個經濟成長模型來研究。分析發現,財政分權水平會影響經濟成長的速度,且各級政府支出水平之間存在最優的財政分權水平,如果實際財政分權水平s/g小於最優財政分權水平(s/g),進一步提高s/g可以提高經濟成長速度,但當s/g過高時,過度的財政分權反而會降低經濟成長速度。其次基於前面基本模型得出的結論,實際上是把財政分權作為外生的變數而並沒有解釋財政分權。為了充分理解財政分權帶來經濟成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擴展基本模型,並建立解釋財政分權的模型,這些模型的意義在於它們對財政分權提供了更為全面的闡述。這樣,我們進一步在基本理論模型中引入內生變數即政府支出結構,並得出經濟成長率不僅和財政分權程度θf,θs有關,還與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的構成φf,φs有關。這樣,如果實際的政府支出構成與最大化增長率的政府支出構成不同,重新配置政府支出構成可以提高經濟成長率。
本書實證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國1978—2008年省級財政分權與各省經濟成長的關係,由此得出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的實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還對我國財政分權的跨時差異和地區差異展開了具體的經驗分析,這極大地擴展了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關係實證研究的現有結論。分稅制改革前地方財政分權對地方經濟成長的影響顯著負相關,而1994年以後地方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顯著正相關,在綜合了分稅制改革前後時期1978—2008年的樣本中財政分權的係數為正。這樣,實證結論顯示,分稅制改革後我國財政分權的正面效應開始顯示;同時,財政分權在不同地區之間還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即我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地區財政分權的積極作用可能要大於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東部各省的財政分權優勢要高於中西部地區。
為了充分理解財政分權帶來經濟成長的過程,我們通過擴展基本模型來建立解釋財政分權的模型,這些模型的意義在於它們對財政分權提供了更為全面的闡述。首先,對於我國財政分權帶來經濟成長的過程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政府支出結構的不同配置影響了公共資源的配置及經濟成長;在事實財政分權程度的度量指標下,轉移支付的數量和形式會對財政分權效應產生一定影響;從政府行為的角度來解釋,政府之間的政策協調能力會影響財政分權效應的發揮。接著,在基本理論模型中引入作為內生變數的政府支出結構,並以中國分稅制改革後的跨省面板數據為樣本,實證檢驗了我國財政分權、各級政府支出結構與經濟成長的關係,並得出檢驗結果。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地方基本建設支出的比重顯著為正,而中央基本建設支出的比重則顯著為負,原因在於我國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後經濟實力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地方政府的實力增強,私人資本更為活躍,此情況下中央政府從經濟建設的領域轉移到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地致力於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社會福利等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項目,而道路、橋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革、高新技術創新等由地方政府和私人資本承擔,因此投資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們運用各種不同的經濟計量方法考察了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間接效應,這裡選擇了兩個發揮間接效應的重要經濟變數即市場分割和地方政府效率。首先,利用相對價格方差法測算了我國28個省市的商品市場分割程度,其中主要涉及我國市場分割程度的測算和比較、分稅制改革後我國財政分權對於地方市場分割及經濟成長影響的實證檢驗。其次,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實證分析我國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效率的影響效應,其中,選擇DEA方法和受限隨機效應Tobit模型來測算並解釋我國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差異和特點,在此基礎上,選取合理的解釋變數來建立空間面板計量模型分析我國財政分權是否對地方政府效率產生的影響及其特徵。
本書共分為8章,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第1章導言,簡單介紹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具體闡述了經濟成長和財政分權的含義及其度量方法,並介紹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2章中國財政分權改革的演進過程及必要性分析,通過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分權改革的演進過程,其中簡單介紹財政包乾制,將重點放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上,回答了我國財政分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體包括基於中間需求效應的我國政府間財政權力博弈分析、各省財政分權指標的變化趨勢及不同地區財政分權指標的比較。
第3章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對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相關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總結了現有關於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的相關觀點,既包括財政分權有利於促進經濟成長的觀點,也包括財政分權存在潛在缺陷的觀點。藉助於傳統內生增長理論的巨觀經濟總量均衡模型,對財政分權影響經濟成長的效應以及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從而建立起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實證分析的理論框架,充分體現了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
