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

漢語漢字,拼音:qiǔ。糗,在古漢語中是個動詞,指的是“熬粥”;同時它又是個名詞,指的是“乾糧”,這是古代辭書《廣韻》和《說文解字》上說的,原話是:“熬米麥也。稀飯或帶湯水的麵食(如麵條)煮熟後,由於放了一段時間未動而成稠狀,濟南人稱為“糗(音qiǔ)”。”《孟子·盡心下》中有句“舜之飯糗,茹草也”,其中“糗”用的就是它的名詞意義。水餃煮熟後,盛在盤子裡一段時間不動,會粘連在一起,濟南人不說“糗了”,而是說“坨(音tuó)了”。《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拼音:qiǔ

楷體楷體

注音:ㄑㄧㄡˇ

部首:米,部外筆畫:10,總筆畫:16

五筆86&98:OTHD

倉頡:FDHUK

鄭碼:UFGS

筆順編號:4312343251111344

四角號碼:9698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CD7

基本字義

qiǔ ㄑㄧㄡˇ

乾糧,炒熟的米或面等。

飯或麵食粘連成塊狀或糊狀。

詳細釋義

〈名〉

(1) 形聲。從米,臭聲。本義:炒熟的米麥等穀物。

(2) 同本義 [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糗,熬米麥也。——《說文》

糗餌粉飺。——《周禮·籩人》

糗一筐。——《國語·楚語》

舜之飯糗茹草也。——《孟子·盡心下》

(3) 又如:糗芳(芳香的乾糧);糗糒(乾糧);糗餌(將米麥炒熟,搗粉製成的食品)

(4) 姓

方言集匯

◎ 粵語:cau3 jau2 zau2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cu5 hiu3 [客語拼音字彙] qiu2 [海陸豐腔] chiu5 hiu3 [客英字典] chiu5 [梅州腔] chu

◎廣韻:去久切,上44有,qiǔ,流開三上尤溪

◎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去聲二十六宥

◎閩南語:khiu7

詞語典故

稀飯或帶湯水的麵食(如麵條)煮熟後,由於放了一段時間未動而成稠狀,濟南人稱為“糗(音qiǔ)”。比如說:“趕緊吃吧,麵條下出來都糗了。”在現代漢語中,讀qiǔ的只有這一個“糗”字。糗,在古漢語中是個動詞,指的是“熬粥”;同時它又是個名詞,指的是“乾糧”,這是古代辭書《廣韻》和《說文解字》上說的,原話是:“熬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孟子·盡心下》中有句“舜之飯糗,茹草也”,其中“糗”用的就是它的名詞意義。

濟南話里的“糗”,保留了它古漢語的動詞意義,並且有了延伸。比如,用慢火以較長時間熬煮糊狀米飯,濟南人就說“糗飯”。可以這樣理解,“糗”是一個由稀漸稠的過程,“糗”的主體也不是所有“麵食”。一些詞典把它解釋為“飯或麵食成塊狀或糊狀”,顯然不確切。就說麵食,饅頭是不會“糗”的,水餃也是不會“糗”的。水餃煮熟後,盛在盤子裡一段時間不動,會粘連在一起,濟南人不說“糗了”,而是說“坨(音tuó)了”。(本處需要說明一下,本段的內容僅以濟南話為例,其實很多地方確實可以解釋為“飯或麵食成塊狀或糊狀”。在青州就有糗糕之說。麵條煮熟後乘在碗裡過一段時間會粘連在一起,我們叫麵條糗了。水餃也是,例句:才出鍋的水餃最好快吃,過會糗了就不好了。)

後來“糗”的詞義進一步發展,其主體就不光是麵食,而且還可以指人。長時間閒呆在一個地方,濟南人也說作“糗”,如:“我都糗在這裡好幾年了。”再如:“成天糗在家裡無所事事,你也出去找個活乾?”有意識地怠工、故意執拗不語,濟南話也叫“糗”,如:“上了班,他就乾糗著,么都不乾。”再如:“你就糗吧,惹急了眼我還揍你。”你看,一個“糗”,比國語的“呆”要來得深刻、生動得多。

棗莊話里的“糗”,一般用來描述人比較瘦弱,皮膚粗糙又(或)沒有精神的狀態。比如,“好久不見。你怎么糗成這個樣子了?”

“糗”是一個方言詞語,過去使用範圍較小、頻率不高。沒想到,進入網路時代後,它竟一下子“紅”遍了全國,“出糗”、“糗事”之類的詞語人們早已是耳熟能詳。不過,此“糗”非彼“糗”,意義上也已是風馬牛了。

引用字典

康熙字典

《未集上》《米字部》·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去九切音。《說文》熬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又糧也。《博雅》糗,糒也。《書·費誓》峙乃糗糧。《疏》糗,擣熬谷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為粉。《禮·內則》糗餌。《注》擣熬谷以為糗餌。《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注》糗,熬大豆與米也。《左傳·哀十一年》轅頗出奔鄭,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腵脯焉。《注》糗,乾飯。《釋名》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又姓。《風俗通》漢有糗宗,為嬴長。又《玉篇》尺沼切。義同。又《集韻》《韻會》《正韻》丘救切音。義同。《六書音義》與同。考證:〔《周禮·天官》羞邊之實,糗餌粉餈。〕謹照原文邊改籩。

說文解字

《卷七》《米部》·糗

米麥也。從米臭聲。去九切

拼音是qiu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