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谷旅遊景區

紅石谷旅遊景區

紅石谷旅遊景區位於大別山北麓,六安金寨縣境內。 景區由紅石谷國家地質公園、將軍湖水上休閒觀光度假區以及六安瓜片觀光茶園三部分組成。

紅石谷,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原產地。地處大別山北麓丘陵地帶,最高峰齊山(又稱齊頭山)海拔804米,境內山峰相依相立,山林密布,流水不歇,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紅石谷自2007年5月開園以來,以優異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極佳的旅遊資源,迅速成為大別山新興生態旅遊風景區。
紅石谷入口

地理位置

區位:【不用翻越大別山,其實就在大別山】
紅石谷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東部響洪甸境內,處大別山北麓邊緣,312國道(分路口)到達景區僅僅35公里,由分路口直達景區為全瀝青道路,道路狀況極佳。
石谷風景區直達近距離城市六安市40公里,合肥市115公里。合六葉高速出道口緊鄰,進入性便捷,半日交通距離,更可隨意安排遊程。
開通的班線車直達的有六安、南京、合肥、常熟、上海、杭州等主要長三角城市,半日內即可到達景區。火車方向通向全國,六安火車站起始直達上海動車組每日4~6個車次,沿途經過合肥、南京、無錫、蘇州、上海等主要長三角城市,交通距離僅4小時左右,六安~紅石谷風景區每日有30餘次交通車,火車線路半日即達。紅石谷是目前安徽大別山風景區中區位條件最為便捷的景區,區位條件優越,無需刻意安排,即可隨意走山水。

景區構成

景區構成:【千里大別山絕有景觀,發現紅石谷
紅石谷風景區面積80平方公里,以山峰、峽谷地貌為主,最高峰齊山(齊頭山)804米,由紅石谷國家地質公園、響洪甸水庫(將軍湖)、以及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原產地生態觀光園三大版塊構成。
紅石谷原稱龍井河峽谷,自古以“28峰、18岩、72洞、36怪石、12道瀑布”著稱,因茶王六安瓜片原產地而揚名海內外,紅石谷齊山所產“齊山雲霧”自唐代既有記載,直至今日,紅石谷仍以六安瓜片原產地而備受關注。
紅石谷風景區以“紅石、碧水、茶聖地”為特色,不僅因紅石谷內紅色山體與紅石遍布的大別山獨特丹霞地貌聞名,境內建國後大別山五大水庫之一,現有大別山六大水庫中最大的水庫——響洪甸水庫,唯一公認的六安瓜片原產地和發源地,使紅石谷成為集生態山水游、水上遊覽、茶文化游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其中,紅石谷集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3A級風景區、六安瓜片原產地於一身,響洪甸水庫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
紅石谷,大別山絕有丹霞地貌的遺留,大別山最大水庫響洪甸水庫,茶王“六安瓜片原產地”,不僅是千里大別山絕有景觀,更是大別山水域文化、六安瓜片茶文化遊覽的絕有目的地。

