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

山東鄒城

山東鄒城簡稱“鄒”,古稱“鄒魯聖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地處東經116°44′30"-117°28′54",北緯35°9′12"-35°32′54",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鄒城市區位於市境偏西北部,人文、自然景觀和諧,山、水、城一體,獨具特色,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迅速崛起的魯西南經濟重鎮。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鄒城簡稱“鄒”,古稱“鄒魯聖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地處東經116°44′30"-117°28′54",北緯35°9′12"-35°32′54",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鄒城市區位於市境偏西北部,人文、自然景觀和諧,山、水、城一體,獨具特色,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迅速崛起的魯西南經濟重鎮。

鄒城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是一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裡人傑地靈、英賢輩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世代賢母——孟母,有被贊為“功不在禹下”的儒學亞聖——孟子,有被傳為世代佳話、“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經學家匡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鄒城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境內共有各類文物古蹟3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飽經歲月滄桑還依然展示著往昔風采的“三孟”(孟廟、孟府、孟林)古建築群,佛教文化及書法藝術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明魯荒王陵,被譽為“鄒魯秀靈”、“岱南奇觀”的歷史文化名山——嶧山……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鄒城獨具特色的“山·水·聖人”綜合旅遊區,是研究中國與東方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和著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鄒城境內礦產資源豐饒,品種齊全。共有8大類20餘個品種,以煤炭、花崗石、石灰石為主,其次為黃沙、高嶺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境內藏煤面積37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1億噸以上,全國特大型企業——兗礦集團和全國最大的坑口電廠——鄒縣發電廠均在鄒城境內。

鄒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鄒城百萬人民乘開放東風,沐改革春雨,團結拼搏,紮實工作,與時俱進,奮力開拓,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3.32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億元,增長26.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7億元,增長17.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億元,增長25.3%。

堅持調優結構和改善生產條件,農村經濟穩步增長。鄒城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利用東部多山區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生產,核桃、石榴、大櫻桃、蘋果等10個萬畝經濟林建設初具規模;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革命,圍繞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強了高新技術、優秀科研成果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套用,全市現已建成高標準農業科技示範園7處,示範帶動效果明顯;積極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引導畜牧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和結構重組,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企業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骨幹企業由擴張外延到豐富內涵,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兩大轉變。工業生產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釀造、化工、紡織、建材等6大支柱產業為主、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產品品種近3000個,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機製紙、陶瓷、服裝、水泥、花崗石板材、化工產品、五金工具、機械鑄件,其中服裝、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餘種產品暢銷國際市場。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294億元,利稅54.64億元。

自然地理

 鄒城市地質屬華北地台型,沉積層厚度2450米,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最高海拔648.7米,最低海拔35米,平均海拔77.8米。地型分為低山、丘陵、平原、窪地、水面五種類型。以京滬鐵路境內段為界,鐵路以東和西南部為低山丘陵。約占總面積的70%,鐵路以西為平原窪地,約占總面積的30%。

境內山脈系泰山、蒙山分支,自東向西呈規律展布,分為嶧山、連青山、鳳凰山、尼山、昌平山、鳧山六個山系。全境共有大小山頭190餘個,其中較大的山頭有45個。東部山區海拔多在200—300米,最高的鳳凰山主峰海拔648.7米。

水系屬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泗河、白馬河等40餘條,絕大部分屬季節性間歇河流,汛期有水,冬春乾涸,源短流急,含沙量大。

鄒城市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熱同步。年平均降水771.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27.9小時,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02天。

鄒城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位於鄒城市境內的兗州煤田藏煤面積達357平方公里,煤層平均厚度13.5米,總儲量33億噸。煤種以低硫、低磷、低灰和高熱量著稱,是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鄒城市境內已有7對礦井投入生產,2004年產原煤4453萬噸。大理石、花崗岩、石灰石、黃沙等礦產資源蘊藏量也十分豐富。其中花崗石主要品種有鄒城紅、鄒城綠等國內稀有品種。並有磁鐵、黃金等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待開發。

