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尾睡鼠屬

筆尾睡鼠屬

體長70~165 mm,尾長50~135 mm。多數被毛濃密柔軟,雜有針毛。背毛灰色至深灰色、或褐色至紅褐色、或淺灰色,腹毛毛色至淺灰色,通常泛淺棕色和淡紅褐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http://www.cnic.org/wiki/%E5%93%BA%E4%B9%B3%E5%8B%95%E7%89%A9%E5%88%86%E9%A1%9E%E8%A1%A8&diff=prev&oldid=49187

體長70~165mm,尾長50~135mm。多數被毛濃密柔軟,雜有針毛。背毛灰色至深灰色、或褐色至紅褐色、或淺灰色,腹毛毛色至淺灰色,通常泛淺棕色和淡紅褐色。面部有四周白色,中間黑色或黑褐色的斑紋。尾上面通常黑色或黑褐色,下面白色。乳頭3~4對。

種類與分布

14種(Genest-Villard,1978;Wilson等,1993;Robbins等,1981,Schlitter等,1985,Skinner等,1990;Smithers,1971)。Skinner等(1990)根據大筆尾睡鼠(Graphiurusocularis)有小前臼齒,將該屬分為兩個亞屬,其中大筆尾睡鼠亞屬(Graphiurus)僅包括大筆尾睡鼠1種,筆尾睡鼠亞屬(Claviglis)13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森林地帶,非洲東部和南部以及高原地帶也有分布,但多沿河道分布。

相關詞條

睡鼠科(Gliridae,Myoxidae)

睡鼠科種類有蓬鬆多毛的尾巴,外形酷似肥胖的松鼠。體型多較小,最大可達190mm;被毛濃密柔軟。四肢短,足面寬闊,爪彎曲,前足4趾,後足5趾。

1

咀嚼肌屬鼠型模式,但咀嚼肌結構與典型的鼠型模式又有所變化。其眶下孔較大,有利於中層咀嚼肌、神經和血管通過,但上頜顴骨突不象其他鼠型模式種類那樣寬大,眶下孔也不向跳鼠類那樣分開。下頜角突向外彎曲,有些種類有小孔。門齒銳利,頰齒屬低冠齒。

1

樹棲性,食植物,偶爾吃動物性食物。溫帶地區的睡鼠夏天在樹上築巢,冬天主要在貼近地面的樹洞中冬眠,也利用穴遺棄的洞穴,冬眠前將身體吃得很胖。睡鼠科基本上是夜行性動物,但是生活在比較陰暗的熱帶雨林中的筆尾睡鼠白天也出來活動。年產1~2胎,每胎產仔3~5隻,可存活5年。
最早的化石是發現於歐洲的始新世中期化石。睡鼠科分為3個亞科,有9屬27種。主要分布亞歐大陸和非洲。中國僅有林睡鼠亞科(Leithiinae)的2屬2種。

林睡鼠亞科(Leithiinae Lydekker,896)

體小型,吻部尖,耳圓;尾長,毛密長而蓬鬆,上下扁;眼眶黑色延伸至耳基部,前方不達鼻端,體沙黃棕色;門齒孔遠離或超越上前臼齒基部前緣。

1

現有5屬。其中,林睡鼠屬(Dryomys)2種,毛尾睡鼠屬(Chaetocauda)1種,圓睡鼠屬(Eliomys)2種,鼠形睡鼠屬(Myomimus)3種,荒漠睡鼠屬Selevinia也僅有荒漠睡鼠(Seleviniabetpakdalaensis)1種。中國有2屬2種。林睡鼠(Dryomysnitedula)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山區。國外分布於西歐東歐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sichuanensis)1種,只分布在中國四川北部平武王朗自然保護區,為中國特有種。

睡鼠亞科(Myoxinae Gray,1821)

有3屬3種。其中,日本睡鼠屬(Glirulus)的日本睡鼠(Glirulusjaponicus)僅分布於日本諸島。榛睡鼠屬(Muscardinus)的榛睡鼠(Muscardinusavellanarius)分布在歐洲、地中海、遠東。睡鼠屬(Myoxus)的睡鼠(Myoxusglis)主要分布在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國無分布。

