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爸老媽的100個長壽秘訣

全書分為快樂老年心理篇和百歲老人經驗篇上、下兩篇,採集了全國50位百歲老人的養生妙方,介紹了百歲老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保健等諸多問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最貼心、最實用、最權威的快樂秘訣集錦;最獨家、最科學、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匯粹!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快樂老年心理篇和百歲老人經驗篇,主要介紹了百歲老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保健等諸多問題。

權威醫學專家科學評點長壽細節,讓您60歲的年齡,40歲的身體,20歲的心態!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採集了全國50位百歲老人的養生妙方,並輔以老年病專家的科學評點,相信可以幫助老年朋友更好地面對這個年齡段常見的問題。

這些百歲壽星,生活的地域不同,從海邊到山區再到平原,遍布全國各個省市;家庭條件也不盡相同,從市委書記、老藝術家到普通城市平民再到平凡的農民身份各異。那么,如此多的不同,卻為什麼能夠造就他們共同的長壽百年呢?他們的身上有著哪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的長壽秘訣呢?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保健等諸多問題呢?

作者簡介

聞卓,內蒙古通遼市人,碩士研究生,現就職於北京世紀壇醫院,負責健康宣教工作。主編醫學健康書籍逾百萬字,並廣泛發表於報刊、雜誌以及各大網站。

目錄

序言

上部 快樂老年心理篇

1 莫生氣

2 能放手的就放手

3“空巢”也可以生活得更美

4 精心設計晚年生活

5 生命是為自己開放的一朵花

6 不該擔心的不擔心

7 讓快樂常駐生活

8 把自己的快樂傳播給大家

9 正確看待生命的流逝

10 退休,也是一種美好生活的開始

11 不斷提高生活的質量

12 不生攀比之心

13 不要有“自己老了”的想法

14 多看事物好的一面

15 擁有一個好人緣兒

16 和兒女多多溝通

17 做一個快樂而時尚的老人

18 兒媳也是女兒

19 放大身心的容量

20 更愛人生的另一半

21 正確看待兒女的孝與不孝

22 身體健康也怕過分關注

23 正確看待親友的離去

24 堅定信心,敢於和病痛做鬥爭

25 幽默是一種大境界

26 拋棄自責的情緒

27 充滿信心,勇於戰勝自己

28 好心情,來自及時疏導

29 給自己做個回憶錄

30 走出家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31“位置”如包袱,拋卻一身輕

32 拋棄“固執”,收穫快樂

33 生活可以不多疑

34 教育孫輩有妙方

35 養心重於養身

36 糊塗是一種大智慧

37 友情是滋潤心靈的雨滴

38 從容行事,看淡大喜與大悲

39 金錢雖利,理性待之

40 不要過多沉溺於往事

41 看輕人生得與失

42 發現自己的無窮潛力

43 對生活充滿熱情

44 看淡人生的不幸與煩惱

45 童心常在,童心不泯

46 理財,幸福生活的有利保障

47 跟上時代步伐

48 愛與善讓人健康而美麗

49 黃昏之戀亦芬芳

50 向國外老人學習

下部 百歲老人經驗篇

1 生活規律+甩手運動

2 安貧樂道+打打太極

3 心態平和+全身按摩

4 與世無爭+多喝一點白開水

5 追求藝術+早晨喝點淡鹽水

6 保持童心+赤足行走

7 精神有所寄託+每天都散步

8 熱愛生活+吃點海貨

9 生活自理+適量食醋

10 有空多聊天+動靜結合

11 不吃剩飯菜+多吃雜糧

12 享受生活樂趣+熱水泡腳

13 熱愛勞動+睡眠充足

14 堅持鍛鍊+吞咽口水

15 常食健康食品+吃飯加點藻

16 富有愛心+經常曬太陽

17 不挑食+勤梳頭

18 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吃點姜

19 清心寡欲+每天一壺茶

20 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護好牙齒

21 注重平衡+定期做體檢

22 不操心+閉目養神

23 好脾性+善用草藥

24 笑口常開+飯吃七八分飽

25 生活充實+提肛運動

26 克服逆境+素食為主

27 思想開明+以粥代食

28 永葆朝氣+吐故納新

29 從容行事+“血管操”

30 愛好文藝+偶爾跳跳舞

31 老有所為+少量飲藥酒

32 感恩的心+做事慢半拍

33 信念堅定+飯前喝點湯

34 看得開,想得開+“摩腹操”

