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位於巴爾的摩市中心的霍華德大街。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早期是一所著名的貴族大學。 自創建以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直致力於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文名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成立於1876年2月22日,
(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位於巴爾的摩市中心的霍華德大街。

簡介

1873年,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銀行家、教友派教徒約翰·霍普金斯去世時,留下了

(圖)校徽校徽

一筆當時價值700萬美元的巨額遺產。遵照約翰·霍普金斯的遺囑,其遺產分別捐贈給以約翰·霍普金斯名字命名的大學和醫院。1875年,其財產託管人在巴爾的摩市中心的霍華德大街購買了第一塊地皮,以此作為未來的大學校園。1876年2月22日,正式創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早期是一所著名的貴族大學。由富商、慈善事業家J.霍普金斯

(圖)全景全景

捐資於1876年創辦,校址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它以醫科馳名於世,其排名僅次於哈佛大學。其他科目如、歷史、美術、國際關係、政治科學、政治經濟也相當出色。 該大學獲贈的捐款在全美排在20名之內,所以設備良好,研究生院的科研項目都獲得充分撥款,圖書館藏書豐富,並於24小時開放。 學校有學生近6千人,其中研究生1500人。學生讀書風氣高漲,一心一意追求知識;教授執教認真,敬業精神強。大學的醫院是學生們搞臨床研究的好去處,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幾乎年年被醫學雜誌評為最好的醫院。該校所有跟生物沾親帶故的專業,都在美國名聲斐然,其中包括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和生物化學等。其中公共健康研究生專業名列全美第1,保健服務專業全美第8,護理專業全美第14;工科類也不錯,獲全美研究生院排名第17。

相關介紹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除醫學研究生院外,還有文理研究生院和G.W.C Whitting工程研究生院,後兩所研究生院設定的專業有:生物(PhD)、生物醫學工程(PhD)、生物物理(PhD)、化學(PhD)、數學(PhD)、心理學(PhD)、化學工程(MS、PhD)。土木工程(PhD)、計算機科學(Ms、PhD)、電子與計算機工程(MS、PhD)、地理和環境工程(MS、PhD)、材料科學和工程(MS、PhD)、機械工程(Ms、PhD)等。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創建於1876年,位於美國東海岸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

(圖)大學校園大學校園

巴爾的摩一直是美國最大的都市中心之一,有馬里蘭州的“精神首府”之稱。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位於巴爾的摩市的北部,地處集小城鎮的魅力與大都市的活力於一身的查爾斯居民區的中心。從該地坐火車去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只需1 小時,去紐約不到3 小時。如果開車的話,一天時間就可以到達周圍的旅遊景點,如切薩皮克海灣(Chesapeake Bay)和大西洋海岸等。校址的地名為霍姆伍德(Homewood),原是《獨立宣言》簽名人之一的查爾斯。卡羅爾(Charles Carroll)之子的莊園。霍姆伍德是一個十分漂亮的地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園設在這裡既從霍姆伍德的秀麗景色中沾了不少自然風光,又為霍姆伍德的居民區增添了一道典雅的人文風景。
事實上,在霍姆伍德參天古樹環抱之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本身就是霍姆伍德地區的景中之景。整個校園占地面積140 英畝,到處綠草如茵,樹木成林,宛若一座天然公園。
在這大小適中、蒼松翠柏的校園裡,一排排學生宿舍和教學大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四面八方,紅色磚塊和綠色樹葉互相映襯,把整個校園點綴得煞是好看。校園裡四通八達的小路把各幢大樓連成一片,使人們在行走方便的同時,又頓生行走在鄉間小道那樣的親切感。寧靜安謐是許多校園的特點,但地處巴爾的摩大都市的約翰。霍普金斯校園之寧靜卻非同一般;它在四周喧囂包圍之下的這片寧靜不啻似“世外桃源”般令人羨慕,令人神往。也許正是繁華和喧囂的巴爾的摩大都市中有了這樣“一片淨土”,巴爾的摩才獲得了“精神首府”的雅稱。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之初就雄心勃勃,為自己設定了較高的起點。不同於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起步階段就把目標放在科學研究領域,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教學工作。我們知道,19世紀中葉以前,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主要承襲英國的教育傳統,注重教學,不搞研究工作。

