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抗日渡黃河紀念碑

紅軍抗日渡黃河紀念碑

芝川古城位於韓城市南約20公里處,臨河建城。上世紀60年代初,山洪暴發,沖毀河堤,危及芝川城。於是,有關部門決定拆毀古城,搬遷到西邊1000多米的原上。如今,只有流經古城南邊的秀水上的芝秀橋,似乎還能看出古城昔日繁華的景象。當年,紅軍就是從這座橋上走過,下到渡口,過河抗日。

基本信息

紅軍抗日渡黃河紀念碑紅軍抗日渡黃河紀念碑 芝川古渡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37年,滾滾而下的黃河靠近西岸奔湧向南。出老芝川城南門,往南約70米的原上,是漢太史令司馬遷太史祠,下原往東約100米,便是芝川古渡,渭北過河東去的重要碼頭。芝東村一組84歲的陳新發老人記得,在芝川城附近的趙莊等村,擁有幾十隻木船的有七八家,船少的人家也有五六隻,芝川人的船向南要放到大荔、潼關一帶,下河跑運輸是當地人最主要的營生之一。在八路軍東渡抗日時,這些木船正好派上了用場。
9月16日黎明,八路軍指戰員集合到芝川渡口準備東渡。臨出發前,朱老總把部隊有關領導和船工隊長召集在一起開會。朱老總對船工隊長說:“現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權力交給你們,過河時部隊堅決聽從你們的指揮。”又對部隊同志說:“軍令如山倒,水令比軍令嚴,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要服從命令聽指揮。”船工們看到朱老總這樣信任他們,便紛紛表示:“部隊首長這樣相信我們,我們一定要保證同志們的安全,勝利完成渡河任務。”隨後指戰員陸續上船,船工們穩把舵,緊搖櫓,滿載著子弟兵的船隻浩浩蕩蕩地向東岸渡去。
芝川渡口河面十多里寬,河水深淺不一,既有淺灘,又有鏇渦。加之河水暴漲,水急浪高,行船十分困難。為了保證抗日健兒的安全,舵手穩掌舵,拋錨工嚴陣以待,艄公站在船樓上細觀水情,詳察風浪,不時發出“左舵”、“右舵”的水令。在船工們的共同努力下,闖過一個個險灘,戰勝一次次惡浪,安全地把八路軍指戰員送往東岸。每當船工把子弟兵送到對岸後,部隊負責人便一一給每位船工發放工錢,並叮嚀船工說:“這錢是給你的,不是給船主的。”這些都使船工和民眾很受感動。大家說:“自古以來,就沒見過這么好的軍隊!”
東渡紀念碑
8月10日下午,熱情的芝川老人白煥新帶記者去看離芝川鎮約三里地的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紀念碑立於1995年,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在韓城市的配合下豎立的。碑高約10米,基座長約6米、寬約3米、高約2米,呈船形,象徵著紅軍乘船東渡,碑身是3個高約8米的柱子,柱子頂端有紅五星,象徵著八路軍三個師,在三根柱子下部,是一面黨旗,黨旗前面有一頂鑲嵌著紅五星的軍帽。
紀念碑下,有三三兩兩的遊人在流連觀瞻,站在碑前,便能清楚地看到昔日的芝川古渡舊址。新修的西禹高速高架橋從古渡西邊穿過,除了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古渡早已蕩然無存,但八路軍東渡的往事,沒有因黃河水的沖刷而淡漠,它已根植在黃土高原的深處,印刻在芝川人的無限記憶中。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免費觀賞 交通提示位於韓城市南約20公里處. 相臨景點党家村古民居 黃龍山 韓城市博物館 龍門風景名勝區 合陽洽川風景名勝區 合陽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文廟 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 禹門洞穴遺址 司馬遷祠 紅軍抗日渡黃河紀念碑 黃河龍門古渡 廟後村遺址 魏長城遺址 朝陽洞石窟

相關連線

芝川鎮
芝川鎮為韓城古鎮,是市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距市中心10公里,東瀕黃河,西接衛東、芝陽兩鄉鎮,現連龍亭原,北接金城區。因地處芝水川道而得名。鎮東古渡與山西榮河相望,自古為兵防要地。戰國時,秦晉、秦魏多次爭戰於此。秦末,韓信以木罌從此渡軍破魏,擒魏王豹。民國26年(1937),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率大軍從此東渡抗日。
全鎮總面積79平方公里,共轄29個黨支部、17個行政村,68個居民小組,4980戶,20179人,駐鎮單位17個。有國中一所,國小10所, 2003年被渭南市命名為地區級文明村鎮,2006年被陝西省委命名為省級文明村鎮。全鎮共有耕地面積22679畝,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花椒1010畝,蘋果1200餘畝,蔬菜面積4000多畝,溫室大棚蔬菜50多座,近年來共發展酸果基地500畝,雪晶梨基地120畝,蓮菜基地500畝,柿子示範園50畝,大蔥基地1000畝,甘藍生產基地2000畝。鎮區水利基礎設施較好,農業機械較為普及。

司馬遷祠墓就坐落在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

芝川鎮---史聖成就名鎮

“韓城芝川鎮”上古色古香的“太史酒家”,司馬遷中學,或以“史聖”、“先賢”為名的店鋪不下十幾家,往鎮子東南不遠便是建築在一處之高崗之上的司馬遷墓。石階引路蜿蜓而上,先見一磚砌牌坊上題“河山之陽”四字,不由讓人想起《史記、太史公自序》里“遷生龍門”耕牧山之句,走在陡峭的司馬坡上,一段曲曲折折的石階路濃縮了司馬遷的坎坎坷坷的一生,遭李陵之禍;愛腐刑之辱,終成《史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