特色旅遊

探索之旅]【發現紅石谷,其實就是發現遠古大別山】b] 紅石谷風景區內峽谷全長7公里,其東側為變質岩,西側為火山岩,地質時空跨越了5億年之久,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給世人留下了瑰麗的峽谷景觀,是國內少有的“紅石”景觀區。
紅石谷風景區由六安瓜片生態觀光茶園、情人谷、紅石板河、洞天福地四大區域構成。其中,情人谷、紅石板河、福天洞地三大區域為大別山獨有的集丹霞、火山岩等為一體的版塊,極有代表性的大別山岩石構造群和紅石岩體遍布峽谷兩側,紅色巨石間或其他岩石群遍布其中,地質運動遺留景觀清晰可見。
峽谷內正長斑、粗面斑岩脈廣泛外露,或矗立成一堵堵長數十米、高數十丈的丹崖赤壁,或沖成一道道巨石壘疊、交的磚紅、赭紅的河谷,令人目不暇接,心靈震撼。
代表景點:猴頭山、獨秀島、百丈崖、撐腰石、紅石魂、河馬戲水、齊雲石窟等充分說明地質運動過程,紅色巨石分布特色鮮明、形神兼備;情人谷段終年流水淙淙、四季不息,流水和紅石山體以及河床相互依存,紅石外露的河床,流水經久沖刷後,形成座座龍潭和瀑布,潭水深不可及,綠如翡翠、靜若處子,代表景點大龍潭、天河瀑布、靜臥聽溪、試心橋等,把情人谷裝點成世外靜地,令人流連忘返。
石板河景區位於紅石谷峽谷的終端,是紅石谷最為代表性的紅石景觀。紅石板河被保護性開闢為原始步道遊覽區,為遊客探索遊覽,同時供野外探險、徒步行走、戶外運動人群進入。
進入紅石板河段,以河床為步道,沿河流而上,經試心石、竹林石、齊雲關、雲門關、紅門關以及石門關等景點,行走過程中,或攀越或涉水或經關隘,途中幽谷長廊、關口險隘、潭水相連,靜若時空,林蔭密布。常規步行2~3小時即可到達紅石谷終端的紅石板河。紅石板河為一天然石板河床,與山體相連,長70米,寬10米,猶如一紅色地毯鋪設在翠綠山谷之中,格外醒目。流水終年流淌在紅色石板之上,陽光照耀之下,流星溢彩,燦若星河,行走在紅石板河之上,可赤腳、可依坐河邊巨石之上,親密接觸到大自然神奇造物。
紅石谷不僅僅以峽谷著稱,分布在山體上的古洞穴有70餘個,最為代表的是紅石谷“四大名洞”——蝙蝠洞雷公洞白雲洞蟒蛇洞。其中,蝙蝠洞為六安瓜片的起源地,而雷公洞則是遠古大別山火山運動的產物。雷公洞位於峽谷中段的山體之上,側身洞口直對峽谷下方,分為三層,每層具可容納幾十甚至百人,自古即為民間求雨拜神之地,登古洞探古穴,恍如進入時空隧道,探求遙遠的古代神話。
紅石谷,地質特色突出,地貌特徵包容山、水、潭、石、洞等,不僅可以科普探求,也可以親山親水,還可以探險尋密,更可以登洞探秘。

休閒之旅]:【山水相宜,紅石秀水長存】b]

紅石谷所處的大別山北麓丘陵地帶,有著良好獨特的生態環境,保護性開發得以良性進行。境內山體簇擁、環立相依,自然流水和瀑布豐沛。峽谷內外原生態茶園遍布,無公害茶園基地占到80%,桐子林、油茶林、灌木林間或其中,森林覆蓋率高達95%,使峽谷成為一座天然綠色大氧吧。
紅石谷內遍布的茶園存在已久,然而,以桐子林為主的植被分布卻是另一番景色。茶園大多為無公害茶園基地,每到春季茶園綠芽抽動,桐子花開,綠的茶園,白的筒子花,一綠一白,春山春色競滿山。也許是民間相傳,紅石谷內蘭花遍布,卻很少有杜鵑花,每每進入紅石谷,蘭花香味沁入人心,據說只有六安瓜片原產地才有蘭花香味的浸染才有獨特的香味。概與此,但獨特的生態環境競可見一斑。
紅石谷的山大多不高,但特色明顯。紅色是這裡山體岩石唯一的顏色,猴頭山上猴子的眼、鼻、耳、顴骨等栩栩如生,活脫脫一隻猴子遠望齊山。最為有名的齊山海拔只有804米,在大別山說來也是不高的山峰了。由山體植被積攢的流水終年流淌在山間,最後匯集在河流里,也許是地質的原因,紅石谷的山體流水不是很多,為數不多的瀑布中最有名的天河瀑布、雷公瀑、人參瀑在春夏尤為活躍,進入秋天即為懸崖絕壁,不見流水。但山間的河流卻常年流水淙淙,四季不息,供山區百姓日常飲用。
遊覽紅石谷,最能體驗到的是紅石與秀水的相宜相存。因流水常年衝擊,紅石谷前半段紅石體積較小,大多散落分布在河床之中,或簇擁或獨立;進入中段後,紅色巨石開始呈現,尤其在情人谷段,巨石與山體相連,若干巨石橫臥在河床之中,山體上鑲嵌的紅石更是巨大無比,典型代表的紅石猶如被切斷的法式麵包棒連續的占有著整個河床。這些巨石或相形或神似,流水或從紅石上流走,或縈繞在紅石旁邊,嘩嘩流水動若脫兔直奔向前落入深潭,緩緩溫柔靜若處子深積潭中綠如翡翠,每走一步,紅石與秀水都在腳下變換著生存的方式,讓人目不暇接。
紅石谷內,紅石就像歲月書寫的一段敘事長篇,清晰的地質運動痕跡下,歲月流水將紅石做了分布和規劃,自然法則將山水做了合理的搭配和梳理,茶園、桐子林、毛竹、蘭花,紅石、潭水、瀑布、秀水、山峰,都是相宜的和諧依然。
這就是大自然,這就是紅石谷。