35 愛好廣泛+與花鳥相伴

36 凡事知足+每天一勺蜂蜜

37 營養均衡+多吃魚多喝魚湯

38 心懷激情+愛下棋

39 “六根不淨”+拍打健身

40 愛看書+手指養生法

41 自娛自樂+常搓背

42 張弛有度+勤用腦

43 心胸坦蕩+搓耳養生法

44 多交友+飲食清淡

45 欲望有度+不亂吃補藥

46 少吃生冷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

47 親近自然+定期刮痧

48 追求時尚+踢腿養生

49 生活簡樸+口腔養生法

50 順其自然+適當補鈣

附錄:老年人合理用藥原則

書摘

1.莫生氣

人不免有憤怒的時候,然而憤怒時該怎么辦?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叫停、想一想、再去做”這三個步驟,是避免陷入怒火中燒的最好方法。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怒一怒(氣一氣)少了數(指歲數)。”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氣量太小,最終中了諸葛亮的計策,年紀尚輕就因心胸狹窄而死。生氣,表面看只是一種不佳的情緒,實則這種不似病的病反倒是最難醫治的一種病,也就是所謂心病。

解鈴還需系鈴人,心病還需心藥醫。要想讓自身能夠達到遇事不生氣的境界,就要讓自己擁有一顆善於安撫情緒的心靈。當您因一時氣憤,而控制不住怒氣的時候,不妨在心中默念一下這樣幾句話。

◇◇犯錯誤的是他,而異常惱怒的是我,受傷害的也是我,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值得嗎?

◇◇我這樣生氣於事有幫助嗎?如果非生氣不可,“佯怒”不是更盛於“真怒”嗎?氣大傷身,我才不犯這樣的錯誤呢!

面對讓人憤怒的事情,智者總會找出讓自己避免生氣的方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這樣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和土地越來越大,而一生氣,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孫子問:“阿公,你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其中有什麼秘密?”

愛地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生氣了,我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么小,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想到這裡,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工作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您成了富人,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老了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我就邊想——我土地這么多,房子這么大,又何必和人斤斤計較呢?想到這裡我的氣就消了。”

是啊,如果我們將目光更多投向自己已經擁有的,又有什麼理由為那些蠅頭小事而生氣呢!年輕時,我們為名為利奔波於市井,在辛勞生活的壓迫下難免焦躁,以致偶爾脾氣暴躁,怒氣難以控制。可當到了老年,這個最是應當享受的年齡,我們享受著年輕時夢想的一切,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因斤斤計較而生氣,往往會使我們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幸福,而陷入痛苦。生活就是這樣,痛苦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就看您如何為自己選擇。如果您想選擇快樂,那么請做到:莫生氣!

但是,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令人傷心氣憤的事,老年人經歷得多,遇到的這類事件自然更多:別人的輕視、羞辱或責備,兒女的不孝心,老伴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每個人生氣總是可以找到很多理由的。

生氣的理由的確不少,但不生氣的理由卻更顯重要。面對諸多令人氣憤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樣一個道理:

◇◇生氣所傷害的往往不僅是別人,還有自己。所謂氣大傷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生氣不僅於事無所幫助,所導致的後果也往往是不好的。氣則易怒,怒則易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舉措,必然都是缺乏理智的。

◇◇因生氣而病倒,人家會說您心胸狹窄;因原諒別人而獲得快樂,大家會稱讚您為人大度。做個大度的老人,何樂而不為呢?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但生氣卻是最不可取的一種人生態度。俗話說“氣大傷身”,我們老年人還有什麼事情能重要過自己的身體健康呢?只有我們身體健康,才能讓兒女不為我們操心,也只有我們的身體沒病沒痛,才有可能安度美好的晚年。年輕的時候,我們無數次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許下諾言:“等退休了,可一定要好好過活。”而現在,不正是我們該盡享這個美好時光的時刻嗎?讓過度的氣憤等壞情緒擾亂我們難得的清淨與舒適,實在是大可不必!

如果生活中實在是有太多讓您不可避免生氣的事情,那么,每當此時,您不妨在心中默念幾遍《莫生氣》中這幾句話吧!

《莫生氣》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莫生氣”有竅門

◆樹立一切以健康為中心的原則。只要您心中樹立了這樣一條原則,並不斷在生活中貫徹,那就相當於給自己穿上了保護自己身體的鎧甲,任何事都不能侵犯到您的身心。

◆運用糊塗的智慧。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看到的當沒看到,聽到的當沒聽到,要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事清楚難,糊塗更難。

◆瀟灑生活,胸襟寬闊,樂觀豁達。日常生活中,要力爭做到小事不計較,大事想得開,既然生氣也沒用,還不如把令自己氣憤的事情當作生活的一個小小情節,過去了就過去了。

人生體悟

台灣著名高僧證嚴法師有一句名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怒氣衝天,久而久之,小病大病會接踵而來,無病的會得病,有病的會病情加重,其病因無外乎就是精神憂鬱這個慢性殺手。由此看來,莫生氣不僅是一種風度、一種精神力量,還是讓我們生命之樹常青的有力保障!

