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

紀國

紀國,古書和金文中也稱己國,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有出土紀國銅器。紀國位於齊國以東,萊國以南。疆域不亞於齊國或魯國。周夷王年間,王烹殺齊哀公。 傳說是紀侯進讒言的緣故。兩國結仇。齊國一直伺機吞併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滅紀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魯國力圖保存紀國,抑制齊國的擴張。這種三國關係從公元前8世紀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紀國滅亡,貫穿始終。

國名

紀國,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有出土紀國銅器。

紀國位於齊國以東,萊國以南。疆域不亞於齊國或魯國。西周夷王年間,王烹殺齊哀公昂。傳說是紀侯進讒言的緣故。兩國結仇。齊國一直伺機吞併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滅紀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魯國力圖保存紀國,抑制齊國的擴張。這種三國關係從公元前8世紀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紀國滅亡,貫穿始終。

魯隱公時代和魯桓公初年,魯國國勢極盛。尤其是公元前699年,魯國紀國鄭國聯軍大敗齊國宋國衞國南燕國聯軍,此戰終結了“齊僖小伯(霸)”的局面。紀國得以安定一時。魯桓公趁勢於公元前695年,在魯桓公齊襄公和紀侯三國君主的盟會上試圖使齊國和紀國和睦。然而同年,齊國軍隊侵犯魯國邊境,邊境上打了一仗。說明魯桓公的調解失敗。第二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和鄭君子亹被齊襄公殺死。魯鄭兩國頓時不及考慮保存紀國。形勢急轉直下。

公元前693年,齊國軍隊驅走紀國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以紀國的酅地投降齊國,做齊國的附庸。同年魯莊公試圖和鄭君子嬰商量保全紀國,鄭君以國內部不安定為由拒絕。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滅亡。

相關信息

紀國
國君姓氏 姜姓
爵位 侯爵
國都 紀(山東省 壽光縣 紀台鄉南)
始封此國者 不詳
始祖 不詳
興亡年代 不詳 至 前690年
滅亡原因 被齊國吞併
史書記載 《 左傳 》始見於隱公元年

國君列表

諡號 名字 在位時間 在位年數 備註
紀文侯 姜靜 前1046年―前1026年 20 建國
紀景侯 姜烘 前1026年―前996年 30
紀昭侯 姜寇父 前996年―前975年 21
紀穆侯 姜窔父 前975年―年964年 11
紀烈侯 姜貉子 前964年―前948年 6
紀曆侯 姜華父 前948年―前942年 6
紀靈 侯
前942年―前930年 12
紀懷侯
前930年―前903年 27
紀愍侯
前903年―前899年 4
紀悼侯
前899年―前897年 3
紀成侯
前897年―前891年 8
紀康侯
前891年―前889年 2
紀殤侯
前889年―前880年 9
紀煬侯
前880年―前865年 15 前876年,讒言 周厲王 活烹 齊哀公
紀獻侯
前865年―前862年 3
紀泯侯
前862年―前859年 3
紀厘侯
前859年―前848年 11
紀成侯
前847年―前838年 9
紀襄侯
前837年―前828年 9
紀定侯
前827年―前822年 5
紀閔侯
前821年―前800年 21
紀共侯
前799年―前791年 8
紀懿侯
前790年―前764年 26 進入 東周 時期
紀孝侯
前763年―前758年 7
紀夷侯
前757年―前741年 16
紀 厲侯
前740年―前708年 32
紀武侯
前708年―前696年 12 紀國衰落
紀哀侯 姜叔姬 前696年―前690年 6 紀國成為齊國 附庸 ,紀國滅亡。哀侯出逃
紀威侯 姜季 前690年―前673年 7 紀哀侯之弟
紀宣侯
前674年―前672年 2
紀幽侯
前671年―前626年冬季十月 15
紀惠侯
前625年―前614年 11
紀莊侯
前613年―前591年秋季 22
紀平侯
前590年―前560年 30
紀桓侯
前559年―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14
紀荘侯
前544年―前541年冬季 3
紀僖侯
前540年―前529年五月 11
紀隱侯
前528年―前523年九月 5 前523年,齊國滅紀國

相關傳說

紀王崮傳說

紀王崮紀王崮

在山東省沂水縣有個紀王崮。相傳紀國末代君王率領的遺民和軍隊逃到此處後見崮頂地勢險要,又有水源。於是,紀國的最後王都在此深山高崮上建立起來了。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光七年(1827年)的《沂水縣誌》均記載紀王崮為“紀侯去國居此”。

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個民間傳說,沒有史料記載。但是,2012年4月16日上午,山東省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臨沂市沂水縣境內紀王崮的崮頂發現了春秋時期國君級別的一個墓葬。雖然還沒有確定到底是不是紀王墓葬,但是不由得讓人對這個傳說產生一些遐想。

成語典故

呆若木雞

紀國遺址紀國遺址

“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現今一般用來形容人痴傻發愣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一

個最高級的褒義詞,意思是寵辱不驚、從容淡定。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莊子在這篇文章里講了一個寓言:西周時期,周宣王非常喜歡鬥雞遊戲。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您的鬥雞還是一聽到別的雞叫就跳,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就叫,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去問,但紀渻子還說不行,因為這隻鬥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再過了十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認為它雖然看起來呆頭呆腦,就像木頭雞一樣,但氣定神閒、不露聲色,已經進入了完美的精神境界。

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紀國人紀昌,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後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裡,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練習不眨眼睛。練習兩年之後,即使是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眶裡,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不眨眼睛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接著要學會看東西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如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看明顯的東西一樣容易,然後再來找我。”

紀昌用氂牛尾巴的毛系住一隻虱子懸掛在視窗,朝南面遠遠地看著它,十天半月之後,看虱子愈來愈大了;三年之後,虱子在他眼裡有車輪那么大。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國的牛角當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隻懸掛在視窗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氂牛尾巴的毛卻不斷。

出土文物

紀侯簋

紀侯簋紀侯簋

為西周中期紀國器物,現藏上海博物館。通高19.4厘米,口徑17.7厘米,重4.15公斤。斂口翻唇,圓肩深腹,圈足低矮,且外侈,肩兩側有一對獸首銜環耳,蓋上有圈狀捉手。蓋沿及器肩飾回顧式垂冠夔龍紋,腹飾瓦紋。蓋、器同銘,各14字(其中重文1):紀侯作姜縈簋,子子孫孫其永寶用。

紀侯壺

紀侯壺紀侯壺

西周晚期紀國青銅盛水器,1974年出土于山東萊陽前河前村,現藏於煙臺市博物館。高34.5厘米,口徑6.6厘米,圈足徑11厘米。小直口,長溜肩。平底,絞索狀圈足。口沿下、近底部各設兩耳,4耳均作獸頭形。全身紋飾六層,從上到下第一層三角紋內填龍紋,第二、四、六層波曲紋,第三、五層獸體捲曲紋。圈足則飾綯紋。器底外鑄銘文三行十三字:“已侯作鑄壺,使小臣以汲,永寶用。”

紀侯鬲

紀侯鬲紀侯鬲

春秋時期紀國青銅食器,1958年今龍口市蘭高鎮和平村出土。高10.8厘米,口徑14.1厘米,腹深6.5厘米,口沿斜向外侈,腹微鼓,襠部較平,三足下端平齊,與足對應的腹部各有一個小扉棱。口沿鑄有銘文:紀侯作羞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