探秘]:【絕景無二,只有紅石谷】b]

紅石谷體量之大,絕非一日能完全遊覽到,這也許就是兩座山與一個峽谷的不簡單之處。
紅石谷如果在20年前能被開發,現在估計也不能成為紅石谷了。紅石谷在2007年旅遊行業大發展之後,雖然得以開發,但此前已是小有名氣。聽當地人說,以往的每年買茶、品茶的人一到春天即紛紛湧入紅石谷,到齊山蝙蝠洞看看,到山裡茶農買茶去,這些人就像是香客,每年都要來還願一樣,揮之不去。
紅石谷的山,最有名的是齊山,紅石谷的茶葉,最有名的是齊山瓜片(齊山雲霧),紅石谷的洞,最有名的是蝙蝠洞,紅石谷的紅石,最稱奇的是紅石板河。因此,從最有名的說起來,可能就是獨一無二的絕景。
紅石谷的齊山,地方稱呼為齊頭山,這個名字有著濃烈的山民式幽默——山不高,齊頭而已,大概這裡的居民每天逡巡于山林,採摘桐子、茶葉,砍伐毛竹、柴火,山就成了他們的兄弟,兄弟如手足,齊頭的手足。
說到齊山,需要補充的是關於紅石谷的由來。當地人說,這裡的山以前是個整體,山神為了和別神比著長個子,使勁往上拔高,玉皇大帝擔心天庭被撐破,怒不可言,令天將一劍將山劈開,山神血流成河,香爐尖和齊雲山就是被分開的那座山的兩半,現在的紅石谷就是劍劈開的地方,紅色的石頭就是山神的血所凝固形成。
聽來倒有幾分民間意味,但也無妨。但齊山在當地的知名度已經是幾百年的歷史了。齊山似乎與蝙蝠洞緊密相連,這個在後面的瓜片茶中得到了解。
紅石谷最為絕有的就是洞和紅石板了。
雷公洞是絕有的。因為,洞口就是火山運動遺留下來的火山口。洞口開闊,直接在山體上開出,分成三層,可以聚集數百人。從雷公洞迂迴上山,後面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民間稱之為鴿子籠,現被命名為紅石窟,外形呈現為火山噴出後凝聚的氣孔,一個一個羅列在赤紅的山體岩石之上,這正說明大別山早前的火山運動曾在此活躍過,至於雷公洞與紅石窟已成為絕有的景觀。
紅石板河也是絕有的。出於對景區的保護,紅石板河沒有得以全面開發。進入紅石板河,其實就是進入一片未被人破壞的原始世界。沿途只有2戶人家居住在山上,只是為了看護茶園。進入三岔河後,唯一的選擇只能前進。
紅石板河沿途景色可謂另一番味道。紅石開始消失,這是令人不得其解的原因。於是在尋找紅石的過程中,去發現是否真的存在紅石板河成為唯一的選擇。
去紅石板河的河道其實就是一道峽谷,但70%以上終年不見陽光,密布在岩石上的青苔說明了一切。四道關隘均是驚喜,因為走著走著,突然幽然陰暗,攀爬、涉水、手足並用,一過關口就是光線明朗,彎道處柳暗花明,令人欣喜不已。每一道關隘都有名字,每一道關隘潭水都是深不可及,探入水中冰涼爽透,景區為了便於遊覽,都在潭水邊放了一塊碩大的紅石,真是極大的不容易。