(圖)大學校舍大學校舍

但在歐洲大陸的德國,那裡的大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積極鼓勵大學教師從事研究工作。由於美國大學僅僅只有教學,大學提供的學位也只能停留在本科生學士一級,沒有高層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與此相對照的是,由於德國注重研究,那裡的一些著名大學已開設研究生院,專門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為此,一些美國大學生為了進一步深造,往往在美國讀完本科生之後去德國攻讀更高一層的學位。
面對這種局面,美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考慮改進美國大學的辦學方法,在從事教學的同時,再開展一些高層次的研究工作。在這些關心美國高等教育的人中,有一個巴爾的摩市的富商,名叫約翰。霍普金斯,對美國大學僅僅從事教學不敢恭維,提出向德國學習,創辦研究型大學。在他逝世前,約翰。霍普金斯留下遺囑,明確指出,他的遺產用於創建一所仿效德國大學模式的研究型大學。於是,以這位富翁名字命名的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便應運而生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首任校長丹尼爾·吉爾曼是個思想相當解放的人,他對約翰。霍普金斯的創新思想極為贊同。在他擔任校長期間,丹尼爾·吉爾曼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干擾,致力於研究性學科發展,率先在美國大學設立了研究生院。
美國第一所研究院性質的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就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首先成立的。這一新的發展模式,為美國現代大學的發展揭開了第一頁,也對其他大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後,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大學也即刻群起效仿,建立起研究生院和醫學、法學等專業學院。一種新型的大學模式———研究型大學,就此在美國揭開第一篇章。
自創建以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直致力於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美國高等院校中,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和工學院長期以來享有崇高的聲譽。它的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不僅建立時間最悠久,而且在眾多相關學科領域一直保持全美、甚至全世界的領先地位。在美國曆年進行的全美醫學院評比中,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始終名列前三名,1980年還曾被評為第一名。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裡,雲集了許多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一流醫學專家。霍普金斯大學的工學院也極為出色。自1913年建立起霍普金斯大學威汀(whiting )工程學院起,工程教學和研究一直在該校受到極大重視。在該工學院裡,一位教授和學生曾一起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現代CPR 技術也是由該校工學院的教授創造出來的。此外,給河水加氯消毒的早期研究工作也是最先在霍普金斯大學的工學院進行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雜誌在最近進行的一次大學學科排行榜評比活動中,把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排在全美最好工學院之列。

除了在醫科和工科方面享有盛譽之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以人文學科為例,霍普金斯大學的寫作研討班(Writing Sem-inars )馳譽全美。在這個富有特色的“寫作研討班”里,學生們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認真研讀英美名作家的經典之作,尋求和探索他們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技巧,然後把名作家的寫作方法套用於自己的寫作練習之中,從中感受藝術大師的寫作經驗。