風土人情

嶧山古會,嶧山古會設在城東南12公里處嶧山腳下,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前後舉行。歷史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二月二”為龍抬頭之日,人們祈禱風調雨順,一年好景,齊集於嶧山,進香朝拜;二是公元前615年二月二日,史稱“知命之君”的邾文公“卜遷於嶧山之陽”立國,是為慶賀之日,每年的此日都有活動,逐步演變為嶧山會。嶧山會以山前為中心,方圓五六里,屆時近者周圍諸縣,遠者附近各省都有來趕會的,人數少則數萬,多則達一二十萬。趕會的人懷著不同的心態,有求神拜佛的,有許願還願的,有買物賣物的,還有說書唱戲、玩雜耍的。男女老幼,權貴平民,文武六藝等各種身分的人漫山遍野,十分壯觀。嶧山會在1937年日本進關後一度中斷;“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員稀少,變為一般集市;1978年後地方政府開發嶧山,每年二月初二舉辦規模盛大的“嶧山古會游”活動,山會日趨活躍,成為旅遊服務、商品交易的中心。

經濟概況

鄒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鄒城百萬人民乘開放東風,沐改革春雨,團結拼搏,紮實工作,與時俱進,奮力開拓,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76.9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67.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3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7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36元,萬元GDP耗能2.9059噸標煤,萬元GDP耗水68.3793立方

今年上半年,財政總收入完成38.9億元,增長26.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3億元,增長30.7%。 堅持調優結構和改善生產條件,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鄒城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利用東部多山區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生產,核桃、石榴、大櫻桃、蘋果等10個萬畝經濟林建設初具規模;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革命,圍繞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強了高新技術、優秀科研成果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套用,全市現已建成高標準農業科技示範園7處,示範帶動效果明顯;積極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引導畜牧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和結構重組,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企業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骨幹企業由擴張外延到豐富內涵,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兩大轉變。工業生產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釀造、化工、紡織、建材等6大支柱產業為主、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產品品種近3000個,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機製紙、陶瓷、服裝、水泥、花崗石板材、化工產品、五金工具、機械鑄件,其中服裝、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餘種產品暢銷國際市場。

風景名勝

鄒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境內交通便利,京滬、新石鐵路在此交匯、京福高速公路從市區經過,西距濟寧機場僅70公里。鄒城地理環境優越,鳧嶧名山聳其前,洙泗勝水環其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鄒魯聖地”。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迭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繼往開來”的儒學大師——亞聖孟子,有“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豐賢、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晉軍事家劉寶、醫學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鄒城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各類文物古蹟3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8處,各類珍貴文物15000餘件。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邾國故城,承載著鄒城的悠久歷史。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孟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一的古建築群。1990年由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復了原貌,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是孟子後裔居住的地方。孟府大門三楹,門楣正中懸有“亞聖府”貼金巨匾,黑漆大門上繪有兩米多高的鬥神,手持金瓜,面目威嚴。門外建有高大影壁。門前一對明代石獅雄踞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二門又稱禮門,門有三洞,正中門楣書“禮門儀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門上分別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和面目溫雅、身著朝服的文官。三門又稱“儀門”,單門懸山式建築,前後有四個木雕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平時儀門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家族儀式時,鳴禮炮開啟,故此門表現出森嚴的封建禮儀規範。

大堂在儀門內,共五楹。前有寬敞的露台,兩側有精雕夔龍石欄,東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門上懸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書“七篇貽矩”匾額,檐下明柱門上懸有“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對聯。大堂內設有木製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簽筒、印盒。大堂左右兩側陳列各種“肅靜”、“迴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亞聖奉祀官”等牌匾,並有旗、鑼、傘、扇等各種儀仗。在封建社會裡,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布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