2.能放手的就放手

老年人要敢於並善於放得下,心境如水,坦然面對生活。放下的東西越多、越徹底、越乾淨,生活便越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老年人對家庭的大小事情格外關注,而且事無巨細都得操心。大到買房、購電器、兒女找工作,小到鍋碗瓢盆、一針一線,都要過問,有時甚至把成年子女當成兒童來看待。

的確,當孩子還年幼的時候,他們難以離開我們精心細緻的照顧,家中的大事小情也都需要我們付出百倍的操心。可時過境遷,好似一轉眼的時間,孩子就都長大了。年齡在變化,社會角色也必須隨之變化,孩子們變成了成人,我們也變成了老人,這時候,角色的轉變就非常重要。這個角色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

◇◇從生活的操勞者轉變為生活的享受者。年輕時候的無數付出都已轉化為今日的豐碩生活,我們沒有理由放棄享受而繼續奔波。

◇◇從家庭的“執行總裁”過度到“董事長”。此時的我們只要把生活中的大事都掌握好方向,其他的就盡交給兒女去執行吧。兒女此刻的付出,正是為日後的享有做積累。

◇◇從更多關注他人轉變為更多關注自己。自己年齡大了,為了不讓兒女為自己操心,自己多關注自己、保護自己,活得舒適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的轉變,是在潛移默化的斗轉星移間漸漸發生的。當兒女大聲向我們宣布:“我長大了,不要再管我的事情。”;當所有的日常瑣碎沒有我們的關心,反能處理得更妥當,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對一切都放不下心,事必躬親呢?再想管得太多,只會是一種包袱。

在這所有的不忍放手中,老人們最不願,也最難放手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子女了。但孩子大了,卻是必須要放手的。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時就得放手,該放心時就要放心。您的過度不放心,反而會對兒女對自己產生很多的不良影響。作為一個幸福的老年人,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樣一些道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一代會更比一代強,我們的不放手、我們的過度擔心,很有可能會讓兒女束手束腳,於事無益反有害。

◇◇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越多,您的心情就會越沉重,沉重的東西積澱得多了,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讓全家人跟著您一起沉重起來。

◇◇越是放不下心,您所負擔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當煩瑣的家事讓您倍感心力憔悴的時候,您想放下就難了。

縱觀生活,我們身邊因放心不下而得不償失的老人實在是太多了。有的老人,總覺得兒女太年輕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年過花甲了仍為兒女一家的飲食起居操勞;有的老人,總感覺家裡的大事小情要是自己不去關注,就會變得一塌糊塗……他們唯獨忘記了,最該受照顧的人恰恰是自己。長此以往下去,兒女學會了順其自然地享受,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卻越積越多,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間,成為了每天圍著子女轉的“保姆”。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老人們以為自己如此無謂付出,每天的計畫都是圍繞著子女轉,必然會得到兒女更多的理解以及愛的回饋,然而子女對此的感悟卻往往是截然相反的——關心和關注過多就轉變為了嘮叨囉嗦,就轉變為了束縛和捆綁,讓兒女活得反而不自在,回饋的自然也就是叛逆和不聽話了。看來,放手也是一種愛的智慧!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一家有一家的難處。”老年人在對待具備行為能力子女的問題上千萬不要太較真。太投入了,就會無端耗費心神,使自己陷入煩惱中不能自拔。要順其自然,多多把時間留給自己,使自己生活得愜意起來。

想想吧!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們有多少年輕時候還未來得及實現的夢想?有多少為幸福老年做出的生活計畫還沒有去實施?請讓我們將時間還給自己,大膽地把孩子的事情放下,把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放下,自己的心情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您已經為家庭、為孩子操了一輩子的心,現在該為自己操點心了!

“放手”有竅門

◆轉移注意力,辯證看問題。當兒女為生活瑣事所煩,不妨想想他們可以因此更懂得責任的含義,可以學會更好地安排時間和工作;當家庭事件少了自己的參與時,仔細觀察您便會發現:井然有序未必事必躬親。

◆培養興趣,豐富生活。老年人一般都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應充分加以利用,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可以種花養鳥、品茗下棋、讀書垂釣、潑墨揮毫,在各種活動中尋找無窮樂趣

◆參與工作,發揮餘熱。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在工作中重樹自信心,構建新的和諧人際關係,使自己生活充實,不再糾纏於家庭瑣事。

人生體悟

幸福生活就在我們的眼前,只是看您怎么去感受。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隨時都能放下一顆俗世的心的人,總能感悟到幸福就在身邊;相反,心裡總是有事就放不下的人,總是擔心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的人,就會感到煩惱無處不在。

有些事,放下了就放下了,放不下則永遠不能放下。年紀大了,我們需要的是頤養天年,而不是事事操心。

3.“空巢”也可以生活得更美

每個人都應當學會調控自己的內心世界,作為獨守“空巢”的老人,尤其要努力做到這一點。想要讓自己的生活繁花似錦,就要先讓自己的心境海闊天空!