(圖)紅色教學樓紅色教學樓

在社會科學方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系的國際研究課程不僅在該校是最受歡迎、選修學生最多的課程,而且在全國高校的同類學科中屬於佼佼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該學院成立於1943年,1950年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部分,其宗旨是為“有志於在政府、國際組織、商業、銀行、新聞、教育和研究機構謀職的人提供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在過去五十多年裡,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為美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培養了人數相當可觀的外交人才。此外,為了擴大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霍普金斯大學還與義大利的一所大學和中國的南京大學合辦跨文化研究性質的研究中心,使美國學生有機會與歐洲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一起研究,培養和造就了解多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法律、外交和社會的專門人才。
霍普金斯大學是一個很富特色的學校。作為一所注重研究的學校,霍普金斯大學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視。不像眾多的美國研究型大學,只是在研究生階段才要求學生搞研究項目,霍普金斯大學在本科三年級階段,就要求學生選擇課題,從事研究工作。無論是文科生還是工科生,無論是商科生還是理科生,他(她)們都被要求參加科研項目,讓學生較早就接觸、了解和掌握前沿學科的最新動態。為了確保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學科的研究項目,霍普金斯大學採取了兩條有力的措施。一條是把各學科的班級控制在不超過50名學生的範圍之內,為師生的交流,為老師指導學生提供足夠的便利。在師生人數比例1:8 的情況下,霍普金斯大學有足夠的一流教授在課堂上和實驗室里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一起尋求真理。
另一條是充分利用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術威望和校友關係,為學生爭取各種各樣的科研實踐機會,如在著名實驗室、醫院、公司和政府機構取得實習的機會,使他(她)們儘早知道現實世界對學生們的期望所在,同時又為學生們發揮潛能創造理想的條件。霍普金斯大學的工學院、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商學院、以及國際關係學院的學生在這方面尤其受益。
在霍普金斯大學這種注重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辦學思想指導之下,該校學生較早就養成了獨立研究的習慣,其中很多人就此走上高層次的研究道路。據有關資料統計,霍普金斯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中,近三分之二之多的學生畢業之後不是進入研究生院進一步深造,就是考入醫學和法律等專科學院學習。這一比例在全美大學中絕對屬最高之列。也許是基於這一原因,霍普金斯大學長期以來不追求擴大學生人數,而是把在校學生人數限定在5000左右,(3600名本科生,1400名研究生),以真正做到突出研究,做一個名符其實的研究型大學。從相當程度上說,霍普金斯大學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上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因為在霍普金斯大學的畢業生中有20名左右的人後來摘取了諾貝爾獎桂冠。目前,有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四名麥克阿瑟獎獲得者在霍普金斯大學工作。
與其他注重抽象性理論研究的大學不同,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側重於套用性研究。在霍普金斯大學的各個學科領域,教授和學者們都無一例外地強調知識的實用價值。心理學、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教授們藉助各自的學科知識,告訴學生這些知識對認識自己、互相溝通、促進了解的重要作用;工程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的教授們則在他們各自相關學科領域,向學生傳授掌握技術知識的實際本領,幫助他們到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去拼搏;國際問題和經濟問題專家們通過現實世界中的種種實例,讓學生明白,世界上的許多爭端和矛盾可以假借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智慧和經驗得到妥善的解決。由於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相結合,學生們在霍普金斯大學學到的東西相當實在,真正達到了“經世致用”的目的。
基於這一原因,霍普金斯大學對自己頒發給學生的學位證書感到極為自豪,認為霍普金斯大學的學位證書“含金量”很高,標誌著學生在掌握實際本領上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績。而一代又一代從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的學生們,則用他們在霍普金斯大學學到的知識、受到的訓練和養成的習慣作為起點,在各自的新崗位上發揮才能,成為美國各個重要領域裡的傑出人物。
也許是霍普金斯大學注重實際之緣故,該校的文娛體育活動也搞得十分有條理。長期以來,霍普金斯大學的學生對娛樂採取相當嚴肅認真的態度,學校上上下下一共組建了200 多個學生自己管理的俱樂部和協會。從騎腳踏車到管弦樂隊,從橄欖球到攝影愛好,幾乎青年人的每種興趣愛好,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團體組織。
在這些組織的協調安排下,霍普金斯大學的文娛體育活動一年四季進行得既熱鬧又有節制,既充滿青春朝氣又不失紳士和淑女風度。霍普金斯大學的喜劇團體常常不定期地為學生表演,其幽默的台詞和誇張的動作給校園裡的課外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由近100 名學生組成的霍普金斯大學彼伯迪(Peabody )交響樂隊在1997—1998年度的藝術節里,在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作了首次表演,頗受音樂專家好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霍普金斯大學一年一度的春季藝術展覽會。在這個為期三天、完全由學生主辦的藝術活動節里,霍普金斯大學師生把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和工藝手工品拿出來進行展覽,而表演藝術系的學生們則在展覽會周圍搭台表演,營造熱鬧氣氛。與此同時,校園周圍餐館和點心店的廚師們也被邀請來參加展覽會,為流連忘返於藝術作品前的參觀者們提供美味佳肴。霍普金斯大學的這個春季藝術展覽節已持續了25年,成為巴爾的摩地區遠近聞名的重要地方性展覽節之一,每年參觀者高達10萬之多。
為了使學生的藝術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霍普金斯大學目前正在其校園內建造一座學生藝術中心,預期在2000年竣工。屆時,霍普金斯大學將有一個更大和更廣闊的舞台供學生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霍普金斯大學的體育活動與文娛活動一樣開展得井井有條。對體育活動,霍普金斯大學採取“積極參與但不狂熱”的態度。該校的師生倡導“學者+ 運動員”的生活方式,“靜”“動”結合,“腦袋”和“身體”都運動,但絕不讓“玩”的時間超過工作學習的時間。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霍普金斯大學的體育活動進行得相當有節制。據有關材料統計,霍普金斯大學共有男女校隊26個,近25% 的學生參加校際體育比賽,50% 多的學生參加校內體育比賽。
除了男女長曲棍球隊之外,霍普金斯大學的其他校隊都參加美國全國大學生體育賽的第三賽區比賽。霍普金斯大學的所有體育項目中,男女長曲棍球隊是最出色的,每年在美國全國大學生體育聯賽的第一賽區比賽,與其他大學的長曲棍球隊爭奪前三名的名次。除此之外,只有男女足球隊和男女籃球隊還可以與其他同類校隊拼搏幾下;其餘的體育項目,霍普金斯大學的球隊大多只是在賽場上替別人作“陪襯”,為人家提供“熱身賽”的機會。不過,儘管霍普金斯大學的體育項目缺少爭金”奪“銀”的校隊,但它的體育鍛鍊設施卻一點也不遜色於其他一流大學。從室內游泳池到體操房,從足球場到網球場,從田徑場到橄欖球場,從籃球場到舉重室,霍普金斯大學在體育設施上可說是應有盡有,完備齊全。只是霍普金斯人把追求“學者”的目標放在“運動員”的目標之前,所以,他們的體育鍛鍊也就主要停留在“玩玩而已”和“輕鬆一下”的層面上,而不是將它作為“玩命”的東西來看待。這或許就是霍普金斯人所追求的“學者+ 運動員”的如同所有的重要大學一樣,霍普金斯大學的圖書資料也十分豐富。據統計,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藏有圖書300萬冊,訂閱期刊2萬多種。
值得一提的是,霍普金斯大學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是華裔,這也許與華人家長希望子女走上懸壺濟世的道路有關。在美國,醫生是收入穩定、受人尊敬的行業。

