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

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

但是在真實世界的叢林上空,卻徘徊著一個長滿獠牙的鹿,這就是前蘇聯的攻擊直升機米-24,北約代號母鹿。 米-24是俄羅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原米里實驗設計局)研製的中型多用途武裝直升機,是前蘇聯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 在高溫高原條件下高速飛行的直升機主旋翼葉片經常因動力不足而失速,這導致米-24不受控的向上傾斜,並急劇的墜落。

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
在動物世界中,鹿是非常討人喜歡的。舊時歐洲的王公貴族,常常在自己的莊園裡放養一些鹿,裝點太平盛世和小資情調。小鹿班比也是迪斯尼同名卡通片中的主人公,在童話的叢林裡千嬌百媚,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但是在真實世界的叢林上空,卻徘徊著一個長滿獠牙的鹿,這就是前蘇聯的攻擊直升機米-24,北約代號母鹿。

飛機概述

米-24是俄羅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原米里實驗設計局)研製的中型多用途武裝直升機,是前蘇聯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69年首飛,1973年裝備部隊,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為

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米-24
“母鹿”(Hind)。目前約有1250架在俄羅斯服役,並裝備了阿富漢越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國家。

米-24的總體布局採用5片矩形槳葉旋翼,垂尾式尾斜梁,尾槳為3片槳葉,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可收放輪式。動力裝置為兩台卡里莫夫TV3-117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為1633千瓦。

改進型號

米-24的型別眾多,米-25、米-35均為其改型。其主要型別有:米-24A,早期型別;米-24D,武裝型,用於空空及空地攻擊,座艙重裝甲,武器系統有USUP-24機炮,機頭裝12.7毫米機槍,KPS-53A光電瞄準具;米-24V,類似米-24D,改進翼尖發射巢及4個翼下掛架,最多可攜帶8枚AT-6"螺旋”無線電制導的反坦克飛彈,翼下掛架可選裝 AA-8"蚜蟲空空飛彈,類似米-24,但機頭換裝雙管30毫米機炮;米-24R,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以供NBC戰分析(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米-24K,在機艙裝更大照相機;米-24BMT,掃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裝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為滿足俄羅斯軍方最新機動性要求而升級,裝米-28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減輕了重量,裝備新的電子設備

武器裝備

一挺遙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機槍,儲彈量1470發,4枚AT-2 “蠅拍”式反坦克飛彈,多種火箭炸彈、布雷器,最多可裝1500千克常規炸彈。

飛機參數

機長(旋翼、尾槳旋轉狀態)21.35米,機高(至槳轂頂部)3.97米,(米-24P)旋翼直徑17.30米,尾槳直徑3.91米。

重量數據:

(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000千克。

性能數據:

(米-24P)最大平飛速度33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時,經濟巡航速度217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海平面)12.5米/秒,實用升限4500米,懸停高度(無地效)1500米,作戰半徑(最大軍用載荷)160千米,航程(標準內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4小時。

戰場表現

1979年12月27日,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一周內阿富汗全境陷落。簡而言之,這好像是一場為直升機準備的戰爭,而米-24的優異表現則在這場戰爭中體現了本身的價值。

最初,在阿富汗的米-24直升機大多是單機行動,但後來在多次遭到攻擊並被擊落一架後,蘇軍改變了戰術,即以雙機編隊行動,這樣至少有一個好處——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護並營救被擊落的直升機機組乘員。然而,米-24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通常更多的採用四機甚至八機編隊的隊形,這樣對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偽裝下的敵人才有明顯的打擊效果。阿富汗的游擊隊裝備優良,一旦有可能,他們就進行還擊,因此數量的優勢還可以讓直升機機組利用一些雙機編隊無法採用的戰術。其中包括“死亡轉輪”(這個戰術由二戰期間的伊爾-2強擊機飛行員發明)。直升機群先是在目標上空周圍盤旋,以確定目標位置,然後不停地火力覆蓋目標。緊接著直升機以梯形編隊逼近目標並且陸續將機頭對準目標,實施火力打擊,進行完頭一輪打擊後的直升機迅速向各個方向散開,重磅炸彈以極小的時間間隔從各個方向落向目標。

為避免被敵地面高炮火力擊中,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作S形機動,並配合以爬升或者減速,使游擊隊的對空火力瞄準變得複雜困難。通常在高空飛行的一對飛機負責掩護進行攻擊的編隊。米-24的飛行員為了增強火力打擊的效果甚至不顧一切,有時候甚至危及到自身的安全。曾經有一次一架直升機完成攻擊後發現他的僚機發射的火箭彈呼嘯著從直升機一側飛過,此時如果火箭再正一點,前邊這架直升機根本無法躲閃。

由於阿富汗游擊隊神出鬼沒,蘇軍在制定戰術和任務計畫中的靈活性也非常大,墨守成規的行動立刻會導致損失,甚至以相同的路徑接敵兩次就會遭受埋伏。在攻擊的途中或者攻擊完畢撤退或者進行戰鬥巡邏任務時,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保持1200到1500米的間隔,以防止被敵人一石二鳥,這個距離可以留給飛行員足夠的反應時間,或者進行機動規避或者立刻脫離敵人。米-24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它的高速度也付出了代價:它的旋翼載荷要比米-8大50%,這在阿富汗這種高溫、高原和嚴重風沙環境下會大大降低直升機的操縱性。更糟糕的是,通常用於一般條件下的領航方法在阿富汗山區經常無用武之地,甚至導致事故。過高的旋翼載荷意味著急劇的拐彎或者“剎車”常導致機身下墜,飛行員此時會極力拉桿,試圖保持直升機不致下墜,但是發動機在高溫高原情況下功率不夠無法使直升機足夠快的加速,其結果是直升機因此無法控制的墜地。在低速或者低空飛行時,頻發的地面亂流也常來搗亂,雌鹿此時就會開始難於控制了。由於其糟糕的方向控制性能,尾槳會拉著直升機不自主的向左轉,更糟糕的是會導致直升機進入狀態,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在高溫高原條件下高速飛行的直升機主旋翼葉片經常因動力不足而失速,這導致米-24不受控的向上傾斜,並急劇的墜落。俄羅斯飛行員稱這種現象為“搭便車”,其結果經常是米-24短翼稍或者火箭巢被撞壞。要想避免這種後果就必須輕柔地駕機低速飛行,但是這在戰鬥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