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赫爾戈蘭海戰

第二次赫爾戈蘭海戰

這場海戰對於德國的海軍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關於迎戰英國艦隊的把握也開始動搖。

簡介

日德蘭海戰以後,德國海軍主要著力於利用潛艇打擊英國的海上交通線,這種打擊隨著無限制潛艇戰的發起而走向高潮,到了1917年4月,被潛艇擊沉的英國商船達到了空前絕後的458艘登記噸位84.1萬!離開英倫三島的船舶中,每四艘便有一艘葬身大海,這個紀錄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未被打破。中立國的船隻已經畏懼到不敢駛向英國了。德國現役潛艇已經達百餘艘,並且還在迅速增加,其增量也已經超過了其損失。
為了對抗德國潛艇的威脅,英國除了採用護航體系以外,還採用了通過水雷對德國潛艇基地實施封鎖的戰術。在1917年,英軍在北海和大西洋總共布設33660枚水雷,其中8512枚布設在本國海岸附近和英吉利海峽,還有3000枚布設在德國占領下的比利時沿岸附近。
赫爾戈蘭灣是基爾運河的出口,還是通向瀕臨北海的德國大軍港威廉港的要衝,可謂是德國海軍的咽喉,因此在這個海域中,英國布下的水雷高達22148枚!將如此大量水雷武器用於攻勢障礙,便全面加強了對德國沿岸的海上封鎖。雖說還是仍然不能全面減少德軍潛艇的活動,但是卻可以使德國潛艇難以出航到交通線上,在1917年後半年有11艘德國潛艇觸雷沉沒,可見這些雷區取得了實際的功效。為了打破封鎖,德軍的掃雷艦不得不經常清除水雷,為潛艇開闢航道。
當然,這些掃雷艦艇很容易英國艦隊的攻擊目標。比如,在1917年8月17日中午英國驅逐艦突襲了正在進行掃雷作業的德國第5和6掃雷分隊的一艘雷擊艦以及七艘掃雷艦,將三艘掃雷艦擊傷,其中M-65號幾乎被擊沉。因此德國不得不派遣一些輕型艦艇對這些掃雷艦隊進行掩護。
貝蒂上將在接任大艦隊總司令之後雖然還是延續著傑利科的審慎戰略,但他卻一直尋找戰機希望給予德國艦隊以打擊。從這些定期實施掃雷的艦艇上,他看到了可乘之機,於是便計畫使用輕快的戰列巡洋艦以及巡洋艦突襲這些掃雷艦艇,有可能的話,還能將德國快速艦隊誘出殲滅。
1917年11月,從情治單位“第40號房間”得到情報,德國將在17日的凌晨6點在北緯55度,東經5度55分的海面附近進行水雷的探測以及清掃行動。於是,貝蒂安排由第一巡洋艦分艦隊、第一和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所組成的A艦隊實施快速突擊。主要由戰列巡洋艦組成的B艦隊將與其匯合,擔任火力支援,並對所發現的敵艦進行掃蕩。而倘若敵方大型艦艇前來支援,則將其引誘後方,在那裡,有火力強大的C艦隊等候伏擊。這場作戰的行動代號為“FR”,由於作戰區域附近的北方是德國人計畫掃清的英國雷區,而南方卻是德國同樣精心設下的水雷迷魂陣,因此英軍對於這次行動的航線設定也是非常謹慎的。其作戰序列如下所示:(不同數量的*代表各級旗艦)
A艦隊
第一巡洋艦分艦隊
司令官:海軍中將內皮爾爵士(SirTrevylyanDacresWillesNapier)
大型輕巡洋艦:勇敢(Courageous)**、光榮(Glourious)
驅逐艦:雌熊(Ursa)、奈莉莎(Nerissa)、海膽(Urchin)、仲裁(Umpire)
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
司令:海軍少將亞歷山大-辛克萊爵士(SirEdwynSinclairAlexander-Sinclair)
輕巡洋艦:加的夫(Cardiff)*、卡呂普索(Calypso)、喀拉多克(Caradoc)、刻瑞斯(Ceres)
驅逐艦:瓦倫丁、征服者(Vanquisher)、維米拉(Vimiera)、猛烈(Vehement)
第一輕巡洋艦分艦隊
司令:海軍準將考恩爵士(SirWalterHenryCowan)
卡利敦(Caledon)*、保皇黨人(Royalist)、無常(Inconstant)、伽拉忒亞(Galatea)
驅逐艦:世仇(Vendetta)、梅德韋(Medway)