諾貝爾獎獲得者

霍普金斯大學的校友、教師和研究人員中先後有三十二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Andrew Fire - 2006年醫學獎
Richard Axel - 2004年醫學獎
Peter Agre - 2003年化學獎
J.M. Coetzee - 2003年文學獎
Riccardo Giacconi - 2002年物理學獎
Paul Greengard - 2000年醫學獎
Robert H. Mundell - 1999年經濟學獎
Jody Williams - 1997年和平獎
Martin Rodbell - 1994年醫學獎
Robert fogel - 1993年經濟學獎
Merton H. Miller - 1990年經濟學獎
Sir Richard Stone - 1984年經濟學獎
Torsten Wiesel - 1981年醫學獎
David H. Hubel - 1981年醫學獎
Hamilton O. Smith - 1978年醫學獎
Daniel Nathans - 1978年醫學獎
Christian B. Anfinsen - 1972年化學獎
Simon Kuznets - 1971年經濟學獎
Lars Onsager - 1968年化學獎
Haldan Keffer Hartline - 1967年醫學獎
Francis Peyton Rous - 1966年醫學獎
Maria Goeppert-Mayer- 1963年物理獎
Vincent du Vigneaud - 1955年化學獎
Herbert Spencer Gasser - 1944年生理學獎
Joseph Erlanger - 1944年醫學獎
Herbert Spencer Gasser - 1944年醫學獎
Harold Clayton Urey - 1934年化學獎
George Hoyt Whipple - 1934年醫學獎
George Richards Minot - 1934年醫學獎
Thomas Hunt Morgan - 1933年醫學獎
Nicholas Murray Butler - 1931年和平獎
James Franck - 1925年物理獎
Woodrow Wilson - 美國總統, 1919年和平獎

