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草霜霉

糙草霜霉,葉背霉層初白色或污白色,稀疏,後期變灰紫藍色,較密,霜霉屬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葉上病斑不規則形,初黃綠色,後呈褐色;葉背霉層初白色或污白色,稀疏,後期變灰紫藍色,較密。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無色,基部稍膨大,全長323-871(平均534.0)μm,主軸137-528(平均316)μm,寬7-13(平均10)μm,占全長的2/3-3/4,上部二叉分枝4-7次,末枝多呈鈍角分開,亦有呈直角或銳角,長5.2-21.6(平均11.7)μm。孢子囊多橢圓形,多具淺乳突,淡褐色,17-29μm×15-24μm,平均23μm×18μm,長寬比值為1.28,萌發產生芽管。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糙草AsperugoprocumbensL.:甘肅祁連山(HMNAU-DM-001),張掖(HZAS87050)。
據楊海(1985),此菌還分布在新疆哈密北部山區口門子

世界分布

土庫曼斯坦、中國、丹麥、以色列、烏克蘭、立陶宛、芬蘭、亞塞拜然、羅馬尼亞、喬治亞、法國、南斯拉夫、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瑞士、瑞典、德國。

討論

筆者於1987年初次見采自甘肅祁連山的此菌標本,觀察後,認定是糙草霜霉PeronosporaasperuginisSchroter。在此之前,於1982年春,楊海與筆者通信聯繫,諮詢霜霉屬的分類鑑定問題。據楊海描述此菌的形態及草圖,以及寄主名稱,筆者從Saccardo(1888)的SyllogeFungorump.248中查得相同寄主上的糙草霜霉P.asperuginis比Sac-cardo的描述較簡略,對比兩者的孢子囊形狀和大小大致相同,惟霉層色澤不相同,Sac-cardo記載霉層呈污紫藍色,而楊海記載霉層為白色或灰白色,筆者以為霉層色澤差異可能系所觀察標本不同,發生的霉層有新和老的關係,影響色澤變化。繼又查閱了Gaumamm(1923),Gustavsson(1959),Constantinescu&Negrean(1983),和Novotelnova&Pystina(1985)等學者的霜霉專著,都記載糙草AsperugoprocumbensL.上只有P.asperuginis寄生,因此認為楊海采於新疆哈密北部山區糙草發生的霜霉病,當屬P.aspe-ruginis,可惜未能親見標本。迫至1987年得見采自甘肅祁連山的同種標本,才證實無誤,而且證實霉層色澤,因其新老而有變化,即由白色而變成灰紫藍色。觀察鑑定當注意及此。
據Saccardo(1888)和Novotelnova&Pystina(1985)記述,此菌卵孢子球形,壁褐色,具瘤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