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東南有一株古老的荼 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滿樹遍開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發出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蒼勁的石榴、核桃,年年碩果纍纍。幾株芭蕉、紫荊將庭院點綴的典雅幽靜。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家具、古玩字畫、鐘錶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 

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孟府第七進院落是占地十餘畝地的花園,由於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蕪,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城市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於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鄒城市南關,西與孟府毗鄰。其後對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在規模。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一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

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飾以寶瓶、穿雲板,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亞聖廟”金字楷書。左右坊心鐫以“雲中翼龍”、“海水蛟龍”圖案,極為精美。

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遨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採用宋代元祐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型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牆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廟內各種樹木430株,其主要樹種為柏、檜,還有少量的古槐、銀杏、紫藤等。這些古樹多栽種於宋、元時期,至今仍參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廟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孟廟的古樹景觀在明代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吟頌五言律詩一首:"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

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每年有大批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嘆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嶧山有一種天造地設的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參差嶙峋、玲瓏剔透、被地理學家稱為當今世界之奇觀的海蝕石,自不待說,滿山遍峪如禽如獸、靜動有之的怪石則數不勝數,使嶧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龜、如魚、如兔、如冠、如丸,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試劍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遠眺、近視、上仰、下俯之變幻無窮,千姿百態,使人嘆為觀止,難怪遊人無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嶧山與中華五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許多天然洞穴,據考察,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斗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起,百泉涌漲,雲氣洶湧,“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話傳說美。女媧煉五色石神工補天,而將滾滾亂石疊成嶧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學於“梁祝洞”;貞婦明志的“捨身台”;“金鐘化作石”;“騎鶴隱仙”升天去……千百年來,人們借物寄情,把許多美好的憧憬和願望變成種種神話傳說,曲折離奇,令人陶醉。

嶧山還是道家活動的場所,甚得歷代達官顯貴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資修山之人。經過歷代慘澹經營,山上建有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宮殿廟庵數百楹,瓦縫參差,錯落山間,碧瓦紅牆,十分壯觀

九里澗,位於山東省鄒城市東南,唐王山和接駕山之間的山澗中,距鄒城九里,故叫九里澗。在接駕山前有一個村莊叫九里澗村,村前有一中型水庫叫九里澗水庫。每到雨季,山洪暴發,水庫蓄滿之後,余水從溢洪道流出。經過高高低低,坑坑窪窪的河道,形成高低、大小漩渦,非常壯觀 。農民還可用來灌溉農田。

傳說唐王李世民征戰,途經現在的孟子故里鄒城,故這裡有“唐王山”,“接駕山”,“護駕山”,“唐王湖”等秀美的自然景觀。在“唐王山”和“接駕山”之間有一峽谷,積雨水為湖。離市中心5km許,慣稱“九里澗”。山雄水秀,倒影漣漪,鱗帆點點,民居鱗次,炊煙裊裊,雞犬竟嗓,花艷柳翠。人勤地沃,蕩舟垂桿,悠閒自得,好一幅山水真品,好一片“桃花源”,好一個探春妙地!

歷史沿革

鄒城商代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秦統一中國後始設騶縣,隸屬薛郡。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後不久恢復。唐初改騶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至元豐六年(1083)曾將鄒縣設定為鎮,元豐七年(1084)復設鄒縣,明清沿襲。1939年3月,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6月成立鄒縣人民政府,1949年8月尚河區劃歸白彥縣,鳧山縣落陵區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城前區、尚河區併入鄒縣。建國初期隸屬於滕縣專區,後該隸濟寧專區。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將太平區、郭里區、石牆區併入鄒縣,自此行政區域相沿至今。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鄒縣改為鄒城市。由濟寧市代管。

