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台清音

內容介紹

樂清建縣雖晚在晉代,但其歷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以及甌文化的興起。對於甌文化的研究,我要特別提到樂清民間學者胡牧先生所作的貢獻(詳見許宗斌《胡牧先生》),他的《甌文化探源》,既是篳路藍縷的開路之作,又是探索像甌江流域這樣非常特殊的小地域文化起源和變遷的力作,它像一管清韻悠揚的玉笛將遠古的幽情吹進我們的心靈。應該說,“發思古之幽情”,並不僅僅是一種消極的懷舊的情感,它實際上有其很積極的一面:喚起人們對祖先的愛、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傳統的審視、加深對自己的來龍去脈的認識、加強歷史感。我國文化傳統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衰,與這種情感之深入人心也是分不開的。
大約從東晉開始,樂清(當時稱樂成縣)所屬的永嘉郡與外界的文化交流漸多,至劉宋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時可能出現過一個高潮,大謝也只有在永嘉這樣的地理、政治環境中才能集中精力和才華“將窮山海跡”,開創山水詩並在文學史上發生深遠的影響。可惜文獻保存太難,我們現在除了在靈運的若干詩作中尚能略窺詩人對本郡的文化影響外,已無從知道他對當時當地的文化影響到底有多大。從南朝到隋唐,隨著海上名山——雁盪山的開發,到樂清、溫州遊覽的文化人多起來了,這當然也對本地的文化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而據現有史料,永嘉的文化學術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大約遲至宋、元、明、清才出現有地域特色的學派、詩派、劇種以及書畫等藝術流派,其中如南宋永嘉學派的開創者葉適、清末國學大師孫詒讓、南宋四靈詩派、元代的南戲,都在全國發生較大的或很大的影響,其遺風逸韻延續至近代乃至現代。我近年常常感受到,樂清人,溫州人,不僅善於經商、辦企業,善於發財致富,而且也善於做學問、富於文學藝術才華,只是這方面的措施還跟不上,還缺乏大力發展文化學術教育事業的放心和氣魄。

作者介紹

許宗斌,1947出生在樂清西聯一個農民家庭。1966年高中畢業時適逢“文革”發生,滯留在校至1968年回鄉當農民。此後當過油漆匠,浪跡江湖。復在家鄉兩所中學任民辦教師。1978年考入原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縣機關工作。1986年樂清成立文聯,任副主席、主席,曾兼任溫州市作協副主席。現為樂清市文聯名譽主席,兼任樂清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溫州市作協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