荒漠睡鼠科(Seleviniidae)

僅荒漠睡鼠(Selviniabetpakdalensis)一種,分布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荒漠地區。荒漠睡鼠的外形和習性均和睡鼠不同,尾部的毛短,不形成毛穗。脫毛時成片連皮膚一起脫落。用後肢跳躍,主要食昆蟲,也食植物,在沙漠上挖洞居住,並在洞中儲存食物。

其他鼠科

沙鼠科Gerbillidae

7

沙鼠科Gerbillidae因主要分布於荒漠地帶而得名。沙鼠主要分布於非洲,在亞洲內陸地區和歐洲也能見到,其中有幾種見於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沙鼠非常適應乾旱地區的生活,一生中幾乎不用喝水,有鋒利的爪,可挖掘複雜的洞穴,並在洞穴中儲藏大量食物。沙鼠中有些種類後肢比較長,將身體遠離滾燙的沙地,適合跳躍行走,尾較長,用於平衡。沙鼠是沙漠肉食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瞎鼠科Spalacidae

瞎鼠科Spalacidae又稱鼴型鼠科,是高度適應地下穴居的嚙齒類,比其它的穴居嚙齒類更加特化,眼睛已經完全退化,沒有外耳,尾巴也消失。瞎鼠有很大的頭和發達的門齒,更多的是使用頭和門齒而不是用前肢來挖洞。瞎鼠主要食用植物,偶爾也食用昆蟲等其它食物。瞎鼠分布於裏海地區、中近東、北非和東南歐。

竹鼠科Rhizomyidae

竹鼠科Rhizomyidae包括亞洲的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和非洲的速掘鼠Tachyoryctes,是適應地下穴居齧齒類。竹鼠主要分布於我國南方,向南可到達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常生活於竹林中,喜食竹子的地下莖和竹筍,體型肥大,體重可達600~800克。小竹鼠體型較小,分布於從緬甸泰國尼泊爾不丹一帶,並出現於中緬邊境地區。速掘鼠又稱非洲竹鼠,分布於東非,對地下生活的適應高於竹鼠,但是不及瞎鼠,有外耳和有視力的眼睛,尾巴也相對較長。

http://www.cnic.org/wiki/%E5%93%BA%E4%B9%B3%E5%8B%95%E7%89%A9%E5%88%86%E9%A1%9E%E8%A1%A8&diff=prev&oldid=49187

跳鼠總科Dipodoidea

跳鼠總科Dipodoidea為善於跳躍的小型嚙齒類,後肢長於前肢,尾細長。跳鼠總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可以分成林跳鼠科和跳鼠科。跳鼠總科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嚙齒類,其中分布於巴基斯坦的小號角跳鼠Salpingotulusmichaelis頭體長不到5厘米,是最小的齧齒目成員,林跳鼠體長多不到10厘米。跳鼠總科成員有冬眠習性,其中有些種類冬眠時間很長。

林跳鼠科Zapodidae

http://www.pandaphoto.com.cn/upfile/200712/2007121251182000.jpg

林跳鼠科Zapodidae是分布於北方大陸的一個小科,其中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各有2屬。林跳鼠科成員的後肢雖然長於前肢,但是遠不及跳鼠科的後肢長,有些種類後肢僅略比前肢長,耳朵比跳鼠短而圓,外形略似典型的鼠類,尾巴長但尾端無跳鼠那樣的尾穗。林跳鼠科成員生活於森林、沼澤和開闊地帶,食果實、種子和昆蟲,其食物構成因種類而異。四川林跳鼠Eozapussetchuanus不僅是我國特有的種,也是我國特有的屬,分布於我國西部自甘肅雲南之間,數量非常稀少。

跳鼠科Dipodidae

跳鼠科Dipodidae是適應荒漠生活的嚙齒類,因後肢長而用雙足跳躍方式行動而得名。與其它類似的跳躍行動的嚙齒類相比,跳鼠的後肢和尾更長,後肢長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端毛長形成尾穗,有些種類還有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乾旱地區,也見於非洲北部。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naso基本上是我國特產,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形態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長,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