政界

Woodrow Wilson - 美國總統
Spiro T. Agnew - 美國前副總統
Madeleine Albright - 美國前國務卿
Michael Bloomberg - 布隆博格,紐約市長
Rudy Boschwitz - 參議員
R. Nicholas Burns -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Political Affairs (3rd ranking official at State), former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NATO and Greece
Rafael Hernández Colón - Governor of Puerto Rico
Timothy F. Geithner -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John J. Hamre -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former U.S.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Zeid Raad al Hussein - Jordan's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ited Nations
Samuel Lewis - former U.S. Ambassador to Israel and U.S. Ambassador at the Camp David Accord talks in 1978
Sir David Manning - Britain'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Kweisi Mfume -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NAACP
Antonia Novello - United States Surgeon General 1990-1993
Michael Steele - Lieutenant Governor of Maryland
Peter Beilenson - Stepped down as Health commissioner, Baltimore, Maryland to run for Congress
Bandar bin Sultan - Saudi Arabia's former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Umberto Vattani - Italy's Ambassador to the European Union
Ali Akbar Velayati - 伊朗前外交部長
Guangya Wang - 中國駐聯合國大使
Alger Hiss - State Department official, lawyer and Soviet spy

學術、科技界

Abel Wolman - inventor of modern water treatment techniques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 - AuthentiCATOr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linguist, expert on ceramics
John August Anderson - 天文學家
John Dewey -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d educational reformer
Jessica Einhorn - current Dean of SAIS,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ime Warner, former director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former managing VP of the World Bank
Solomon W. Golomb - 數學家
Duane Graveline -
Michael Griffin - Administrator, NASA
Kenneth H. Keller - former Presid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Jeong Hun Kim - 貝爾實驗室主任
Mike Muuss - author of ping
Sir William Osler - physician
Charles Lane Poor - 天文學家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 historian
Thorstein Veblen - 經濟學家, author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John B. Watson - 物理學家
約翰•惠勒 - 物理學家

文學、藝術和媒體

tori amos - singer (attended Peabody conservatory, but did not take degree)
John Astin - actor, Gomez Addams on The Addams Family
Russell Baker - author, Pulitzer Prize winner, host Masterpiece Theatre
John Barth - novelist
Wolf Blitzer - CNN news anchor
Rachel Carson - environmentalist, author Silent Spring
Iris Chang - author Rape of Nanking
J.D. Considine - music critic
Richard Ben Cramer - journalist, author What It Takes, Pulitzer Prize winner
Wes Craven - film director, producer
Caleb Deschanel - cinematographer
Mildred Dunnock - renowned film and stage actress
Michele Kelemen - national correspondent National Public Radio
Murray Kempton -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David Lipsky - contributing editor Rolling Stone, author Absolutely American
Daniel Menaker -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Random House
Walter Murch - Oscar-winning sound and film editor
Ben Neihart - author Hey, Joe, Burning Girl
P. J. O'Rourke - political satirist and journalist
Patricia Sabga - London chief correspondent NBC News
Gertrude Stein - feminist, author
Allen Wastler - managing editor CNN/Money.com
Basil White - standup comedian
Davey Johnson - shortshop for Baltimore Orioles in 1960s and 1970s

