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方式轉變

經濟成長方式轉變

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涉及眾多領域和環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一般指由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定義

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是指:經濟成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解釋

一般指由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數量型增長方式片面追求數量、產值和速度,致使經濟成長質量低,效益差和結構失衡;質量型增長方式則改變這些弊端,注重經濟成長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協調。

特點

質量型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含義和要求,但也具有一些基本特徵:(1)經濟成長效率高,主要表現為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及其貢獻率高;(2)國際競爭力強,主要表現為產品及服務的質量高而成本低;(3)通貨膨脹率低,即通貨膨脹低於經濟成長率,或經濟成長中通貨膨脹程度小;(4)環境污染程度低,即經濟成長過程的環境污染面小和污染率低。
經濟成長的質量取決於整個經濟中的投入質量、運行質量和產出質量。投入質量包括投入生產的物質資源質量和人力資源質量,前者是指生產資料的裝備程度、技術水平以及品質狀況,後者是指生產人員的文化水平、專業能力以及熟練程度。運行質量主要包括生產技術水平、微觀和巨觀管理水平、產業結構關係等方面。產出質量主要是物質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水平、成本水平以及結構狀況。投入質量、運行質量和產出質量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由於經濟成長連續性,產出質量既受投入質量、運行質量的影響,反過來它又會影響投入質量,改善運行質量,來達到提高產出質量的效果,並促進它們之間的良性循環。

區別

從經濟成長推動的方式區別,數量型增長方式一般都是由高投入、高消耗推動的,是一種消耗型增長方式;而質量型增長方式則是由勞動、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技術進步、資源轉移、規模經濟等因素形成的動力所推動,是一種效率型增長方式。因此,從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是由消耗型增長方式向效率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從不同角度出發,經濟成長方式轉變也有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或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