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金牛[植物]

入地金牛[植物]
入地金牛[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山虎,又名入地金牛,芸香科植物兩面針的根或枝葉,祛風通絡,勝濕止痛,消腫解毒,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腫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瘡癰瘰癧,燙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兩面針木質藤本,禿淨。

入地金牛(圖3) 入地金牛(圖3)

幼枝、葉柄及小葉的中脈上有鉤狀小刺。

單數羽狀複葉,長7~15厘米;小葉3~9枚,具短柄,革質而亮,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4~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渾圓,邊緣有疏離的圓鋸齒或幾為全緣。

花小,為腋生、無柄的圓錐花序,花序長2.5~5厘米;萼片4,極小,卵狀三角形;花瓣4,矩圓狀卵形,長約2毫米;雄花的雄蕊4,略長於花瓣,退化心皮先端常為4裂;雌花的退化雄蕊極短小,心皮4個。

成熟心皮1~4個,紫紅色,乾時皺摺。

種子卵珠形,黑色光亮。

多生於低丘陵坡地灌木叢中。

入地金牛(圖1) 入地金牛(圖1)

原植物:兩面針為木質藤本,長可達5米或稍過之;莖、枝、葉軸下面均有長1~2.5毫米的彎鈞狀皮刺。葉互生,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1片,對生,厚革質,闊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5~ll厘米,寬2.5~6厘米,頂端驟尖,鈍頭或微凹,基部圓或有時闊楔尖,邊緣有疏離的圓齒或近全緣,乾時上面光亮;中脈兩面或僅下面有皮剌。花春季開放,小,青綠色,單性,排成腋生、長2~8厘米的圓錐狀聚傘花序;萼片4,闊卵形,長不及1毫米;花瓣4,卵狀橢圓形,長2~3毫米;雄蕊4,在雄花中伸出,在雌花中呈鱗片狀或全消失。蓇葖果通常由1或2個成熟心皮組成,紫紅色或紫褐色,乾時有皺紋和腺點,頂端有或無喙狀尖頭;種子球形,徑5~6毫米。

生長環境

入地金牛(圖2) 入地金牛(圖2)

多生於低丘陵坡地灌木叢中、路旁等向陽地。

分布範圍

分布湖南、福建、台灣、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海南等省區。

鑑別

該品為不規則的塊片或短段,大小不一,外皮淺黃色,散生黃色皮孔,外皮脫落處呈淺褐色至褐色。切開麵皮部淺棕色,厚1~4毫米,木質部淺黃色,可見同心性環紋及密集的小孔。質堅硬,難折斷。氣微香,味苦而辛辣、麻舌。以根皮厚、氣味濃者為佳。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稍彎曲,直徑0.7-5cm或更粗,表面深黃棕色至淺棕色,具粗縱皺紋,有時具橫向裂隙,皮孔突起,類圓形,鮮黃色或黃褐色。橫斷面栓皮薄,皮部淺棕色,有稍具光澤的渾黃色斑點;木部灰黃色,可見同心性環紋及密集的小孔。商品多切成不規則的塊片或段,厚1-4mm.質堅硬,氣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以根皮厚、味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根切面:木栓層為10-15列木栓細胞,韌皮部有少數草酸鈣方晶及油細胞散在,油細胞長徑52-122μm,短徑28-87μm,韌皮部外緣有木化的纖維,單個或2-5個成群。木質部導管直徑35-98μm,周圍有纖維束;木射線寬1-3列細胞,有單紋孔。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化學成份

入地金牛(圖4) 入地金牛(圖4)

莖皮合生物鹼:光葉花椒鹼(nitidine),光葉花椒酮鹼(oxynitidine),6-甲氧基-5,6-二氫白屈菜紅鹼(6-m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氧化白屈菜紅鹼(oxychelerythrine),去-N-甲基白屈萊紅鹼(des-N-methylchelerythr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阿爾洛花椒醯胺(arnottianamide),鵝掌極鹼(liriodenine),博落回醇鹼(bocconoline),德卡林鹼(decarine),氧化特日哈寧鹼(oxyterihanine),全緣葉花椒酸胺(integriamide),異阿爾洛花椒醯膠(isoarnottianamide)。又含木質素:左旋細辛素(asarinin),左旋芝麻素(sesamin),左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還含香豆精成分:馬栗樹皮素二甲酸(aes-culetindimethyl ether)。又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和根皮中含光葉花椒鹼,白屈菜紅鹼,異崖椒定鹼(isofa-garidine),氯化光葉花椒鹼(nitidine chloride),光葉花椒酮鹼,二氫光葉花椒鹼(dojudrpmotodome),氧化白屈菜紅鹼,6-乙氧基白屈菜紅鹼(6-ethoxychelerythrine),去-N-甲基白屈菜紅鹼,6-甲氧基-5,6-二氫白屈菜紅鹼,a-別隱品鹼(a-allocryptopine),茵芋鹼(slo,,oamome),7-去甲-6-甲氧基-5,6-二氫白屈菜紅鹼(7-demethyl-6-m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6-乙氧基-5,6-二氫白屈菜紅鹼(6-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根莖合香葉木甙(diosmin)。果實和葉含揮髮油。