秦置騶縣,基本沿襲邾國封境,至北齊廢平陽縣,隋廢高平縣後,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鄒縣地理志》載:“地方二百餘里,縱廣七十里,橫一百五十里”。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版《鄒縣誌》載:“四境仍三百里,廣一百里,袤八十里。東南至滕縣卞莊迤東黃家莊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滕縣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縣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濟寧州圈裡界七十里,魚台界七十五里;西至濟寧州、滋陽縣橫河集迤西泗河東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陽縣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縣鳧村迤北苗家莊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泗水縣界南信集以東土門村五十里,費縣界七十五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版《鄒縣鄉土志》載:東至東圈裡九十里入滕縣界;西至業莊三十五里入濟寧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縣界;北至鳧村二十五里入曲阜縣界;東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縣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陽縣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魚台縣界;東北至三教灣六十五里入泗水縣界。四境周三百餘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中華民國時期,鄒縣境域基本沿襲清末。全縣總面積:1917年約2142.5平方公里;1919年約1825平方公里;1937年約1719平方公里;1947年約2138平方公里;至1948年約1719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1.18%。

1939年,鄒縣境內正式建立人民政權至建國初,鄒縣周圍邊區曾設過幾個縣級行政區,境域多次變動: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牆、郭里4個區(1946年4月至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

1945年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1948年,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46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兗州縣)。

1949年8月,將鄒縣尚河區80個村莊、張莊區的33個村莊劃歸新設的白彥縣;將鄒縣連青區兩個聯防共23個村莊劃歸滕縣;同時,落陵區及石牆區一個聯防共61個村莊又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91個村莊及尚河區80個村莊劃歸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牆、郭里、太平3個區的33個鄉、176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4個小鄉的33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後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6個村莊劃歸滕縣。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8個村劃歸曲阜縣。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10個村劃歸曲阜縣。此後,鄒城市境域至2005年未有變化。

鄒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全市總面積1613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境內交通便利,京滬、新石鐵路在此交匯、京福高速公路從市區經過,西距濟寧機場僅70公里。鄒城地理環境優越,鳧嶧名山聳其前,洙泗勝水環其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鄒魯聖地”。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迭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繼往開來”的儒學大師——亞聖孟子,有“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豐賢、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晉軍事家劉寶、醫學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改革開放以來,鄒城工農生產、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城市建設和旅遊配套設施完備,一座新的現代化旅遊城市正在崛起,鄒城市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來鄒城觀光遊覽,共同領略孟子故里燦爛的古代文明之光。

行政區劃

代碼:370883

鄒城市轄3個街道,街道委員會名稱如下:

鋼山街道 崗山鋪、蘇家莊、曾家溝、李官莊、紅新莊、楊下村、汪家莊、杜家莊、朱家莊、前八里溝、後八里溝、崇 義、程蘭谷、王蘭谷、孟莊社區、西關社區、北關社區、鐵山社區、鳳凰山社區、建業社區、昌平社區、龍山社區。

千泉街道 郭莊村、小張莊、興隆莊、十里舖、小屈家莊、大屈家莊、九里澗、寶泉莊、小 胡、南嶺村、尚蘭谷、歐蘭谷、程家溝、張家溝、大西葦、小西葦、東關社區、南關社區、大胡社區、馬莊社區、華龍社區、農壇社區、唐王湖社區。

鳧山街道 前廟戶營、後廟戶營、和睦村、巷 里、周 莊、石家莊、東沙河頭、西沙河頭、北沙河頭、南沙河頭、田家莊、五里營、梁家崗、三里社區、橋西社區、錦匯社區、西園社區、南宮房社區。

14個鎮:

嶧山鎮 兩下店南村、兩下店北村、東 莊、東顏莊、南龍河、北龍河、嶧山街、紀王城前村、紀王城東村、紀王城西村、金張莊、留駕莊、沈家莊、店 子、丁 嶺、崔 橋、西參溝、中參溝、敦參溝、存里莊、照山莊、大莊一村、大莊二村、大莊三村、大莊四村、大莊五村、大莊六村、大莊七村、野 店、李 莊、高皇鋪、賈 窪、上山莊、下山莊、澇 灘、稻 窪、劉 營、苗 莊、石 馬、大 故、小 故、呂 台、唐 店、黃家村、西鞏莊、蔡家莊、東鞏莊一村、東鞏莊二村、東鞏莊三村、東鞏莊四村。

