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村鬥爭

紅三村鬥爭,指在菏(澤)曹(縣)交界處,有三個相距不過一二里路,形成“品”字形的村莊,名叫劉崗、曹樓、伊莊。“紅三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大本營,是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稱。

簡介

紅三村包括劉崗、伊莊、曹樓三村,呈品字形,位於曹縣縣城西北28公里韓集鎮境內,東經115.19.06,北緯35.01.02。為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大本營,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首府,素有“小延安”之稱。因日本侵略者在作戰地圖上用紅筆把三村圈在一起,並寫了個大“赤”字,故人們稱之為“紅三村”。

抗日堡壘

紅三村,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

1936年秋中共直南特委已派人在此開展革命活動。1938年至1941年間,魯西南第一個黨支部、魯西南地委、曹縣第一個抗日縣政府、魯西南行署均在此建立。1939年2月16日,八路軍115師344旅代旅長楊得志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領一個營,東渡黃河挺進魯西南,在紅三村一帶聯合地方抗日武裝,組建了冀魯豫邊區支隊,開闢了以紅三村為中心的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4日,活動在魯西南的八路軍主力奉命赴黃河北參加反“掃蕩”作戰,只留下魯西南地委機關和地委獨立團不足300人在這一帶堅持鬥爭。於是,盤踞在魯西南的國民黨頑雜武裝6000餘人,從四面八方向我根據地中心紅三村一帶大舉進犯,企圖乘虛合圍,吃掉魯西南抗日根據地。我地方武裝和民兵英勇抗擊,最後被壓縮到劉崗、曹樓、伊莊三個村子,從此開始了著名的堅持4個月之久的三村保衛戰,並最終取得勝利,保住魯西南根據地,創造了固守平原鄉村的範例。1977年被省命名為“ 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 ”,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三村,魯西南的抗日堡壘

1940年10月5日,頑軍曹乃冉率部1000餘人進攻曹樓。凌晨時分,戰鬥打響了。當敵人突擊隊逼近寨牆時,牆上軍民立即推下滾木,把雲梯上的敵人砸了下去,又用手榴彈和石頭向敵群狠砸,將敵人突擊隊消滅在寨牆下。敵人又調動大部隊繼續攻寨,曹樓軍民毫不畏懼,猛烈還擊。這時,駐守伊莊的軍隊從背後側翼向敵人發起攻擊,使敵人腹背受挫,倉惶逃竄。這是保衛三村的第一仗,斃敵200餘人,繳獲槍枝170餘支。11月下旬,王子魁(國民黨曹縣保全團團長)的部下盧朗齋率保全團幾百人夜襲曹樓。地委決定改變過去硬碰硬的打法,把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敵人一看寨門大開,以為人都跑光了,就毫無顧忌地進村燒房。敵人剛到街中心,突然房上、牆頭上槍炮齊鳴,軍民們從四面八方躍入敵群,勇猛殺敵。就在這時,地委組織部長王健民親率劉崗軍民及時趕來增援。敵人見勢不妙,不敢戀戰,急向伊莊方向逃竄,又陷入伊莊民兵的埋伏圈。敵人處處挨打,不敢停腳,丟下大批的死屍和槍枝彈藥,大敗而回。

敵人多次合圍失敗後,就對三村實行封鎖圍困。為了拖住敵人,減輕三村的壓力,地委決定派一些幹部插到敵占區,發動民眾堅壁清野,抗糧抗捐,開展“反資敵”運動。如地委武裝部長宋勵華帶領精幹小分隊深入敵後,在西田集當眾處決了紅槍會首領張二大頭,在畢寨槍斃了偽區長周花臉,在韓集活捉了曹縣偽民政科長李中岱,拔掉黃集偽據點。小分隊在敵占區神出鬼沒,使敵人後院起火,大大減輕了三村的壓力。?

1940年12月31日,我八路軍主力部隊連夜趕到魯西南,連續發起戰鬥,一舉擊垮、逼退各路頑軍,三村保衛戰勝利結束。三村軍民利用土槍土炮、磙木擂石、大刀長矛,堅持保衛4個月,創造了固守平原鄉村的範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