終了的盡頭,就是紅石板河。天然的石板河床,與山體相連,長70米,寬10米,猶如一紅色地毯鋪設在翠綠山谷之中,格外醒目。走過紅地毯的人,不一定就能走在紅石板河。茶香]之旅:【瓜片發源地 現有不多的原產地】b] 遊玩紅石谷,最先的接觸恐怕只有茶葉。當看到路兩旁遍布的茶園和六安瓜片原產地保護標牌,第一感覺就是,原來所謂的六安瓜片茶竟是產自這裡。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十大名茶之一,綠茶中唯一不含枝梗的片茶,據說是慈谿太后的貢茶,其制茶工藝也堪稱我國茶類製作工藝一絕,因其外形形似瓜子,故稱“瓜片”。
對於六安瓜片原產地,最讓人賞心悅目的不在於滿山漫谷的茶園,而是茶季山中茶廠中飄出的濃濃茶香。
六安瓜片茶的製作與眾不同,採摘即採摘茶葉的葉面,沒有枝幹,炒作的時候工序相當複雜,據說有80餘道工序,以“火工”和“火攻”獨特工藝製作而成,僅僅是拍片就足夠忙活。
有如此形容瓜片茶製作:“火光沖天,熱浪滾滾,抬上抬下,以火攻茶”。相信制茶的師傅們也是汗流浹背了。
相傳瓜片茶發源於紅石谷齊山蝙蝠洞,紅石谷齊山上一古洞洞貌極似蝙蝠,洞內蝙蝠叢生(民間俗稱“蝙蝠洞”),其洞口有神茶數棵,穀雨時節綠芽晝采夜生,所製片茶滋潤解毒,為茶中極品。蝙蝠更銜此茶樹籽灑落齊頭山紅石谷內,自此山谷茶林遍布,民間採摘後製成片茶飲用,六安瓜片得此延續盛行。紅石谷齊雲山,也自此成為“六安瓜片”發源地和原產地。
還有,據《六安州至》載:“齊頭絕頂為雲霧所封,其上產茶甚壯,二味獨沖淡……”。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中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清朝初年,瓜片茶被列為“貢品”。
六安瓜片茶有著濃郁的茶文化。鄭板橋手書“六安瓜片”流傳至今,茶聖陸羽著書記載。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等學士更是聯句贊詠六安瓜片茶廣為流傳。
近現代名人更喜瓜片茶之獨特品質。一代名將葉挺將軍,不僅喜喝六安瓜片,並以瓜片茶送周恩來品嘗,周恩來對六安瓜片讚不絕口,後多以國家禮品贈送外國友人。2007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親手將六安瓜片等徽茶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六安瓜片已成為遞向世界的精美名片。
這些足以說明六安瓜片茶做為“茶王”的魅力。
需要提醒的是:在紅石谷農家品瓜片茶,切忌少喝濃茶,好水好茶,飲多即醉,俗稱“醉茶”,症狀為身體輕飄、渾身散漫,吃飯無味,極想飲水。在蝙蝠洞附近的茶農家,筆者就有此“收穫”,感覺就是上癮了般想狂飲不止,飯菜不思。堪稱怪趣。水上]之旅:【大別山最大的水庫 諸多城市的水源地】b] “初到麻埠,衣冠堂堂,離開麻埠,花的精光;戀戀不捨,回頭望望;下次有錢,還來逛逛。”這個類似余華《活著》中富貴經歷的小故事,曾經屢屢發生在大別山里這個叫麻埠鎮的地方。如今,那個在上世紀初繁華的小鎮,深藏在大別山響洪甸水庫幾十米的水下,成為附近人們無盡的回味。
響洪甸水庫

