筀竹

筀竹

筀竹(《唐本草》),又名桂竹(《本草圖經》)。花期4~5月。筍期3~5月。生於山地或平原。分布台灣。

基本信息

簡介

筀竹筀竹

筀竹,稈直立,高10~20米,直徑3~8厘米,綠色,幼時被以白色蠟粉。籜鞘棕紫色,有淡紫黑色之斑點及斑紋,並覆有白色蠟粉;籜耳及鞘口均無縫毛;籜舌高2毫米,背面具微毛;籜葉狹長,呈帶狀,長2~8厘米,寬3.5~8毫米,先端漸尖。枝條在稈下部及最上部均為每節1枝,中部則為2~3枝。小枝有葉3~5枚;葉鞘縫毛髮達;葉舌背部被微毛;葉片披針形,長8~17厘米,寬10~2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作楔形收縮,葉背中脈上具毛茸,尤以近基部處為甚,葉緣具細鋸齒而粗糙。花枝具葉,小穗叢長約5厘米,著生枝端;佛焰苞橢圓形,長約2厘米,外面具毛,邊緣生微毛,先端具1枚針形而長約1厘米之縮小葉;小穗含花2~3朵,長約3厘米,中部花成熟,穎1枚;外稃先端銳尖;內稃較外稃稍短,先端具2裂;雄蕊3,花絲伸出花外而下垂,花葯黃色,線狀,長9~10毫米;子房卵狀平滑,具短柄,花柱1,柱頭1或2枚。

參考

百度百科、雅虎百科、GG百科、114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