理化鑑別

1、取本品根皮粉末1g,加濃氨試液0.5ml濕潤,加氛仿10ml,浸泡30min,超聲處理3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取此甲醇溶液3-4滴,置10ml具塞試管中,加變色酸溶液0.5ml和硫酸3ml,置水浴上加熱10min,顯深紫色。(檢查光葉花椒鹼)

2、取粗粉5g,加含0.5%鹽酸的乙醇40ml,水浴回流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15ml,加氨試液使成中性,蒸乾,殘渣加5%硫酸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生棕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3、薄層色譜①取本品粗粉約1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100ml,加熱回流提取,回流至無色。提取液置水浴中回收甲醇至約2ml,移至1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數次洗滌容器,洗液併入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或取粉末1g,加乙醇15ml,溫浸30min,超聲處理3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1ml,溶解,亦可作供試液。另取氯化光葉花椒鹼(氯化兩面針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異丙醇-濃氨試液(20:5:3:1:0.12)為展開劑,置於以展開劑預飽和10min的層析缸內顯相同的淺黃色的螢光斑點。②取乙氧基白屈菜紅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乙氧基白屈某紅鹼對照品溶液及①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各2μm,分別點於同一桂膠G薄層板上,以甲-醋酸乙酯-甲醇(25:2:0.1)為展開劑,置於以濃氨試液預飽和10min的層析缸內,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橘黃色螢光斑點。品質標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光葉花椒鹼(兩面針鹼C21 H18 NO2),不得少於0.25%。

主要價值

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用於跌打腫痛,風濕痹痛,胃痛,牙痛。用量4.5~9克。

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治風濕骨痛,喉痹,瘰癧,胃痛,牙痛,跌打損傷,湯、火燙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搗敷、酒磨塗或研末撒。

藥理作用

1、根水提取物的注射液,作浸潤麻醉劑用於腹部等手術,給藥2-6min出現局部麻醉作用。

2、從兩面針中提取得一種褐色油狀物(N-4),對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兔K+透入測痛試驗,均表現較好的鎮痛作用。此外,尚能抑制小鼠自發活動,協同戊巴比妥鈉及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兩面針中提取的一種木脂類化合物結晶-8,1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扭體反應表現有鎮痛作用,200?g/kg腦室注射,對大鼠光熱刺激也明顯提高痛閾。

3、兩面針結晶-8,10-40mg/kg腹腔注射可誘發小鼠僵住症,20mg/kg腹腔注射可誘發大鼠僵住症。

4、兩面針結晶-8,1×10-6-1×10-4g/ml濃度,對正常豚鼠離體腸管無影響,但可對抗乙醯膽鹼、匹羅卡品、BaCl2及組胺引起的腸管收縮。

附方

1.治喉閉,水飲不入:入地金牛根,擂爛,用黃糖煮,做成彈子,含化,(《本草求原》)

2.治風濕骨痛:兩面針根皮三錢,雞蛋一隻。水煎服。(《陸川本草》)

3.止牙痛:一。兩面針乾根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成粉五分,水沖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二。兩面針四兩,了哥王一兩。加入75%酒精500O毫升(浸),用棉花蘸藥水塞入患處。(《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4.治跌打勞傷,風濕骨痛:兩面針根一兩,泡酒一斤,七天后可服,每次服5~10毫升,一日三次;或用兩面針根三至五錢,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5.治燙傷:兩面針乾根,研成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兩面針,煎水外洗。(《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6.治對口瘡:兩面針鮮根皮配紅糖少許,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7.治蛇咬傷:一。鮮兩面針根一兩。水煎服;另用鮮根酒磨外敷,二。兩面針乾根研末,每次三錢,開水送服;另取末調米泔水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1.止痛用入地金牛注射液,每次肌注2ml(相當於根皮3g),每日1-2次。治療神經痛、頭痛、風濕痛、胃腸絞痛500餘例,一般用藥後5-10分鐘即可止痛。有用兩面針和七葉蓮製成注射液,每次肌注2ml有效率達95%.一般用藥後3-10分鐘止痛,藥效持續4-8小時。對膽道蛔蟲病、腸蛔蟲病、潰瘍病的疼痛療效尤佳。

