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師團

第18師團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一個陸軍師。

第18師團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一個陸軍師。該師團違反國際戰爭法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暴行。

歷史

第18師團
創設1907年(明治40年)11月13日
國籍大日本帝國
所屬大日本帝國陸軍
規模師團
兵種步兵
人員約10,000名
所在地久留米-中支/久留米-南支-
馬來半島-瓜達康納爾島-緬甸
編成地久留米/久留米
通稱號
補充擔任第十八師管(久留米)/久留米師管區
最終上級部隊南方軍緬甸方面軍第33軍
最終位置緬甸 チャイト
主要戰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太平洋戰爭
第18師的組成原本是為了日俄戰爭後的軍備增強政策因此於明治40年11月13日增設之師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了青島戰役。戰後因日本參加西伯利亞出兵導致軍費超過預算負荷,在大正11年(1922年)時決定納入三階段裁軍的裁撤行列,大正14年(1925年)5月與第13師團、第15師團、第17師團一起裁撤。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應付中國大陸的戰局日本決定進行擴軍計畫,第18師於1937年9月9日重建,在經過短暫訓練後納入第10軍指揮投入松滬會戰中期之杭州灣登入作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並參與了南京大屠殺(日方自稱治安維持)。
1938年9月,改隸屬第21軍執行廣東進攻作戰,10月21日與104師團同時登入大亞灣成功占領廣州,之後長時間在華南地區進行治安維持等相關任務,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改編入山下奉文率領的第25軍投入馬來亞戰役,在新加坡被日軍占領之後改編入15軍進行緬甸戰役,之後長時間駐紮緬甸防衛盟軍進攻,部隊大部分位於緬北,步兵114聯隊轉用於松山守備隊。

1943年末,國民政府發動滇西緬北戰役,位於緬北戰線的第18師團遭到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聯合夾擊。在經歷半年的絞殺戰後,1944年3月第18師團在胡康河谷與密支那遭到駐印軍的毀滅性打擊,使得近乎崩潰,而位於松山的守備隊則在同年9月遭到中國遠征軍殲滅,最後僅有少數部隊得以突圍,殘存部隊最後並未恢復戰力,僅在緬甸等待戰爭結束。根據戰後統計,投入緬甸戰役的31444名士兵中有超過2萬人以上戰死。

兵員及軍官

師團概要
通稱號:無
編成時期:明治40年11月13日
廢止:大正14年5月1日
編成地:久留米
補充擔任:第十八師管(久留米)
最終位置:青島

師團長
木村有恆:明治40年11月13日 - 明治43年11月30日
大迫尚道:明治43年11月30日 - 大正元年12月26日
神尾光臣:大正元年12月26日 - 大正3年11月26日
齋藤力三郎:大正3年11月26日 - 大正4年6月4日
柴勝三郎:大正4年6月4日 - 大正8年7月25日
高山公通:大正8年7月25日 - 大正11年8月15日
金谷范三:大正11年8月15日 - 大正14年5月1日(廢止)

最終隸下部隊

歩兵第23旅團:旅團長小野龜甫少將
歩兵第46連隊(大村)
歩兵第55連隊(佐賀)
歩兵第24旅團
歩兵第48連隊(久留米)
歩兵第56連隊(久留米)
步兵第35旅團:旅團長手探省3少將
步兵第116連隊
步兵第124連隊
騎兵第22連隊
野炮兵第24連隊
獨立山炮兵3連隊
工兵第18大隊
飛行第4大隊
輜重兵第18大隊
通信隊
衛生隊:第1至第4野戰醫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