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丹·哈桑清真寺

素丹·哈桑清真寺

素丹·哈桑清真寺(Maslid a1—Sultan al—Hasan),埃及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位於開羅東南方向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盡頭。為馬穆魯克王朝素丹哈桑於1356~1359年敕建,故名。為寺院、宗教學校和陵墓三結合的建築群。占地面積7906平方米。

基本信息

概述

埃及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位於開羅東南方向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盡頭。為馬穆魯克王朝素丹哈桑於1356~1359年敕建,故名。為寺院、宗教學校和陵墓三結合的建築群。

詳細介紹

占地面積7906平方米。寺大門高37.7米。門內巨大的四方形內院,向東西南北各伸出一個穹窿大廳,形成十字。在十字交叉臂之間,建有

素丹·哈桑清真寺素丹·哈桑清真寺

講堂,緊靠穹窿正殿是正方形陵墓。內院正中有一小淨用大水池,池上建有大圓頂,以多根大理石柱支撐。院內有宗教學校的講經堂4座。其中最大一座的面積為988平方米。內院四面還有4廳:南、北、西3廳都建有帶尖的拱形石頂,東廳最大,廳內東側是禮拜朝向的凹壁,其右是大理石宣教台。廳內有一巨大的大理石台,由3根方柱和8根圓柱交錯支撐。廳壁用大理石和彩色石板拼排,天花板用磚砌,並用石鑲邊。從大廳內凹壁兩側的兩門可通向素丹·哈桑的大理石衣冠冢。據墓碑記載,它建於1384年,時為哈桑死後23年。墓冢四周有木製圍欄,兩門上包有黃銅,鑲嵌金、銀,墓上有方形的大屋頂。離清真寺30米處有一水車,寺東南有兩座宏偉尖塔,其中一座高81.6米。

相關信息

《素丹律例》

《素丹律例》(al—Ahkam al—Sultaniyyah) 伊斯蘭教遜尼派教法著作。沙斐儀學派教法學家馬沃爾迪著。約成書於1045~1058年間,原為呈獻給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戛伊姆·比拉(al-Qa’im billah,1031~1075在位)御覽而作。該書是繼巴格達迪的《宗教原理》之後,全面、系統地闡述遜尼派的哈里發學說的巨著,論證了王權與教權、君主與臣民間的關係,提出了“君權服從神權”的思想。認為“律例”乃安拉降示給世人的法令,據以識真理、知法度、享福利,而哈里發(伊瑪目)雖為安拉的代理人,但因忙於國務而不深諳律例,故應由教法學家予以解釋,使之了解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並付諸實施。宜稱伊瑪目制度源自“沙里亞”,系得到公議確認的一種契約制,旨在由哈里發代行先知的職權,維護宗教信仰和管理國家,故只有博學多才、勇敢善戰、出身於古萊什族者有資格任此聖職。書中還論述了哈里發產生的方式、哈里發的職權、哈里發的廢黜及安拉、先知、哈里發、總督、卡迪等所擁有的各不相同的權力。尤為詳盡地論述了哈里發的10大職責:維護宗教信仰、實施民事判決、保衛伊斯蘭領土、實行安拉之刑罰、加強邊防力量、領導聖戰、依法徵收賦稅、掌管財政、任命官吏和親理朝政。該書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成為遜尼派政治學說的基本框架,對安薩里之後的歷代哈里發學說有重要影響,被後世學者廣為引用。

素丹·賽義德汗

素丹·賽義德汗(1487~1533) 中國新疆葉爾羌汗國創建者。察合台後裔。1508年,在月即別(即烏茲別克)部昔班尼汗的進攻下,東察合台穆罕默德汗(即長汗)全家被殺,艾哈邁德汗(即幼汗)也死去,諸子爭立,東察合台汗國崩潰。艾哈邁德汗長子曼蘇爾對其兄弟大加殺戮,賽義德被迫逃往柯爾克孜部、月即別部,最後投奔到喀布爾的表兄巴布爾(莫臥兒帝國創建者)處。1514年初,賽義德在巴布爾的支持下召集蒙兀兒舊部5000人進攻喀什噶爾,與素丹阿巴拜克在烏什巴爾根村展開激戰,擊潰對方50萬軍隊,相繼攻占喀什噶爾、英吉莎、葉爾羌、于闐、阿克蘇、烏什,於伊斯蘭教曆七月(1514年5~6月)登上汗位,建立南疆察合台王封建政權。後設都於葉爾羌(今莎車)。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在位奉行積極的內外政策,與哈薩克部聯盟,降服柯爾克孜部,拓疆土費爾乾納和巴達赫尚,並主動與統治吐魯番曼蘇爾和解,形成了新疆近20年的和平、安定局面。對內鼓勵農業和貿易,減免賦稅,賑濟貧困,招撫流散百姓,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提倡文學創作,擅長突厥語、波斯語詩歌,精通樂器和箭法。在教法上尊奉哈乃斐學派。後與布哈拉的納格什班迪耶教團首領交往密切,拜和卓努爾(奴烈)為宗教導師,深受其蘇菲主義思想影響,一度欲放棄汗位潛心蘇菲派修煉。曾對信仰佛教的撒里畏兀兒(今裕固族)、博羅爾和西藏進行遠征。1532年夏,親自率領5000軍隊進攻西藏,攻到拉薩附近。翌年夏,因氣候惡劣、藏民抵抗以及部下厭戰,被迫撤軍。途中患高山病而死。葬於葉爾羌阿爾騰麻札

素丹·烏韋斯汗麻札

素丹·烏韋斯汗麻札, 15世紀國中國新疆原東察合台系王朝統治者烏韋斯汗的陵墓。新疆習稱“速檀歪思汗麻札”。烏韋斯,明史作“歪思”,系成吉思汗第11代後裔,東察合台系汗黑的兒火者之孫,蒙兀兒斯坦(別失八里)之汗。1418年,烏韋斯率部眾遷伊犁河流域,改國號為“亦力巴里”,1428年去世,葬於阿布熱勒山北麓博爾松河濱。1876年烏韋斯汗麻札重建於今伊寧縣東北麻札村內,占地約百畝,陵寢為土木結構,系中國古老的亭閣式建築。南向,1~3層為方形,窗系圓形雕欞。一層流檐,20根立柱支撐,二、三層為木結構四角形重檐,飛檐飾以鴟吻,散水覆蓋琉璃瓦,頂為六角形塔樓,上豎新月,蔚為壯觀。麻札西側叢林中建有清真寺1座。為新疆伊斯蘭教陵墓中獨具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