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

指不歸屬於十四經,但具有一定名稱、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簡稱為奇穴。經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陰俞等,後來還補充到十四經穴中,可見經外奇穴本身又是經穴發展的來源。經外奇穴在臨床套用上,針對性較強,如四縫治疳積、太陽治目赤等。經外奇穴的分布比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與經絡系統仍有一定關係。《靈樞·刺節真邪》中提出“奇輸”是“未有常處也”,可見界於阿是穴與經穴之間的一類腧穴就是後世所說的奇穴。

基本介紹

簡稱為奇穴。經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陰俞等,後來還補充到十四經穴中,可見經外奇穴本身又是經穴發展的來源。

經外奇穴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的分布比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與經絡系統仍有一定關係。有的經外奇穴並不專指某一個部位,而是指一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風等。經外奇穴在臨床套用上,針對性較強,如四縫治疳積、太陽治目赤等。

歷代中醫文獻中多有關於奇穴的記載。《靈樞·刺節真邪》中提出“奇輸”是“未有常處也”,可見界於阿是穴與經穴之間的一類腧穴就是後世所說的奇穴。晉代《肘後方》里奇穴又有增加。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見於各卷的奇穴達187穴之多。明代方書《奇效良方》,首次將“奇穴”單獨立節專論。《針灸大成》論穴有“奇”、“正”,專列經外奇穴一門,收穴35個,對後世影響很大。《針灸集成》匯集奇穴144穴。這些都說明歷代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1974年郝金凱所著《針灸經外奇穴圖譜》續集,已將奇穴收集達1595個。得到公認的奇穴是48個,它們是:四神聰、當陽、印堂、魚腰、太陽穴、耳尖、球後、上迎香、內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頸百勞、子宮穴、定喘、夾脊、胃脘下俞、痞根、腰宜、下極俞、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點、外勞宮、八邪、四縫、十宣、髖骨、鶴頂、百蟲窩、內膝眼、膝眼、膽囊、闌尾、內踝尖、外踝尖、八風、獨陰、氣端。

常用奇穴

頭頸部穴

(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聰

定位: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一寸,共四穴。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魚腰

定位: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正中。

主治:眼部病症。

操作:平刺0.3~0.5寸。

3、印堂

定位:在額部,兩眉頭的正中。

主治:痴呆、失眠健忘、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小兒驚風、產後血暈、子癇。

操作: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4、其他穴位:如太陽、耳尖、球後、上迎香、內迎香、牽正、翳明等

二、胸腹穴位(EX-CA)

1、子宮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

操作:直刺0.8~1.2寸。

2、三角灸

定位:以患者口角之間的長度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將頂角置於患者臍心,底邊呈水平線,兩底角處是該穴。

主治:腹痛,疝氣。

操作:艾柱灸3~7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