商界

Michael Bloomberg - 布隆博格 Bloomberg L.P.創辦人, 紐約市長
Allan Huston - former PepsiCo Chairman and CEO
Rahmi Koç - Chairman of Koç Holding, Turkey's largest and oldest conglomerate
Samuel J. Palmisano - 彭明盛 IBM Chairman and CEO
Matthew Polk - founder of Polk Audio
David Schneiderman - owner, publisher The Village Voice
Kozo Shimano - engineer, President of Shimano American Corporation
Robert S. Singer - president,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Abercrombie and Fitch
Russ Smith - owner, publisher The New York Press
Christopher Sullivan - President, CEO Sullco Industries
Matthew Elizabeth Shomphe - President, CEO - Digital Rump

著名教授

Herbert Baxter Adams - historian, coined phrase "political science"
Peter Agre - chemist,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3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 - authenticator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linguist, expert on ceramics
Christian B. Anfinsen -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2
John Astin - famed television actor (The Addams Family), lecturer in the Johns Hopkins Writing Seminars department
James Mark Baldwin - philosopher
John Barth - novelist
Richard Bett - philosopher, form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APA
Zbigniew Brzezinski -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1977-1981
Nicholas Murray Butler - Nobel Peace Prize, 1931
Benjamin Carson - pediatric neurosurgeon, author gifted Hands
William G. Cochran - statistician
J.M. Coetzee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3
Richard Threlkeld Cox - physicist, Cox's theorem
Jacques Derrida - philosopher
Paul H. Emmett - chemical engineer, Manhattan Project
Joseph Erlanger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44
Henry Jones Ford -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journalist
Eckart Forster - philosopher
James Franck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5
Francis Fukuyama - political economist, author The End of History
Riccardo Giacconi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2,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2003
Basil Lanneau Gildersleeve - classical scholar
Maria Goeppert-Mayer -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3
Michael Griffin - Administrator, 美國航空航天局
Stanislav Grof - psychologist
G. Stanley Hall -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founding president of Clark University
Steve H. Hanke - economist,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advisor, Cato Institute senior fellow
Haldan Keffer Hartline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67
David Harvey (until 2001) - world's leading geographer.
Hans-Hermann Hoppe - 經濟學家
John L. Holland - psychologist who developed the RIASEC career model
David H. Hubel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71
Simon Kuznets -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1971
Albert L. Lehninger - author of a long-time standard biochemistry textbook
Alfred J. Lotka - mathematician and statistician
Alice McDermott - novelist, National Book Award, 1998
Victor A. McKusick - author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Merton H. Miller -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1990
George Richards Minot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34
William Montgomery - philosopher
Robert H. Mundell -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1999
Daniel Nathans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78
Simon Newcomb - astronomer and mathematician
Paul H. Nitze - diplomat, principal author NSC-68, co-founder of SAIS
Lars Onsager -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68
Robert G. Parr - theoretical chemist
Ronald Paulson - English specialist
Charles Peirce - logician
Ayn Rand - author The fountainhead, Atlas Shrugged; visiting lecturer -1961
Ira Remsen -化學家, discoverer of saccharin
Aviel D. Rubin -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researcher
Henry Augustus Rowland - physicist
Hamilton O. Smith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78
Solomon H. Snyder -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2003
Sir Richard Stone -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1984
James Joseph Sylvester - mathematician
Paul Smolensky - cognitive scientist - authored Optimality Theory
Harold Clayton Urey -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34
Vincent du Vigneaud -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5
David B. Weishampel - paleontologist, author of The Dinosauria 2004
George Hoyt Whipple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34
Torsten Wiesel -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81
Michael Williams - philosopher
Paul Wolfowitz - President, World Bank, former United States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mer Dean of SAIS
Robert W. Wood - experimental physicis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