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卷柏

細葉卷柏

細葉卷柏,土生或石生,直立或基部橫臥,生於林下或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貴州。

基本信息

植株形態

細葉卷柏細葉卷柏
土生或石生,直立或基部橫臥,高(5-)15-20(-30)厘米,具一橫走的地下根狀莖和遊走莖,主莖基部無塊莖。根托生於莖的基部或匍匐根狀莖處,長0.5-1.5厘米,纖細,直徑0.1-0.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或近無毛。主莖自中下部開始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或紅色,主莖下部直徑0.4-1.4毫米,莖圓柱狀,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直立能育莖中部開始分枝,側枝3-5對,2-3回羽狀分枝,分枝稀或密,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1-5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2.2-)3-3.5(-5.5)毫米。

葉子形態

細葉卷柏細葉卷柏
葉全部互動排列,二形,草質,表面光滑,無虹彩,邊緣不為全緣,具白邊,不分枝主莖上的葉排列較疏,主莖上的葉大於分枝上的,二形,綠色,地下根狀莖和遊走莖上的葉褐色,背部不呈龍骨狀,邊緣具短睫毛。主莖上的腋葉較分枝上的大,卵圓形,基部鈍,不對稱,卵狀披針形,(1.4-)2.0-2.4(-2.9)毫米×(0.5-)0.8-1.0(-1.3)毫米,邊緣具細齒或具短睫毛。中葉多少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分枝上的,分枝上的中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0.9-2.0毫米×0.3-0.8毫米,排列緊密,背部呈龍骨狀或不呈龍骨狀,先端常向後反折,先端具芒,芒常彎曲,基部近心形,非盾狀,邊緣具細齒或睫毛。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側枝上的,側枝上的側葉卵狀披針形或窄卵形到三角形,略斜升,相距較遠,1.7-3.2毫米×0.6-1.2毫米,先端急尖。邊緣具細齒或具短睫毛,上側基部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具短睫毛,先端具細齒,下側基部圓形,具細齒或睫毛,先端齒狀。孢子葉穗緊密,背腹壓扁,單生於小枝末端,5.0-18毫米×1.3-3.0毫米;孢子葉略二形或明顯二形,倒置,具白邊,上側的孢子葉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緣毛或細齒,先端漸尖,上側的孢子葉具孢子葉翼,孢子葉翼不達葉尖,邊緣具短睫毛或細齒,下側的孢子葉卵圓形,邊緣具細齒或短緣毛,先端具芒或尖頭,龍骨狀;大孢子葉小孢子葉相間排列,或大孢子位於基部的下側或上部的下側。大孢子淺黃色或橘黃色;小孢子橘紅色或紅色。

產地分布

重慶(城口、南川、黔江、巫溪)、福建(崇安、德化、建陽、泰寧)、甘肅(康縣、文縣、武都、舟曲)、廣西(桂林、龍勝)、貴州(畢節、長安、道真、德江、貴定、貴陽、江口、雷山、六枝,龍里、黔西、清鎮、三都、水城、松桃、綏陽、桐梓、印江)、河南(大別山、靈寶、盧氏、欒川、洛寧、嵩縣、桐柏山、西峽、淅川)、湖北(恩施、谷城、房縣、興山)、湖南(桑植、石門、宜章、永順)、江西(定南、九江、廬山、鉛山、武寧、修水、宜春)、陝西(眉縣、平利、山陽、太白、旬陽、鎮坪)、四川(寶興、道孚、都江堰、峨邊、峨眉山、甘洛、都江堰、洪雅、康定、雷波、蘆山、瀘定、馬爾康、茂縣、美姑、米易、沐川、平武、青川、三台、天全、汶川、西昌、興文、雅安、宜賓、滎經)、重慶(豐都)、台灣(高雄、花蓮、嘉義、南投、台北、台東、台南、台中、宜蘭)、西藏(波密、易貢)、青海,浙江(淳安、江山、縉雲、臨安、龍泉、慶元、遂昌)、安徽(黃山、績溪、歙縣、休寧)、雲南(賓川、大關、大理、大姚、貢山、鶴慶、瀾滄、麗江、瀘水、勐臘、巧家、雙柏、綏江、永勝)、西藏。

別名

柏地丁地柏枝

生境分布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

性味歸經

淡,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炎退熱,止血,止喘。主治傷風鼻塞,肝炎,膽囊炎,小兒高熱驚厥,哮喘,浮腫,小兒疳積,口腔炎,鼻衄,月經過多,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

0.3~1兩;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卷柏科·卷柏屬

卷柏屬屬於石松綱植物,為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直立或攀援生長,通常纖細,葉小、單生、鱗片狀或螺鏇狀或互動對生在莖上,多作四行排列,再上面的兩行最小,下面的兩行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