第4章省級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成長關係的實證檢驗,通過模型設定的計量分析結果,最終採用固定影響的變截距面板數據模型和我國1978年以來的經驗數據,對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的整體效應進行了估計。結果表明,樣本期間內我國的財政分權顯著地促進了經濟成長,且在給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最優財政分權程度。由於上述對財政分權措施的分析只是從一個靜態的角度著眼,為了克服此問題,我們對我國財政分權措施進行了進一步的內生性和時滯效應檢驗,由此得到我國的財政分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財政政策巨觀調控的左右,且我國財政分權措施的變化對經濟產生作用具有一定的時滯期,大約在第3期產生正的影響,而實際GDP的脈衝回響強度是正向的而且比較穩定。
第5章中國財政分權跨時差異和地區差異的分析與評價,這裡我們運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對財政分權的跨時差異與地區差異進行了實證檢驗與影響因素分析,並通過擴展基本理論模型檢驗了政府支出結構的影響效應。實證結論顯示我國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政府的基本建設支出比重過大,存在一定的無效配置,此時中央政府應當逐步調整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比重,將該方面的支出責任讓渡給地方政府和私人資本,而將重心轉移到社會公共服務領域。
第6章與第7章對我國財政分權的研究從經濟成長拓展到與經濟成長密切相關的其他領域,分析的目的在於探究財政分權通過其他要素影響經濟成長的間接效應。第6章中利用相對價格方差法測算了我國28個省市的商品市場分割程度,其中主要涉及我國市場分割程度的測算和比較、分稅制改革後我國財政分權對於地方市場分割及經濟成長影響的實證檢驗,計算結果表明,1996—2007年間我國的市場分割程度並不像一些學者所揭示的那樣愈演愈烈,且從全國情況來看,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對經濟成長具有直接促進效應;同時,分權制改革的成本即市場分割與“諸侯經濟”也極大地削弱了經濟成長的直接促進效應,綜合這兩方面的效應來看,在全國的市場分割程度的均值0.0587處財政分權程度提高1%,而對於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僅為1.19%。第7章中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實證分析我國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效率的影響效應,其中選擇DEA方法和受限隨機效應Tobit模型來測算並解釋我國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差異和特點,在此基礎上,選取合理的解釋變數來建立空間面板計量模型,並利用27個省市自治區1995—2008年的經驗數據對我國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效率的影響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我國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傳統的面板回歸模型因沒有考慮到空間相關性而低估了這一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地方政府效率在相鄰地域間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而財政分權對剝離了規模效率的純技術效率的作用力更大,同時說明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因規模報酬而發生的效率增加的影響力不大。
第8章分權框架下中國政府政策的改革與完善,從分權框架下政府政策完善的角度,通過尋求我國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之間矛盾關係的制度性根源,提出“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我國政府政策如何進行改革和完善的整體思路。

目錄

第1章 導言
1 研究動因
2 探討的問題
3 經濟成長與財政分權的含義及衡量方法
4 研究方法、思路與分析框架
5 研究的缺陷及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第2章 中國財政分權改革的演進過程及必要性分析
1 財政包乾制與分稅制
2 中國財政分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 財政分權指標的變化趨勢分析及比較
第3章 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
1 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相關文獻綜述
2 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影響的相關理論模型
3 中國財政分權對經濟成長影響的作用機制分析
4 本章的分析結論
第4章 省級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成長關係的實證檢驗
1 相關實證研究的文獻回顧
2 省級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成長關係的計量檢驗
3 中國財政分權措施的內生性檢驗與時滯效應
4 本章的分析結論及政策含義
第5章 中國財政分權跨時差異和地區差異的分析與評價
1 中國財政分權地區差距的實證檢驗
2 中國財政分權跨時差異與地區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3 基本理論模型的擴展
4 中國政府支出結構、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的實證檢驗
5 本章的分析結論及政策含義
第6章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市場分割及經濟成長影響的實證檢驗
1 財政分權、市場分割與經濟成長的相關文獻評價
2 市場分割的測度指標和情況描述
3 分稅制改革後中國財政分權對市場分割及經濟成長影響的計量檢驗
4 本章的分析結論及政策含義
第7章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政府效率影響的實證檢驗
1 相關文獻述評
2 地方政府效率的估計
3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政府效率影響的空間面板數據分析
4 本章的分析結論及政策含義
第8章 分權框架下中國政府政策的改革與完善
1 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成長之間矛盾關係的制度性因素
2 制度供給失衡下財政分權的後果
3 分權框架下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中國政府政策改革思路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