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五度

但從律學上說,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是音樂從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礎。 五度相生律遠比朱載堉要早得多,朱載堉的最大貢獻是十二平均律和管口校正值。 純五度在五度相生律的時代,比平均律當中的五度略寬,兩個都叫線五度,但並不是相等的。

音數為3又2分之1的的五度音程稱之為純五度,如C-G,D-A,E-B,bB-F,B-#F,#F-#C,bC-bG等就是純五度。
明代中國音樂史上出現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新法密率”的發明。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由計算方法求得了12律之間完全平均的音高關係,求得的各律之間最精密的比率。他的發明比西方約早一個世紀。不過由於當時樂器製作的條件限制,他的發明並不能用於音樂實踐之中,到後來,連他的學說也或者漸漸給人遺忘了,或者並不能看出它裡面深刻的革命意義。但從律學上說,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是音樂從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礎。 這位發明者就是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式人物”的朱載堉。他是一個科學家、律歷學家、文學家,也是一個音樂家,是明代的一顆科學藝術巨星,是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一位偉人。
五度相生律遠比朱載堉要早得多,朱載堉的最大貢獻是十二平均律和管口校正值。純五度在五度相生律中早已經使用。 純五度在五度相生律的時代,比平均律當中的五度略寬,兩個都叫線五度,但並不是相等的。
五度相生律是現在有記載的中國古代套用最早的律制,它是由“三分損益法”得來的,即在相同張力下,截去定長度弦的三分之一,則獲得原長度弦音的上方純五度音。 對五度相生律的記錄,目前始見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記錄此律制的著作相傳為管仲所作《管子·地員篇》,但提出,並不等於是管子所發明,一來可能後世訛傳為管仲所作,二來可能只是管仲對當時生律方法的記錄,並不一定是他創立的。 所以,純五度的發現,具體到人,就目前史料,似乎不可能了。只能說,最早見於《管子·地員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