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石失

納石失

元代絲織的絲織品中以織金最有名,稱之為“納金石”,也叫“織金錦”。一般指以片金線或圓金線為紋緯的織金錦或織金緞,是一種用金線顯示花紋從而形成具有金碧輝煌效果的織錦。這種織物戰國時已出現,在元代得到空前的發展。織金錦的織造技術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對明清流行的緞織物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文

一種以加金藝術為主體表現的絲織物,包括以片金線或圓金線為紋緯的織金錦或織金緞以及繡金錦緞。元代前後借指中國鎮海等地漢族與回鶻族織工生產的同類產品。中國古代絲織物加金大約始於戰國,漢代以後進一步發展,唐宋時期織金技術已臻成熟。但是織金錦緞的真正流行,要到女真人統治中國北部以後才開始,到元代則達到極盛。唐宋絲織物以色彩綜合為主的藝術風格,至此一變為用金銀線來作主體表現。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藝術欣賞習慣、裝飾愛好和廣漠環境等因素有關,另一原因是這些民族的上層人物通過戰爭獲得了大量的黃金。中國史書有金代大量使用“拈金錦”(即圓金錦)的記載,僅宮室布置就用織錦工人1200人工作兩年。馬可·波羅遊記則說元代用織金作軍中營帳,綿延數里。但現存出土或傳世的遺留品不多。新疆鹽湖元代墓葬出土的絲織品中有兩件:①拈金錦殘片:紋樣為一菩薩像,修眉大眼,隆鼻小口。頭戴寶冠,自肩至冠後有背光(圖1 )。經線有單經、雙經,緯線分地緯(棉紗)、紋緯(雙股圓金線)。單經與紋緯交織成 納石失斜紋,雙經與地緯成平紋交織。經密為65根/厘米,緯密為40根/厘米。圓金線是用金箔繞於絲線外圍製成。②片金錦:紋樣為滿地花類型,以開光為主體,穿枝蓮補充其間。線條流暢,絢麗輝煌(圖2 )。經線也分單、雙經。單經直徑為0.15毫米,雙經直徑為0.4毫米。 緯線分為紋緯(片金、彩緯)和地緯。片金是用金箔粘於皮子上製成,寬僅0.5毫米左右。彩緯是絲質,直徑為0.6~0.75毫米。地緯是棉紗。單經與紋緯、雙經與地緯成平紋交織。顯花處雙經被夾在紋緯與地緯中間成為暗經。甘肅省漳縣元代墓葬群出土的納石失品種較多,有“妝金天馬紋錦”、“褐地團花妝金錦”、“妝銀簇花紋緞”等。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元代團龍鳳龜子紋納石失和纏枝寶相花納石失都採用緯地緯花組織。

參考書目

沈從文:《龍鳳藝術》,第一版,作家出版社,北京,196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