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詩歌形式]

絕句[詩歌形式]

絕句起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中國經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後。

基本信息

簡介

才

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台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

“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源於南朝。《南史·宋宗室及諸王下·劉昶傳》載劉昶奔魏,“在道慷慨為斷句”;又《檀超傳》載宋明帝說吳邁遠“連絕之外,無所復有”。“斷句”、“絕”即謂絕句,指一人獨吟四句即止,如劉昶斷句:“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連”即謂“連句”,如《南史·謝晦傳》載謝世基“臨死為連句詩”,謝晦“續之”,都是四句一首;亦稱“聯句”,如《文心雕龍·明詩》“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所以當時稱為“斷句”、“絕句”,是相對連句而言的。

起源

絕句來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大唐。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後也。

歷史

在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它的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說:“五言絕始漢人小詩,而盛於齊梁。七言絕起自齊梁間,至唐初四傑後始成調。”

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相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後兩句有對偶的絕句相同於律詩的前四句,前兩句有對偶的絕句相同於律詩的後四句,四句成兩聯對偶的絕句相同於律詩的中間四句,四句都不對偶的絕句相同於律詩的首尾兩聯。所以唐人所作近體絕句,在詩集中也有歸屬於律詩的,如李漢編韓愈的《昌黎集》。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取律詩之半而成。這是從唐人絕句的格律形式歸納出來的一種說法,用以說明絕句來源及得名由來,則為未確。

由於這一詩體靈活輕便,適宜於表現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為詩人普遍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了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輯錄唐人絕句至萬首之多,約占現存唐詩總數五分之一。除盛唐的李白、王昌齡,晚唐的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的手筆。另外,由於唐時模仿古樂府之作已不合樂,唐代詩人大多採用絕句形式寫作配樂歌唱的歌詞,如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清代王士禛說:“開元、天寶已來,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爾。……由是言之,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唐人萬首絕句選序》)

稱謂說法

對絕句稱謂的第一種第一種說法:“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對絕句稱謂的第一種第二種說法:“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分類情況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台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渡漢江》[唐]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註: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二、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聽箏》[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註: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七言絕句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範例詩句: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註: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古絕句

 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1]

經典詩詞

一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遲日:指春天。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境。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象。後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顯得悠閒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這首詩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
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
一首。
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
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
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翻譯】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視窗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
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
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
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
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
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么現在他這首
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鍊。

六言絕句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詩體釋義

每句六個字的絕句即是六言絕句。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當前所言近體詩一般很少涉及四、六言。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從唐詩看,有四絕、六絕,唐宋及以後諸代,六言絕句不乏名篇。

詩體格律

六絕,要求每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一詩四句,偶句入韻,一韻到底,並有六律,平仄相對,偶句入韻,一詩八句,中兩聯對仗。主要使用以下三個句式進行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聯慣用對仗,可不對,有時兩聯全用對仗。
常見體:
【平聲韻】《一》絕句押平聲韻《A》六言絕句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對仗)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韻).《B》六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格式:仄仄平平仄平(韻),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韻)。《C》六言絕句平起首句不押韻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D》六言絕句平起首句押韻格式: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聲韻】《一》絕句押仄聲韻《A》六言絕句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韻).《B》六言絕句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韻),平平仄仄平仄(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