看莊鎮 夏看鋪、東白山、九山莊、龍泉村、王府村、富 張、保全莊、東後圪、西後圪、前 圪、溫石村、七賢莊、杜 家、白 水、李 樓、王 樓、黃灣樹、劉官村、興隆寺、西八里河、大付樓、小村樓、李白莊、集山溝、土山窪、林前莊、東柳下邑、西柳下邑、白 石、土門溝、金山莊、尚 莊、孟官莊、孫看莊、看莊村、看莊、倪看莊、趙家窪、熟山村。

香城鎮 香 城、張馬莊、程北莊、馬山頭、香楊莊、崔 唐、何 莊、褚 莊、福路莊、戴 莊、時 溝、前郭村、後郭村、大山陰、刑 莊、馬 營、東侯莊、小河圈、大黃莊、東苗莊、西張溝、南齊莊、南小劉、張桃園、朱桃園、於桃園、康桃園、劉桃園、王 廟、李桃園、房桃園、泉山溝、洪山莊、桃園、東徐桃園、老龍灣、楊桃園、田王村、孫王村、田石灘、後相河、古路灣、前相河、孫家嶺、谷山後、谷山前、陳 嶺、東張溝、大北王、連青山、周 口、崔家口、黃山懷、馬石片、辛 溝、駱 莊、北羊皮莊、西羊皮莊、南羊皮莊、西洪洋、東洪洋、小洪洋、尖山前、銀河寺、徐西嶺、不亂溝、前相莊、後相莊、茶 溝、龍 水、顧 嶺、趙 崗、石古墩、白石鋪、北齊莊、大河灘、西劉莊、唐 邱、前劉莊、西韓桃園、詹 邱、北小劉莊、敦桃園、王 邱、前韓村、傅 邱、後王溝、前王溝、焦 莊、小莫亭、瓦石溝、官 莊、鄧通莊、大莫亭、小山陰、韓 嶺、黃 邱、苗 嶺、石 莊、木 莊。

張莊鎮 張 莊、大溝村、橋北村、韓 溝、陳 溝、桃花山、前漢石橋、後漢石橋、小燒峪、大燒峪、吉玉莊、柳樹溝、松 石、矬草峪、黃 莊、簸箕掌、大煙莊、劉家窪、西南溝、將軍堂、老林店、高山店、東王莊、老崖村、仙 橋、徐家嶺、白石山、黑 港、豬咀石、桑家莊南、桑家莊北、桐花秧、東果莊、立石莊、位莊南山、東北窪、位 莊、位莊北山、西馬連溝、東馬連溝、北馬連溝、大 律、楊家莊、黃土崖、牛 角、辛 寺、上磨石嶺、下磨石嶺、虎 窩、西董家莊、東董家莊、大 彥、小 彥、西王溝、崔家莊、孔 溝、東趙莊、傅家莊、田家溝、西卞莊、小煙莊、魏家口、東王營、西王營、白山峪、棗 溝、劉家村、西柳峪、大黃林、小黃林、東卞莊、前任嶺、後任嶺、老龍溝。

