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聲:朝花夕拾

《經典回聲:朝花夕拾(英漢對照)》是魯迅先生創作生涯中惟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這十篇散文,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他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脈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會風貌圖,是研究魯迅先生早期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資料。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經典回聲:朝花夕拾(英漢對照)》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中國小說史略》、《野草》、《墳》、《華蓋集》、《南腔北調集》等。
楊憲益(1915年-2009年),祖籍安徽,生於天津。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
戴乃迭(1919年-1999年),英國人,楊憲益夫人。著名翻譯家,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家。
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聯袂英譯了多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圖書目錄

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後記

後記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頭,說北京恐嚇小孩的“馬虎子”應作“麻鬍子”,是指麻叔謀,而且以他為胡人。現在知道是錯了,“胡”應作“祜”,是叔謀之名,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雲《非麻胡》原文如次:“俗怖嬰兒日: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稜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日: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

序言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