提到響洪甸水庫,自然要提到金寨,這個曾經燦爛而輝耀近現代史的紅色土地。上個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十萬人從軍,為革命;十萬畝良田被淹沒,為修建水庫;十萬人口遷移,還是為了修建水庫;這是何等的規模和悲壯。
現在的響洪甸水庫,用其遼闊的水面和水域,覆蓋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庫容量27億立方米,全中國的人來,都能分得2噸水;水域面積60平方公里,庫頭庫尾乘船需要半天時間;最深處60餘米,即使是潛水,也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遺留。水庫大壩高87.5米,長361米,控制流域1431平方公里,這就是響洪甸水庫簡單的數字說明。
響洪甸水庫庫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解放前後盛極一時的“小上海”麻埠鎮,淮軍名將、清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劉家新圩”,雖已深埋水底,但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流傳民間。
響洪甸水庫水域生態環境優異,物產豐富,魚類繁多,尤以鱖魚和翹嘴白為多。登臨湖面,白雲之下,青山拱衛,舟動景移;瀑布垂天、竹海騰波、樓房隱隱、峰巒連綿。黃巢尖、梁山寨、海島、釣魚島、古月嶺等景點和島嶼分布在四周。這裡2004年即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

民風美食

美食大不同【一山一水民俗風 面魚烤魚十大海】
紅石谷的美食,離不開這裡的山水民風。
首先與佛教有極大的關係。據南京靈谷寺碑文記載,西漢始建的齊山水晶庵,寶志公禪師在此首開道場,南北朝時香火尤盛,南朝梁武帝蕭衍曾在此出家,千百年來,紅石谷境內這座皇家廟宇,佛家名宗鼎盛時期香客遠及鄂豫皖蘇四省,佛教文化在紅石谷經久傳播,影響深遠。
梁武帝有關係的就是“面魚”,出家人慈悲為懷,素食為主。用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傾斜面盤用筷子或鍋鏟依次劃落直燒開的水中,麵糊遇開水慢慢凝固,在熱鍋里上下翻騰,就像小魚兒在水裡遊動,水泛花後,加上油鹽作料,放入香蔥青菜,出鍋即可品嘗。面魚和麵條絕不同,與麵疙瘩又有幾分差別。
幾年前看《歷史的天空》,姜大牙和司令員連吃兩大碗面魚,高喊舒坦。老了的姜大牙和朱一刀,還是想吃一碗麵魚,情深義重,出自大別山一山一水,紅石谷的面魚就這樣被民間長期延續,不同於其他地方。
如果說,到紅石谷不喝茶,到響洪甸水庫不吃魚,回去被人笑死,那是自找的。
喝著地道的瓜片茶,就要等著吃水庫的深水魚了。魚的吃法有很多種。紅石谷的響洪甸水庫烤魚最有味道。
將水庫里打撈起來的魚打理好,用一個特殊的夾子夾住,放在木炭火上烤,香味四溢。撒上作料以為就能吃,但錯了。
烤好的魚,還要放在火鍋裡面燴一下,還能分出清湯和濃湯,鹹辣酸麻自己定,然後放在電磁爐上慢慢熬,旁邊放上魚子魚泡和素菜,用吃火鍋的方式去品嘗烤魚,真是新鮮。
火鍋一開鍋,魚的鮮香和湯的味覺全部出來了,放入配菜慢慢熬,喝著啤酒,真是美食大享受。需要說明的是,烤魚可是聚餐的好方式,按人數指定魚的大小,魚大了壓根吃不完。
十大海,不是每次都能吃上,但確實為紅石谷農家家常宴會,即使是吃農家菜就能吃上十大海的菜餚。“海”是一種碗的名稱,俗稱“海碗”,在農村的時候,海碗是一種最實惠的吃飯工具,碗口大,不高,一碗飯菜堆起來就能搞定肚皮。紅石谷的十大海就是用海碗上菜,總共十大海碗,葷素搭配、菜餚製作都是日常農家菜,但有著民間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上菜的順序,起來放鞭炮謝客等等,吃起來就是與眾不同。
看過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說食神就在少林寺的廚房,其實有道理。美食,其實就在民間農家小院的菜地和灶台上,很多人都會想到小時候外婆從菜罈子裡撈出小鹹菜,裝在碗裡,打上兩個雞蛋放在鍋里,飯好菜好,揭鍋就是無限的香味,往往的結果就是吃的滿臉飯粒,還覺得不過癮。
這就是美食。源自民間,不起眼,但大不同。
物產自有【三面臨水一面山 桐油瓜片水產富】
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特產。紅石谷不用說的就是六安瓜片,作為六安瓜片原產地,這裡是全國六安瓜片茶的原產生產地。也就是說,作為為數不多的原產地,每年優質的瓜片茶大多出自這裡。
六安瓜片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源自其自身的茶文化魅力。茶農是最辛苦的人,4斤鮮草製成一斤乾茶,在茶園聽採茶的大姐說這樣的一筆賬,本不足為意,但看看採茶大姐們一片一片的採摘,就知道,4斤鮮草要多少片嫩葉才能達到?“催貢文移下官府,哪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心連心,誰知儂比蓮心苦。”這句古詩即說明了茶農的辛苦。
茶葉經濟的發展壯大,紅石谷的六安瓜片價格與日俱增,相比數年前,市場上銷售的瓜片茶身價已是不菲。
到紅石谷遊覽,品茶必不可少,到茶園採摘,到農家參與炒茶,到茶廠參觀制茶,都是最真切的茶鄉之旅,如果能在當地帶回幾斤瓜片茶,那更是划算。聽過不如見過,品過勝似見過。
原產地紅石谷的瓜片茶,比市場的價格要低上好幾倍。原因是,紅石谷的茶廠只管生產不直銷,絕大部分都被茶商收購後進入市場。雖然本土有好幾家叫得出的品牌茶葉,他么大多數仍是以生產為主,專注於瓜片製作,一方面保證瓜片茶的品質,一方面保證大批量的生產量。但他們生產的茶葉一旦出了紅石谷,就是身價幾個翻滾的漲。有句話,谷內的茶葉一個味,谷外的茶葉不是味,在遠就是沒有味。看來茶葉是個專注活,只有做茶葉的沒有賣茶葉的。
這也是紅石谷幾十年來瓜片茶旺盛的原因吧。
除去國賓茶的六安瓜片,紅石谷多的物產更有大不同。
香菇木耳天麻蕨菜等等,都出自深山,自是天然。
茶油,植物界的黃金維生素,這幾年已是風生水起,難得一求。
還有就是響洪甸水庫的水產,這已成為大家的公認。每年前來購買水產的人大多集中在秋季,此時正是各種水產豐收的時候,市面難得一見的魚類,即使是市面有得,在水庫購買回深水天然水產,美味營養自然大不同。

