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野艇歸時蒲葉雨

《絕句·野艇歸時蒲葉雨》寫的是詩人憶念中的江南之春:野渡口歸來的小艇,蒲葉上沙沙的雨點,繅絲車旋轉的嗚嗚聲,穀雨時節輕颺的楝花風。這些零散的印象和夢憶的片斷,組成了一幅完整的江南鄉村的風景小品。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絕句·野艇歸時蒲葉雨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關澥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野艇歸時蒲葉雨,繰車鳴處楝花風

江南舊日經行地,盡在於今醉夢中。

作品賞析

關澥的《絕句》組詩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從南朝以來,寫江南風光的詩已經很多。前人寫得越多,後人便越難寫出新意。關澥所作的兩首憶江南的絕句,雖未足名世,但追憶經行江南的前塵舊夢,抒寫春日醉人而又悵惘的意緒,卻也有其獨到之處。這一首寫的是詩人憶念中的江南之春:野渡口歸來的小艇,蒲葉上沙沙的雨點,繅絲車旋轉的嗚嗚聲,穀雨時節輕颺的楝花風。這些零散的印象和夢憶的片斷,組成了一幅完整的江南鄉村的風景小品。

頭一句寫的是春雨中的靜趣,這既不是“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的幽寂,也不是“釣罷歸來不繫船”(司空曙《江村即事》)的疏放,而是在野艇歸來的時刻四顧悄然、靜聽雨聲滴落在蒲葉上的惆悵之感。蒲葉一般指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於水邊,大蒲葉長三四尺,氣味香烈。在野舟上領略蒲葉上的雨聲,比起“畫船聽雨眠”來,又自有一種清新的野趣,春水的碧色、菖蒲的香氣、春雨的潤澤也在靜默中沁透了詩人的心頭。第二句以農家繰車的飛鳴和花信風的吹拂烘托出一片輕暈的醉意和春的風華。繰車即繅絲用的車,南方穀雨後收繭抽絲,繅車轉動說明穀雨剛過。而楝花則是穀雨時節最後的花。徐鍇《歲時記》說:“三月花開,名花信風。”《東皋雜錄》說:“花信風,梅花風最先,楝花風最後。”楝是一種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春月開花,色淡紫,果實橢圓如小鈴,成熟後變成黃色,俗名金鈴子。這一句從諸般春景中選出繅絲和楝花開放二事,既準確地扣住了穀雨時節後的景物特徵,又表現了江南蠶鄉的獨特風味。繅車轉動的嗚嗚叫聲又與楝花形成有意無意的照應,正如前一句中野艇蒲葉在水和雨的關係上取得照應一祥,使首二句構成春雨和春風的工整對仗,蒲葉和楝花,野艇和繅車的對仗又分別從村外和村里兩方面為這幅小品勾畫出了簡單的輪廓,使零散的意象形成內在的聯繫,突出了作者最親切的感受。後兩句點明這一切不過是舊日在江南經行時所見,此時已盡入醉夢中了。這固然是表示對江南的留戀,連醉里夢裡都難以忘卻,更多的卻是往事如夢的空幻之感。陳跡的追懷像短夢一般重現,詩人對江南之春的懷念也含有人生之春的追懷。正因為原本是切實的往事,此時在他看來就像一場人生的醉夢,那野渡的小艇和蒲葉上的雨聲才帶著幾分淒清和寂寥,那繅車的鳴聲和楝花風的飄揚才含著一點兒醉意和迷惘,這些構成了江南之憶的主要印象。

將某種人生感觸融入精心選擇的典型景物,雖意緒惆悵,卻能在半醒半醉的神態中保持清爽俊逸的風調,這是杜牧七絕的待點,關澥的這首詩也與其相似。

作者簡介

關澥,北宋詩人,字子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關景仁之子。1073年(熙寧六年)進士。曾任餘杭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