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漢語詞語]

節儉[漢語詞語]
節儉[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節儉,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jié jǐan,指的是生活儉省,有節制。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一個途徑。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指節約儉省。

《晏子春秋·諫下十四》:“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唐 白居易《太平樂詞》之一:“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

《英烈傳》第六三回:“大抵嘗歷艱難,便自然節儉;稍習富貴,便自然奢華。”

徐特立《我的生活》:“一家老小三口,無勞動力,靠收租子維持生活,比較節儉。”

1.

《晏子春秋·諫下十四》:“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

2.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3.

唐 白居易《太平樂詞》之一:“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

4.

《英烈傳》第六三回:“大抵嘗歷艱難,便自然節儉;稍習富貴,便自然奢華。”

5.

徐特立《我的生活》:“一家老小三口,無勞動力,靠收租子維持生活,比較節儉。”

基本含義

節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

節儉是持家之本。

節儉是安邦定國的法寶。

勤勞節儉有利於防止腐敗。

節儉降低社會生產的成本。

1.

節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

2.

節儉是持家之本。

3.

節儉是安邦定國的法寶。

4.

勤勞節儉有利於防止腐敗。

5.

節儉降低社會生產的成本。

節儉體現了對一般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每一項勞動都是生活有限性的一種情況,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位只要是以社會的方式存在著就不能避免進入這種情況。對於這種勞動結果價值的覺察構成了節儉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的一個前提。

相關諺語

婆羅門諺語

我是真正富有的,因為我的收入大於我的開支同我的欲求是相等的。——[英]吉本《回憶錄》

勤能生則,儉能聚寶。

中國諺語

•勤,鋤頭上的黃金;儉,米缸里的白銀。

•節儉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藝術,崇尚節儉乃諸美德之本。

•勤儉好似燕銜泥,浪費好似水沖堤。

•光儉不勤無源水,光勤不儉水斷流。

•在享樂上花費最少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人可以分兩種:一種人節儉得仿佛要活到永遠,另一種人揮霍得仿佛第二天就會死去。

•增產不節約,金碗也打破。

•克勤克儉糧滿倉,大手大腳倉底光。

•貪婪比揮霍更是節儉之大敵。

•力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

•奢未及侈,儉而不陋。

•創業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儉。

•家有良田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一滴水,一滴油,不讓一滴白白流。

•一粥一飯皆辛苦,半絲半縷應節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相關名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凡不能儉於已者,必妄取於人。

•清·魏禧《目錄里言》

•以儉立名,以侈自敗。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古今對聯集錦·農村聯》

•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於人無爭,亦於人無求。

•清·錢泳《履園叢話·儉》

•上節下儉者則用足,本重末輕者天下太平。

•宋·林逋《省心錄》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虞書·大禹謨》

•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周書·韋孝寬傳》

•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宋·林逋《省心錄》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

•《資治通鑑》卷八九

•《晉紀十一》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輕而多取,吾寧寡而儉用。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惟儉可以惜福,惟儉可以養廉。

•清·錢泳《履園叢話·安安先生》

•惟儉養德,惟移盪心。

•《明通鑑》卷六,太祖語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明·薛宣《讀書錄》卷七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管子·形勢解》

•多求不如省費。

•宋·司馬光《言招軍札子》

•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毛澤東《我們的經濟政策》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聲色之害,甚於鴆毒。

•《明通鑑》鄭五,太祖語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魏書》卷六二《李彪高道悅列傳》

•儉則寡慾,侈則多欲。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節用儲蓄,以備凶災。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引古語

•制俗以儉,其弊為奢。

•宋·王安石《風俗》

•衣不求華,食不厭蔬。

•宋·王安石《長安縣太君墓表》

•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

•隋·王通《文中子·關朗》

•量入以為出。

•《禮記·王制》

•居豐能儉,在富能貧。

•《晉書·陸雲疏》

•人們不理解,節儉是一筆多么大的收入。

•[古希臘]西塞羅《斯多葛派的奇談怪論》

•天上也講究節儉,把燈燭一起熄滅了。

•[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與其卑躬屈節以求小利還不如減少零星的花費較為得體。

•[英]培根《論消費》

•不節儉,誰也富不了;節儉的人很少受窮。

•[英]詹森《漫步者》

•節省等於一筆可觀的收入。

•[荷蘭]伊拉斯謨《對話集》

•儉樸是我們美德的可靠衛士。

相關故事

節儉成習

蘇東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節儉。

公元1080年,他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為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畫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準余不準超。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

後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自訂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可是,當蘇東坡應約去老友家赴宴時,見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