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冠

《素冠》描寫思念之苦,渴望與相思人合為一體的感情,但古來解說紛紛。清人姚際恆認為“思君子可以,為婦人思男亦可。”(《詩經通論》)詩以“素冠”、“素衣”、“素韠”代指思念的人,反覆描寫思念的愁苦,渴望與子同歸,寫得淒婉動人。

簡介

《詩經·檜風·素冠》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詩譯

見那人戴著白帽,
監禁中憔悴忍受煎熬,
在內心充滿憂慮煩惱。
見那人穿著白衣,
看到他我就悲傷難抑,
且與您歸宿同在一起。
見那人穿白蔽膝,
看到他我就愁思鬱積,
且與您一樣堅持正義。

注釋

①庶:幸。
②棘人:罪人。棘,執囚之處。一說,瘦也。欒欒:拘束,不自由。一說,瘦瘠貌。
③慱(tuán)摶:憂苦不安。
④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裝飾,革制,縫在腹下膝上。
⑤蘊結:鬱結,憂思不解。

其它解釋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凶喪事時所戴。《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臨發之日,太子丹與相厚賓客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至易水之上,設宴餞行。”
2.《詩.檜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毛傳:"庶,幸也;素冠,練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毛傳:"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後因以"素冠"為對不能克盡孝道者的譏刺語。

賞析

相關來源

舊說如《毛詩序》、鄭箋、朱熹《詩集傳》等多拘泥於“素冠”、“素衣”,以為此是凶服、孝服,謂詩寫晚周禮崩樂壞,為人子者多不能守三年之喪,而詩中服“素衣”者能盡孝道、遵喪禮。今人高亨沿襲此說,《詩經今注》云:“這是一首讚美孝子的詩。”其實在先秦時代,素衣素冠本是常服,非專指凶服,此點清人姚際恆辨之甚詳,《詩經通論》云:“古人多素冠、素衣,不似今人以白為喪服而忌之也。古人喪服唯以麻之升數為重輕,不關於色也。”詩中“棘人”,不是孝子,又是何人?“棘”是繫囚之所,“棘人”就是囚犯、罪人。姚際恆云:“棘人,其人當罪之時,《易·坎》六爻曰:‘系用徽纆,置於叢棘。’是也。”由此推測,這是一首痛惜賢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詩。

詩歌詳解

首章寫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賢臣,他頭戴素冠,身體瘦瘠贏弱,憂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內心活動,將人物形象逐漸展現出來,頗有屈子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的意味,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氛。第二、三兩章,首句仍寫“棘人”服飾,前章“素冠” 與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繪出“棘人”全身服飾,“素”字使人想見賢臣清白高潔的形象。第二句“我心傷悲”云云,直抒詩人情愫。第三句“同歸”、“如一”云云,表明詩人的意願,思想情感較之“傷悲”、“蘊結”又進了一層。全詩人物形象鮮明,詩人情感深厚,每句均以語氣詞“兮”字煞尾,悲音繚繞,不絕於耳。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當賢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時,詩人毫無避忌之心,明確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與之同歸的態度,此種精神難能可貴,於世情友道頗有教益。則詩人亦為貞良之士,可知也。

總結

此詩結構很有特色,對後世影響也較大。陳繼揆《讀詩臆補》指出:“三句成章,連句成韻,後人《大風歌》以下皆出於此。五古如《華山畿》‘不能久長離,中夜憶歡時,抱被空中啼’,七言如岑之敬《當爐曲》‘明月二八照花新,當爐十五晚留賓,回眸百萬橫自陳’、謝皋羽《送鄧牧心》三句詩體,皆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