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鈴蟲甲腹繭蜂

紅鈴蟲甲腹繭蜂

紅鈴蟲甲腹繭蜂(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膜翅目、繭蜂科動物,分布於湖北、江蘇、浙江、台灣、江西、上海、四川、陝西、河南、山西、黑龍江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紅鈴蟲甲腹繭蜂

拉丁學名:ChelonuspectinophoraeCushman

紅鈴蟲甲腹繭蜂紅鈴蟲甲腹繭蜂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繭蜂科

亞科:甲腹繭蜂亞科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紅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3.20毫米左右,黑色。觸角的柄節和梗節紅褐色至黑褐色,兩頰淺黃褐色。前、中足的基節黑色(端部紅褐色至黑褐色)。轉節、腿節紅褐色,脛節、跗節黃色(端部略黑);後足黑色,基節端部、轉節、腿節基部、脛節基部2/3或中部、跗節(除端部)為紅黃至白黃色。腹部前端2/5(基部黑包)黃白色。觸角短,近端部的幾節長稍大於寬,頭頂、頰、後頰、額兩邊具細刻點。顏面具微細顆粒,暗淡。唇基有微細刻點,較顏面光澤強。前胸背板具網狀皺褶,中胸背板端部中央有密細小刻點,其兩側及端部粗糙,有網狀刻點,具光澤。並胸復節粗糙,具網狀皺褶。前翅徑脈第一段比第二段稍短,第一、二段相接處形成一清楚的角。腹甲基部稍窄,近端部最寬,其長約為基部寬的3倍,約為最寬處的2.50倍,具縱線皺褶,近端部皺褶呈網狀,並密生細短毛。產卵管細長,不超過腹甲端部。

雄蜂:與雌蜂相似,但觸角細長,同體長差不多,前翅除第二肘間脈外,所有翅脈褐色至暗褐色,後翅較雌蜂色暗。

卵:長0.14毫米;寬0.04毫米。白色,微彎,一頭較大。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33毫米;寬1.23毫米左右。黃褐色,體內呈現黃褐色顆粒。

繭:長橢圓形,長4毫米,寬2毫米左右。黃白色。繭端附有寄主幼蟲的頭部和皮殼。繭較柔軟,從外面隱約可見內面的蛹。

蛹:體長5毫米左右,淡黃褐色.腹部膨大;第3-6節兩側各有三角形突起。觸角達腹部第一節。

生物學特性

(1)寄生:在棉田已知可寄生紅鈴蟲、鼎點金鋼鑽、棉大卷葉螟。是卵至幼蟲跨期寄生蜂。雌蜂將卵產於寄主卵內,當寄主卵孵化為幼蟲後,蜂卵才發育成熟孵出,在寄主體內取食生長,並隨著寄主老熟而長大,然後從寄主體內脫出,並結繭化蛹,單寄生。蛹期越冬代17天左右;7-8月份10天左右。被寄生的紅鈴蟲幼蟲,初看起來與健康紅鈴蟲幼蟲並無異樣。蜂幼蟲爬出寄主體外時,寄主體內物質並未全部吃光,可見到連同表皮的剩餘物堆在幼蟲身體附近。幼蟲爬出後多數結繭化蛹,也有少數不結繭,直接化蛹發育至成蜂(黃敏等,1981)。成蜂壽命,越冬代平均10天左右,其它代平均15天左右。

(2)季節消長:在長江流域棉區,越冬代紅鈴蟲甲腹繭蜂於5月下旬大量羽化。此時,越冬紅鈴蟲處於始蛹階段,蜂產卵於其它寄主體內,7月上旬轉移到紅鈴蟲產卵寄生,以後在棉田中出現世代重疊,直至隨寄主越冬。

地理分布

湖北江蘇浙江台灣江西上海四川陝西河南山西黑龍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