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球菌屬

紅球菌屬

從Zopf於1891年建立紅球菌屬至今,紅球菌屬各種菌的分類地位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近年來,隨著一些種的重新分類以及新種的發現,紅球菌屬的分類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是由於分類手段已由傳統的形態學分類方法向現代的多相分類法過渡.此外,由於紅球菌能降解一些環境污染物,合成或轉化形成一些有用的化合物,同時它的一些種對人、動物或植物都有影響.

基本信息

特徵特性

這屬菌很長一段時間劃歸紫紅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rhodochrousOverbeck,1891;Gordon&Mihm1957),70年代初又名為戈登氏菌屬(GordonaTsukamura,1971)。1978年正式承認紅球菌這個老的屬名,至今已為大多數放線菌分類工作者所接受。這是介於分枝桿菌和諾卡氏菌Nocardia之間的一類微生物。除紫紅分枝桿菌外,還包括多種老的諾卡氏菌,詳細描述請查閱該兩屬內有關各種的介紹。根據Cross和Goodfellolow1973年的闡述,紫紅分枝桿菌的主要性狀如下:好氣、革蘭氏陽性、多形態菌,可能形成雛形菌絲體,立即斷裂為不規則細胞。不遊動。可能部分抗酸。無氣絲(有時有少量氣絲)。菌落粗糙或光滑、甚至粘液狀,像分枝桿菌。一般呈淺橙黃色、粉色、橙色或紅色,有無色變異型。細胞壁Ⅳ型。DNA內G+C含量為61—68%。Mordarski,Goodfellow等1980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以前用化學方法測定的G+C%偏低,用熱變性法所得結果如下:紫紅色紅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G+C為67.5—70.4%;紅色紅球菌(R.ruber)為68.6—72.7%;嗜糞紅球菌(R.coprophilus)為67.4—69.3%;馬紅球菌R.equi為70.3—72.6%;珊瑚紅球菌(R.corallinus)N451和N657(模式菌株)應歸深紅紅球菌(R.rubropertincta),後一種DNA內G+C含量為67.1—69.1%。通過DNA同源性和數值分類資料的研究證明支氣管紅球菌(R.bronchialis)、紅平紅球菌(R.erythropolis)和土地紅球菌(R.terrae)也都是可以成立的好種。

形態特徵

紅球菌細 胞形態複雜,球形細胞可 萌芽變成短桿狀,形成絲 狀體或產生大量分枝菌絲, 桿狀細胞、絲狀體和菌絲 體的片段形成下一代的球 形和短桿狀細菌。在顯微 鏡下可以觀察到有些菌絲 產生不發達的氣生菌絲, 並有分枝。菌體不運動, 不形成分生孢子或內孢子。 革蘭氏陽性。菌落可以是粗糙的、光滑的或粘質的,色素為淡黃色、乳酪色、黃色、橙黃或紅色,也可產生無色的變異菌株。

生理生化特徵 

化能營養型,過氧化氫酶陽性,有些種需要硫胺素作為生長因 子,但多數菌株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良好(37℃)。芳香基硫酸脂酶陰性,對溶菌酶敏感,不能降解酪蛋白、纖維糖、幾丁質、彈性蛋白或木聚糖,可利用許多有機化合物作為唯一碳源。紅球菌屬分類的修改最初是根據放線菌的92種形態特徵和生理生化特徵的相似程度而作出的。[2]

盤點世界上的微生物(四)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藥、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