城前鎮(118個自然村) 城 前、城 後、東劉莊、單家莊、東嶺後、榆 官、水北、張園、卜 通、土山溝、大柳峪、小柳峪、東康王、西康王、東王溝、許家溝、石山溝、高家嶺、馬家河、大崇村、小崇村、趙家林、玉皇廟、西南沃、越 峰、漁汪嶺、石垛子、土 門、窪陡一村、窪陡二村、窪陡三村、魏 蘭、上石門、雨 山、大岔河、小岔河、韓家莊、躲水莊、雲羅莊、後瓦屋、前瓦屋、史泉村、東山村、孫家廠、周莊、李家山頭、、後祝溝、東祝溝、前祝溝、牛 莊、雲頭山、崔家嶺、河北尹莊、河南尹莊、東孫莊、南 窩、上連家莊、紅旗嶺、北山窩、東尚河、西尚河、燕子溝、金 嶺、東圈裡、孔 嶺、勝利嶺、梨 杭、胡家溝、白龍莊、東嶽莊、劉家嶺、上石河、下石河、北 王、南 王、朱家莊、小杜溝、大杜溝、新井、付家莊、許老莊、鄭家莊、大代家安、小代家安、渠家莊、范家莊、民 安、桃 園、羅圈峪、關 峪、東南河、西南河、河 南、青龍山、長老峪、魏 沃、上放糧、下放糧、尤家村、場 嶺、三河口、前標村、後標村、青 邑、趙 嶺、下黑石片、上黑石片、扈家溝、苗家溝、官 莊、青邑南嶺、楊家峪。

田黃鎮 田黃村、老牛後、宋家山頭、大張莊、蕭家溝、深 溝、河 西、、棲駕峪、律 莊、臥龍莊、石山汪、東羅頭、西 埠、西羅頭、上鮑家莊、下鮑家莊、田家嶺、涼水泉、等駕莊、拐子河、皇宮駕、西北山、下大古、上大古、朝陽寺、廠 里、高 橋、紅山溝、大劉莊、小山頭、大山頭、林 豐、圈 里、瓦 曲、後 峪、顏家莊、鹿山後、柴炭店、栗子園、北山村、紙 坊、泉 溝、北 桃、南 桃、棗 園、白龍池、辛 莊、西劉家溝、東劉家溝、楊家峪、大峪口。

大束鎮 大束前村、大束中村、大束後村、雲山營、南桑莊、官 廳、東山頭、西山頭、羊 山、北劉莊、山西頭、白塔寺、洪 門、中 山、西 寨、東 寨、白泉寺、崮 尚、山 沃、凰 翥、西朱村、來傅莊、劉傅莊、孔傅莊、王傅莊、孟傅莊、季家莊、土 旺、孔家莊、西梨杭、、東朱莊、趙家莊、東臥牛、東曹村、駁家廟、劉麻疃、袁麻疃、崗 上、東北莊、南 莊、武家莊、黃 窪、小洪溝、北石莊、黃 疃、吳麻疃、三合村、大洪溝、匡 莊、南 葛、中 葛、北 葛、東孟莊、梭 莊、傅家堂、黃家廟、張 東、趙 東、杜 東、安平莊、王傅莊、龍山前、二道河、張家屋、董家齡、傅山村、丁 溝、二 溝、孔陳莊、時棗行、老虎港、潘家莊、水 河、釣魚台、灰城子、灰 埠、葛爐山。

中心店鎮 中心一村、中心二村、中心三村、中心四村、葛老莊、程 崗、二十里舖、西章前村、西章後村、蔡 廠、李官橋、四府廠、大東章、小東章、北漸興西村、北漸興東村、大牛廠、小牛廠、雙 橋、前 廠、前 屯、前南宮、中南宮、後南宮、白馬廠、大趙村、小趙村、石柱廠、後 屯、西付莊、中付莊、東付莊、屯 頭、迎河頭、龍 山、大 元、小 元、溪湖廠、路 莊、於家莊、老營南村、老營北村、尚 寨、東安上、常家莊、郝家溝。

北宿鎮 大北宿、大賈后村、大賈東村、小北宿、前萬村、後萬村、西孟莊、谷 堆、東江村、西江莊、丁家莊、西於莊、西興隆、前瓦屋、後瓦屋、小賈莊、大賈前村、南 屯、北 屯、東故下村、西故下村、羅 廠、羊 廠、趙家廠、河北辛莊、河北敦莊、南漸興、岳 莊、前 丁、西 丁、東 丁、霍 村、中落陵、西落陵、中毛堂、東毛堂、曹 莊、西毛堂、南落陵、西 崗、孟家樓、家落陵、吳官莊、馬家樓、大崗村。

