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環型山

月球環型山是指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小山峰,月球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坑。

簡介

月球表面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凹坑,稱為“月坑”,大多數月坑的周圍環繞著高出月面的環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環形山為月球南極附近的克拉維環形山,直徑230千米,小的月坑直徑只有幾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徑大於1000米的月坑總數達33000個以上。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更多。
阿基米德環形山,奧托里克環形山和阿里斯基爾環形山,是雨海中比較大的三個環形山,阿基米德環形山的直徑有80千米。古代天文學家在給月球上的山川起名字時,規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規定沿用至今。環形山的構造十分複雜,種類也多。但是按它們形成的先後順序來劃分,基本上可分為古老型與年輕型兩類。古老的環形山很不規則,大多已經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疊著圓形的小環形山及其中央峰。這些高高在上的環形山都是比較年輕的山 。

關於環形山的形成,比較流行的解釋有兩種:

其一,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內部的高熱熔岩與氣體衝破表層,噴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它們起初威力較強,熔岩噴出又高又遠,堆積噴口外部,形成環形山。後來噴射威力減小,噴射堆積只在中央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環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噴射熄滅較早,或沒有再次噴射,就沒有中央峰。
其二,流星體撞擊月球。1972年5月13日有一顆大的隕星體月面上撞成一個有足球場那么大的隕石坑。撞擊時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4個月震儀記錄下來。主張隕石撞擊的人認為,在距今約30億年前,空間的隕星體很多,月球正處於半融熔狀態。巨大的隕星撞擊月面時,在其四周濺出岩石與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環形山。又由於月面上沒有風雨洗刷與激烈的地質構造活動,所以當初形成的環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
許多環形山的周圍都呈現放射狀斑紋結構,這種環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克卜勒等環形山,都有形狀不一,長短不同,條紋數量互異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輻射紋。1968年美國的“勘測者”7號月球探測器,拍下了第谷環形山的一些輻射紋。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共有12條,它們穿過山脈,月谷,也橫越月海,其中最長的一條輻射紋竟長達1800千米,最寬的一條有20千米寬。
輻射紋怎樣形成的?多數科學家認為,火山噴發或者大的隕星體撞擊月球表面時,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拋向四周。後來,這些物質逐漸回落到月面而成為輻射紋。由於它們的反照率比較大,所以看上去顯得格外明亮。 這是月球表面那些奇異的輻射紋。月亮看上去很像一個鉛球。可是誰的巨手可以將它托舉起來再推出去呢?宇宙充滿了神秘,無以數計的星球的誕生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可能是一個永遠也窮究不盡的問題。荒涼的月球與人類的長久存在有關聯 “阿波羅”飛船從月球傳回地面的月球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隕石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