2.用於表面麻醉、局部麻醉 將兩面針製成表面麻醉劑囑病人咬住,1-2分鐘後便可進行手,注射後約經3-6分鐘即產生麻醉作用。

3.治療腰腿痛 以20%入地金牛溶液,用低頻直流感應電療機離子導入,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療程。據153例統計,有效率在90%以上。個別病例出現皮疹。皮膚潮紅充血等過敏現象,可用紅外線照10-15分鐘進行脫敏,或用濕冷毛巾外敷。此外,每日用入地金牛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ml(含有效成分100mg),治療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189例,有效率亦在90%以上,大部分病人在用藥5-6日內即顯示效果。

4.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取兩面針根莖的第2層皮1兩研粉每日4-6次,每次1克。28例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旁膿腫患者,經治療2-6日(平均3.7日),全部獲愈。一般用藥12-24小時後病情即顯好轉,表現為體溫下降,血象正常,症狀改善。

套用案例

①止痛用入地金牛注射液,每次肌注2毫升(相當於根皮3克),每日1~2次。

治療神經痛、頭痛、風濕痛、胃腸絞痛500餘例,一般用藥後5~10分鐘即可止痛。

有用兩面針和七葉蓮製成注射液,每次肌注2毫升

一般用藥後3~10分鐘止痛,藥效持續4~8小時。

對膽道蛔蟲病、腸蛔蟲病,潰瘍病的疼痛療效尤佳。

②用於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將兩面針製成表面麻醉劑,用於口腔科手術可代替氯乙烷,拔牙101隻(84例病人),無痛98隻;齒齦膿腫切開18例,無痛14例。

用法:用小棉球蘸藥液少許,放於需要進行手術的牙齦周圍或膿腫的表面上,囑病人咬住,1~2分鐘後便可進行手術。

如製成0.5%溶液可行局部麻醉,用於一般門診小手術、輸卵管結紮術、扁桃體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等共62例,麻醉效果穩定,無不良反應,亦無肝、腎損害等缺點。

注射後約經3~6分鐘即產生麻醉作用。

⑧治療腰腿痛以20%入地金牛溶液,用低頻直流感應電療機離子導入,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

經觀察,對腰肌勞損及扭、挫傷療效較佳,對腰椎肥大及椎間盤脫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亦能緩解症狀。

據153例統計,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治療過程中,部分病例疼痛有所減輕,但未消失,而終止治療後仍可繼續緩解。

個別病例出現皮疹、皮膚潮紅充血等過敏現象,可用紅外線照10~15分鐘進行脫敏,或用濕冷毛巾外敷。

此外,每日用入地金牛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含有效成分100毫克),治療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189例,有效率亦在90%以上,大部分病人在用藥6~6天內即顯示效果。

④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取兩面針根莖的第2層皮1兩研粉。

每日4~6次,每次1克。

28例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旁膿腫患者,經治療2~6天(平均3.7天),全部獲愈。

一般用藥12~24小時後病情即顯好轉,表現為體溫下降,血象正常,症狀改善。

⑤過敏反應曾報告1例在注射入地金牛10分鐘後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發癢發紅,臉頰及髮際尤甚,輕度煩躁,呼吸稍促,伴噁心嘔吐,血壓升高。

經口服白糖水1杯,1小時後症狀逐漸消失。

植物文化

文獻

1.《本經》: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

2.《千金方》:治水,通身腫,豬椒枝葉煎如餳,空腹服一匕,日三。癢,以汁洗之。

3.《食療本草》:主賊風攣急。

4.《本經逢原》:能通經脈,去風毒、濕痹。

5.《本草求原》:治痰火癧核,並急喉痰閉危篤,去外皮,煎水飲。

6.《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及蛇傷。患牙痛,煎水含漱。

7.《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去瘀。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心胃氣痛,牙痛。並治蛇傷。

8.《綱目》:此椒蔓生,氣臭如狗蔓,故得諸名。蔓椒,野生林箐間,枝軟如蔓,子葉皆似椒,山人亦食之。《爾雅》雲,椒、蔓、醜蔓,謂其子叢生也。陶氏所謂蔓子,當作蔓子,諸椒之通稱,非獨蔓椒也。

9.《名醫別錄》:蔓椒,生雲中川谷及丘冢間。采莖、根煮釀酒。

10.陶弘景:(蔓椒)山野處處有。俗呼為蔓,似椒小,不香爾。一名蔓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1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活絡,治腰肌勞損,破傷風,湯、火燙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