兩隻鳥餵大一窩小鳥,慢慢地,翅膀硬了的小鳥高飛而去,只留下老鳥守著空空的窩,這是自然界存在的“空巢”現象。而今的年青人,大多如飛出巢穴的小鳥一般,忙碌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於是,原來熱鬧的家開始變得冷冷清清,偌大的房子裡只剩老人獨自生活。

辛勞了一輩子的老人們,面對著陡然冷清的生活,難免會心生“空巢感”。他們會自己給自己過生日,不自覺地給兒女擺放上碗筷,翻看過去的照片,甚至整天唉聲嘆氣、感慨萬千……思念、自憐和無助等複雜的情感體驗促成了一種無法擺脫的孤獨感。

到了老年,孤獨感都會產生,只是有輕有重,這是正常的現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擺脫這種“空巢”孤獨感,讓自己在生活中重新綻露

歡顏也並非難以實現——

◇◇首先,老人要對親子關係有一個正確認識: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二者不是附屬關係。子女就像鳥兒一樣,幼時依偎父母,羽翼豐滿後自然要離巢飛去,子女的離家是成熟和獨立的標誌。在子女離家前,父母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節奏,而不是一切圍著孩子轉。

◇◇其次,我們不要把獨居視為一種無奈之舉,相反,要把它當作一種積極的休閒方式、一種舒適生活的方式。

您的兒女在成婚前只是您的兒女,可當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生活後,他們成為了丈夫或妻子,更成為了爸爸或媽媽。這時,如若您真地和兒女生活在一起,朝夕相處下來,那感覺必是不太舒服的。先不用說最難處理的“婆媳關係”等問題,就連最基本的生活您也會感覺束手束腳——老夫老妻二人獨處的時候,何時睡覺、何時起床、何時吃飯、何時散步,以及家裡的東西如何擺放,自己的存款如何使用,所有這一切,全都由您自己說得算;可當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免會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發生碰撞,時間長了,您不僅會發出“家不再是自己的家”的慨嘆,更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獨自居住的您,也可以試著假想一下自己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比較之下,您就會明白:獨居也是人生一樂,子女的偶爾看望,其實是最貼心最恰當的一種情感交流方式。

兒女遠走他鄉,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的人生屬於他自己,由不得我們來操縱,那是對他的不尊重。作為老年人一定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當感到孤獨的時候,也正是您該感到幸福與自豪的時候,因為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並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早晚會來到,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您一定要知道:要走出孤獨的陰影,靠誰都不行,只有靠自己積極的行動,真心地去感受、品味生活。

◇◇解除孤獨的辦法很多,但關鍵是保持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如果您的內心充滿陽光,對生活葆有年輕人般的熱情,那還何愁沒有快樂呢!

其實,孤獨只是人的一種感受,當您的思維集中在不現實的問題上,往往就會感到孤獨和無奈。比如,您總考慮身邊缺少歡樂,應該有兒女陪伴,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如果您腦子裡想的是現在住著寬敞的房子,有電視機、漂亮的花,以及自己有眾多愛好等等陪伴,就會感到很充實、很快樂。

孤獨與否、快樂與否,都由您的心境而定——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陽光的一面,幸福的生活就會隨之而來!

解除“空巢”危機,有竅門

◆子女離家後,夫婦之間應給予對方更多關心、體貼和安慰,建立新的生活規律和情感支持系統,使雙方的心態保持穩定。

◆學著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讓生活豐富多彩起來。孤獨的空巢老人大多生活單調,缺少生活情趣。您不妨多多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琴棋書畫、根雕茶藝,樣樣參與知曉……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出去走走,多參加一些集體的活動,在集體中尋找溫暖

◆學會排解煩惱,多和人交流。可以主動走訪老朋友,結交新朋友,在愉快的推心置腹的交談中不知不覺地驅散孤獨感。

人生體悟

孤獨其實並不可怕。老年人不要把孤獨看成是自己的專利產品,在人生的全過程里,誰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孤獨。孤獨是欺軟怕硬的紙老虎,您越害怕它,它就越欺負您,越抓住您不放。

孤獨其實是對人心境的一種挑戰。面對“空巢”,我們不妨多一分豁達心境,勇於面對之,樂於面對之,善於面對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