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谷環形山

第谷環形山

第谷環形山是位於月球南半球高地的一個很突出的撞擊坑,被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 的名字命名。第谷環形山周圍的表面布滿了各種規模的坑穴,並且有許多重疊著的老坑穴,有一些較小的坑穴是從第谷環形山濺射出的較大噴出物再度濺射而形成的。是一個相對而言較年輕的隕石坑,依據阿波羅17號任務中對再覆蓋在隕石坑輻射紋樣本的分析,估計年齡為1.08億年。太陽在他的上方時,凸顯出它內部有很高的反照率,並且坑穴的四周圍有形成輻調的獨特輻射線,長度延伸達到1500公里。甚至在只有地球照(地球反射的陽光)的光線時,也能看見這些輻射紋。

簡介

第谷環形山第谷環形山

月球表面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凹坑,稱為“月坑”,大多數月坑的周圍環繞著高出月面的環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環形山為月球南極附近的克拉維環形山,直徑230千米,小的月坑直徑只有幾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徑大於1000米的月坑總數達33000個以上。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更多。
第谷環形山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46-1601)的名字命名。位於月面西經11度,南緯43度,直徑85公里,環壁高4850米,中央丘高1600米,它的結構複雜,並顯現出年輕環形山挺拔峻峭的風姿。

第谷環形山,以滿月時從地球上看到最多最長的輻射線而箸稱。輻射線從環形山中心呈弧形向外延伸,共有12條。最長的可達一千八百多公里,一直延伸到北半球的澄海。在地球上,即使用最普通的望遠鏡,也能清晰地觀察到那些較大的輻射條紋。

輻射線貫穿整個南部陸地,疊加在許多環形山之上,有的甚至伸展到酒海,靜海,雲海,知海和風暴洋,饒有特色,蔚為壯觀,肉眼可以直接看到。按月面演化史來分類,第谷環形山屬於哥白尼紀。也就是與哥白尼環形山的年齡差不多。

形成

第谷環形山第谷環形山

比較流行的解釋有兩種:
其一,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內部的高熱熔岩與氣體衝破表層,噴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它們起初威力較強,熔岩噴出又高又遠,堆積噴口外部,形成環形山。後來噴射威力減小,噴射堆積只在中央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環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噴射熄滅較早,或沒有再次噴射,就沒有中央峰。
其二,流星體撞擊月球。主張隕石撞擊的人認為,在距今約30億年前,空間隕星體很多,月球正處於半融熔狀態。巨大的隕星撞擊月面時,在其四周濺出岩石與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環形山。又由於月面上沒有風雨洗刷與激烈的地質構造活動,所以當初形成的環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
許多環形山的周圍都呈現放射狀斑紋結構,這種環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克卜勒等環形山,都有形狀不一、長短不同、條紋數量互異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輻射紋。1968年美國的“勘測者”7號月球探測器,拍下了第谷環形山的一些輻射紋。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共有12條,它們穿過山脈、月谷,也橫越月海,其中最長的一條輻射紋竟長達1800千米,最寬的一條有20千米寬。

特點

第谷環形山第谷環形山

第谷環形山的周壁形態比較完整;有明顯的輻射線;岩石反射率較高;屬於年輕型的環形山。月面學家認為,它們在後月海時期的後一階段形成的,即在風暴洋和雨海等地發生大面積陷落結束後才出現的。第谷環形山一直吸引著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和廣大天文愛好者的注意。原版

勘測

第谷環形山第谷環形山

1968年1月7日,美國發射的“勘測者7號”月球探測器就降落在第谷環形山北側不遠的地方(西經11.44度,南緯40.89度)。這是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最南方的一個。它對月壤進行了分析,還拍下了兩萬多張月球照片,其中拍下了第谷環形山一些輻射線的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輻射線上聚集著許多小環形山

月球地理知識

眾所周知,月球是一顆寂靜荒涼的星球,沒有生命、沒有空氣、晝夜溫差極大、輻射強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撞擊坑,可以說,月球上是一個荒蕪蒼涼的世界,那么人類去月球做什麼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