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鉤

釣具,為漁民廣泛使用。

簡介

網名 絆鉤
網具屬性 定置延繩式耙刺具
適用海區 福建閩侯
漁期 4-11月6-9為旺汛
作業場 閩東、閩中近海及浙江近海
作業水深 35以內

使用方法

捕撈對象 鰈鮃鰩鰻海鯰鯊等
屬具 幹線:乙綸單絲與錦綸復絲混捻線,2股左捻直徑3.2毫米長50.6米。兩端各以60厘米對摺作成眼環用於幹線與幹線,幹線與錨碇,幹線與浮筒繩之間的連線。每條400克每夾1條。支線:乙綸單絲與錦綸復絲混捻線,4股復捻直徑1.8毫米長24厘米每夾180條
漁具裝配 浮子繩:乙綸單絲與錦綸復絲混捻線2股右捻直徑1.47毫米長12厘米對摺使用。每夾12條。浮筒繩:乙綸線直徑3毫米長50米。上端與浮筒結牢,下端與幹線相連,每6夾用1條。浮筒:去皮竹筒長60厘米直徑10厘米每6夾用1個。單齒碇:硬木製,柄長80厘米,直徑25厘米齒長36厘米。柄上結一塊2公斤左右的長方形石塊。每隻碇重2.35公斤左右,每夾用1隻。雙齒錨:鐵質柄長55厘米直徑3厘米,齒長15厘米柄上穿一根直徑2.5厘米的硬木棍。每隻錨重12公斤,每夾用1隻。鉤架:硬木製寬55厘米高55厘米長度視漁船大小及所帶鉤具數量而定。鉤夾:收掛鈎用竹竿直徑3厘米長90厘米中間開縫寬7毫米,長72厘米。裝配好的銳鉤按順序排掛縫內。開口處用繩圈套住,使鉤不易脫出。每船使用60-80支。幹線兩端各留1.73米後裝支線。支線間距26厘米。支線也作系鉤線使用上端與幹線連線, 下端系鉤。浮子在幹線上均分布每隔15條支線結1個浮子。作業時,幹線之間用眼環相套接,並將其中1個眼環扣接在錨碇柄末端的槽內。每夾結縛錨碇1隻, 除首夾的前端和末端的後端各結附1隻錨碇和1個浮筒外每6夾再結附1個浮筒,作為標誌。
漁船 以5-24馬力的小型木質機動船為主。12馬力的漁船總長8米型寬2.5米型深1米排水量3.25噸。航速5-6節全勞力2-3人,半勞力2-3人;150馬力的大圍繒機帆船輪作絆鉤作業時每艘背帶舢板3隻每隻舢板帶鉤具60-80夾。
漁法 絆鉤作業一般以定置網桁地、島嶼周圍和海底溝緣漁獲量較高,下鉤:一般傍晚順流或橫流放鉤。1人持鉤夾放鉤1人遞送鉤夾1人結附兩夾間的幹線以及碇和浮筒。隨著船的前進將鉤順序從鉤夾內滑出,直到下完為止。下鉤數量視漁船大小和勞力多少而定,一般5馬力船下40-50夾,12馬力船下60-70夾, 24馬力船下120-130夾。放出浮筒繩的長度一般為水深的1.5倍左右。起鉤:清晨起鉤順著第一個浮筒繩拉上碇後,1人拉收幹線1人脫魚,2人整理鉤具。鉤起完後返航。銳鉤保養:放鉤前和起鉤後在鉤上塗花生油防止鏽蝕,使其保持銳利。浮力調整:大圍繒機帆船輪作絆鉤時,由母船放鉤舢板起鉤。每夾鉤具一般裝配浮子12個。閩中閩東漁場6-7月,舟山漁場7-9月赤虹進入沿海島嶼周圍水深8-20米的海區生殖,魚群貼底,浮子應減至每夾10個。當魚群外移或遇大潮流急時,應增至每夾12個。
結束語 小型漁船從事絆鉤作業,成本低效益高。以12馬力的漁船為例, 一般年單產5.5-6.5噸,人均收入較高。在一些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衰退的情況下,開展利用上述資源尚有一定的潛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