唐村鎮 前唐社區、中唐村、後唐村、西牛莊村、駟馬莊、楊春莊、侯家莊、東田村、河 頭、西田村、、潘家官莊、蔣 屯、東雙村、西後雙村、西前雙村、柳河口、秦官莊、白 莊、西顏莊、西龍河、包家莊、孫 莊、東郭莊、王爐村、西郭莊、前葛家村、後葛家村、秦劉莊、孔家河。

太平鎮 太平一村、太平二村、太平三村、太平四村、高 石、董 石、韓 石、王 石、秦 石、莊 里、北亢阜、南亢阜、高營村、果 莊、謝 莊、夾 道、幸福樓、太辛莊、西趙莊、侯王莊、崔 莊、韓 坑、韓 樓、崔 井、秦 河、劉 廟、馮集、白衣堂、馮樓、東邊莊、馬街、李街、庵上、趙橋、孫廟村、黃園村、東拐頭、西拐頭、王府寨、尹溝、高家場、郝莊、觀音堂、馮家集、大邊莊、邵莊、西里彥、西寶張、林家海、東里彥、李家集、邱家樓、南陶城、中陶城、樊家橋、張家行、翟家行、西紀溝一村、西紀溝二村、西紀溝三村、東紀一村、東紀二村。

平陽寺鎮 平陽寺、王 行、前皇甫莊、東寶張、西橫河、新劉莊、鄭 行、堤 上、劉家河口、黃 莊、姚安莊、陳 莊、大馬廠、黃 廠、孫坡村、鮑 廠、後 韓、中 鮑、、橫 河、前 鮑、後 鮑、杏 行、邢 村、騎 嶺、銀張村、謝家口、北 林、劉 行、前 韓、中 行。

郭里鎮 郭里一村、郭里二村、郭里三村、郭里四村、郭里五村、長青村、王家莊、富 民、孫 嶺、王屈前村、王屈中村、王屈北村、朝陽東村、朝陽西村、上鎮頭、下鎮頭、爺娘廟東村、爺娘廟西村、上 屯、下 屯、高李村、羊石山村、西郭東、侍 玉、臥牛村、望山莊、獨山莊、五厘山、前黃山、中黃山、後黃山、郭北村、郭中村、郭南村、宋 山、宮家莊、、鳳 凰、苗 山、郎子山。

石牆鎮 大石一、大石二、大石三、宋莊、張樓、孔石、西故前、西故後、張故、中故、趙家樓、南嶽莊、望雲一村、望雲二村、望雲三村、望雲四村、麵坊、新安、蔡東、蔡西、王場、小石牆、高寺、東坡、西坡村、劉橋、韓莊、前樓、西紙坊、江莊、寺西、黃金山、羊緒東村、羊緒西村、羊緒前村、朱山莊、古木、後山莊、白山莊、樊山、上九山、下九山、古路口、銀 泉、金斗山、前營、鐵劉莊、喬家莊、大季、東季、高保莊、東深井、西深井、南深井、南劉莊、草寺、高莊、楊嶺、車路口、姜莊、前山虧莊、後山虧莊、毛家山、辛甫莊、朱家莊、邱家莊、豐莊、興泉莊、常峪村、犁耙峪、單山、姜壩、前沃、東沃、西沃、陽來。

共17個居委會、871個村委會,943個自然村。總面積1613平方千米

歷史名人

古代: 孔子、劉昭漢、韋賢、韋玄成、匡衡、劉寶、孟母、孟子、王叔和、王龔、王粲、王弼、漆女、仲長統、唐彬、王叔和、鄒穆公、柳下跖、孟寧、馬邦玉、唐傳猷、邾文公

近現代:步雲亭、靳雲鵬、靳雲鶚、宋繼鵬、董乾儒、唐承烈、董渭川、空峒、彭建華、孟凡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