完善的服務

隨意山水行【休閒 放鬆 度假 探險】
行:交通主幹道既有標識牌,只要走上312國道,經過六安葉集方向到分路口,一直到景區6公里處,不用再過收費站,一切搞定。
值得一提的是:分路口到紅石谷的道路路況極佳,視野開闊,彎道合理,試車、體驗完美之極。
住:臨水而居。紅石谷內現有賓館數量不多,但大多臨水而建。有水庫賓館、有農家大院,還有簡易的招待所。紅石谷還能野外宿營。
住在紅石谷,其實就是一種享受,紅石谷因水庫的特殊水域環境,夏季涼爽,空氣濕潤,是避暑的好地方。
吃:農家遍布,烤魚館夜色降臨前已是客滿。紅石谷的餐飲價格不高,但較為豐富,需量力而行,以免浪費。
游:紅石谷遊覽不累,沿河道步行遊覽至同心橋完全是信步看景,可親水可品茶。如果想探秘那就去紅石板河,如果想登高望遠,入洞探秘那就去雷公洞蝙蝠洞,如果想湖面休閒毒箭垂釣,那自然去響洪甸水庫。
遊覽時間1天也可,2天也可。隨意搭配。
購:紅石谷春購新茶、秋購水產。其他季節特產較多,可以自由購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