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跌打

箐跌打

箐跌打,別名石頭菜,主要分布在雲南,為一中草藥。《全國中草藥彙編》和《中華本草》中都有記錄。具有接筋續骨,消腫散瘀之效。主治骨折,跌打扭傷,風濕性關節炎。

基本信息

《全國中草藥彙編》:箐跌打
【別名】石頭菜
【來源】菊科箐跌打Gynura cusimbua (D. Don) S. Moor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雲南。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接筋續骨,消腫散瘀。主治骨折,跌打扭傷,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 1~2兩,泡酒服;外用搗爛包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箐跌打
【出處】始載於《思茅中草藥》。
【拼音】 Qìng Diē Dǎ
【英語】 Tibet Velvetplant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石頭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nura cusimbua (D. Don) S.Moore [G. angulosa (Wall.) DC.; Cacalia cusimbua D. Do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石頭菜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直立或半匍匐狀,具疏柔毛,不分樹或上部有傘房狀分枝。莖下部葉披針形,向基部漸狹成柄;莖上部葉長圓形或略倒披針形,長10-21cm,寬4-7.5cm,先端漸尖,基部耳狀抱莖,邊緣具三角狀鋸齒,上面近無毛,下面沿葉脈具疏柔毛。頭狀花序約20個,排成頂生的傘狀傘房花序,花梗細長,有條形總苞;總苞筒狀,直徑6-10mm;總苞片約14枚,長圓狀條形,長9-11mm,先端漸尖,外面近無毛,邊緣膜質;小花多數,全部管狀,長約1.2mm,下部極狹窄,檐部膨大,具5齒,黃色。瘦果長圓狀,長約2mm,具5-10棱,棱上具柔毛;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山間竹林中或河邊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及西藏。
【性味】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續筋接骨;散瘀消腫。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內服:適量,泡酒。
【各家論述】《思茅中草藥》:用於骨折、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