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園

索園

索園是路易十四的財政監督官高勒拜爾(Colbert)的府邸。為避免重蹈福凱的覆轍,高勒拜爾在索園的建造過程中處處小心謹慎。宮殿矮小,花園面積不大,並建了一些討好國王和寓意自己的忠心的建築和雕塑。1673年左右,勒·諾特爾開始為索園做設計。他建立了兩條軸線,相互正交於建築的前面。東西軸是從東面通向宮殿的一條壯觀的林蔭路。南北軸將原來陡峭的山坡改成了順坡而下的水台階,並將坡底的池塘改成了八角形的水池。高勒拜爾去世後,他的兒子塞涅勒(Seignelay)伯爵將園林擴大了四倍,新建了橘宮,開挖了大運河,形成了一條新的南北軸,後來又挖了一條小運河將大運河與八角形水池聯繫了起來。新花園的設計者是勒克萊克(F. Leclerc),勒·諾特爾可能也提出了建議。

索園是路易十四的財政監督官高勒拜爾(Colbert)的府邸。為避免重蹈福凱的覆轍,高勒拜爾在索園的建造過程中處處小心謹慎。宮殿矮小,花園面積不大,並建了一些討好國王和寓意自己的忠心的建築和雕塑。1673年左右,勒·諾特爾開始為索園做設計。他建立了兩條軸線,相互正交於建築的前面。東西軸是從東面通向宮殿的一條壯觀的林蔭路。南北軸將原來陡峭的山坡改成了順坡而下的水台階,並將坡底的池塘改成了八角形的水池。高勒拜爾去世後,他的兒子塞涅勒(Seignelay)伯爵將園林擴大了四倍,新建了橘宮,開挖了大運河,形成了一條新的南北軸,後來又挖了一條小運河將大運河與八角形水池聯繫了起來。新花園的設計者是勒克萊克(F. Leclerc),勒·諾特爾可能也提出了建議。
法國大革命中,索園被沒收,宮殿被推倒,花園變成了農田。19世紀,索園的重建工作在一片廢墟上開始。但是由於資金的原因,後來園林又衰落了,到20世紀初,已經幾乎荒蕪。
二戰前,索園中的水台階被修復了,但是並沒有按照原來的式樣,而是採用了當時流行的“裝飾運動”(Art Déco)風格,並把羅丹(Rodin)雕塑的人面像裝飾在水口上。戰後,經過逐步的修復工作,索園漸漸恢復了美麗。
現在的索園,從整體結構上仍然體現了高勒拜爾家族時代的面貌,但是許多細節已經改變,真正從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只有橘宮(Orangerie)和曙光亭(Pavillon de l’Aurore)。全園呈現出幾條正交的軸線系統,軸線間有高差的變化,處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使空間異常豐富。緩緩上升的林蔭大道從城市一直引向宮殿的前院,宮殿處在高處,俯瞰前方的花園。原來宮殿前的刺繡花壇,現在已被平坦的草地所代替,中軸線兩側高大的紫杉樹錐烘託了莊重嚴謹的氣氛,遠處是寬闊深遠的四雕像草地(Plaine des Quatre Statues)。這是東西向主軸。南北向的軸線從黛安娜林蔭路(Allée de Diane)開始,經過宮殿西立面,而後是公爵夫人林蔭路(Allée de la Duchesse),經水台階到達八邊形水池,然後通過綠毯消失在樹林中。大運河形成了另一條南北軸線,從宮殿前草地一側的平台向下望去,寬闊的運河兩岸列植著挺拔的楊樹,整個場景氣勢恢弘。沿著小運河方向又形成了第四條軸線,一直通向大運河對岸草地盡端的一個優美的小建築。這個18世紀的建築是20世紀30年代從巴黎移至此地的。
也許正是因為失去了歷史上的裝飾細節,索園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結構的簡潔和空間的明確,也就更加能夠體現出勒·諾特爾式園林的精髓。1930年代修復的水台階,展現了兩種相隔250年的風格是如何協調一致的。索園的簡潔和典雅,令人印象深刻,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更接近於“現代”的設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