B艦隊
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
司令官:海軍中將帕肯漢爵士(SirWilliamChristopherPakenham)
戰列巡洋艦:雄獅(Lion)**、大公主(PrincessRoyal)、虎(Tiger)、紐西蘭
副司令官:海軍少將菲利莫爾(RichardFortescuePhillimore)
卻敵(Repulse)*
輕巡洋艦:冠軍(Champion)
驅逐艦:凡爾登(Verdun)、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奧莉安娜(Oriana)、尼平(Nepean)、頑強、特里斯特拉姆(Tristram)、攻城雷(Petard)、塔樓(Tower)
C艦隊
第一戰列艦分艦隊
司令官:海軍中將馬登爵士(SirCharlesEdwardMadden)
戰列艦:復仇(Revenge)**、皇家橡樹(RoyalOak)、決心(Resolution)、加拿大(Canada)、本鮑(Benbow)、印度皇帝(EmperorofIndia)
驅逐艦:諾布爾、極品、內皮爾(Napier)、佩恩(Penn)、帕拉丁(Paladin)、獒犬(Mastiff)、索馬里茲(Saumarez)、瓦爾哈拉(Valhalla)、親王(Prince)、門斯特(Munster)、納伯勒(Narborough)
第二次赫爾戈蘭灣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選萃-章騫-章騫的部落格
在這次計畫中,英國艦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A艦隊的主力是兩艘神秘的大型輕巡洋艦“勇敢”號和“光榮”號,她們是當年費舍爾勳爵專門為他的波羅的海登入計畫而設計的強火力、淺吃水、超高速、輕防禦的軍艦。這種艦艇雖然裝備兩座15英寸雙聯炮塔,但是裝甲卻只有區區3英寸,勉強能抵擋輕巡洋艦的炮彈。這些新建成的怪異艦艇被編入了在日德蘭海戰中幾乎全部喪失的第一巡洋艦分艦隊。這支艦隊中其他的艦艇也是輕巡洋艦、驅逐艦等輕快艦艇,因此A艦隊是以快致勝的打擊艦隊,其主將為日德蘭海戰中擔任第三輕巡洋艦分艦隊司令官的內皮爾爵士。B艦隊的主力是戰列巡洋艦,在貝蒂擔任大艦隊總司令官之後,由原來的第二戰列巡洋艦分艦隊司令官帕肯漢爵士指揮。其中的“卻敵”號是新型的高速艦,雖然其裝甲防禦與虎級甚至與雄獅級相比都要輕,但是主炮卻為三座15英寸雙聯炮塔,航速也超過了30節。她與姊妹艦“聲威(Renown)”號原屬於R級戰列艦,由於在福克蘭海戰中戰列巡洋艦的傑出表現,費舍爾下令改成戰列巡洋艦。C艦隊的主力第一戰列艦分艦隊已經包含了三艘主炮為四座15英寸雙聯炮塔的R級戰列艦,指揮官為傑利科的連襟,在日德蘭海戰中擔任其參謀長的馬登海軍中將。
德軍在17日以第6掃雷分隊為主力,如期開始實施大規模掃雷作業,在第12與14雷擊分隊十艘驅逐艦的掩護下,大量的掃雷艦艇正緊張地掃除英軍布下的水雷,而馮·羅伊特海軍少將指揮的第二偵察分艦隊在附近策應。凌晨天氣非常惡劣,濃霧瀰漫,波濤洶湧。德軍的飛艇不能起飛,水上飛機的偵察飛行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為了防止萬一,德國第四戰列艦分艦隊司令,大名鼎鼎的威廉·蘇雄海軍中將命令分隊麾下的兩艘戰列艦“皇帝”和“皇后”號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待命。
德國艦隊的大致編成如下所示,由於根據不同的資料出入很多,因此難免有誤。
第二偵察分艦隊
司令官:海軍少將馮·羅伊特(LudwigvonReuter)
輕巡洋艦:柯尼斯堡(K?nigsbergII)*、紐倫堡(NürnbergII)、皮勞(Pillau)、法蘭克福(Frankfurt)
第12雷擊分隊
編隊長:海軍少校拉斯(RudolfLahs)
驅逐艦:V-43*、V-44、V-45、V-46、S-50
第七雷擊大隊
編隊司令:海軍少校科德斯(HermannCordes)
指揮艦:S-62
第14雷擊分隊
編隊長:不明
驅逐艦:V-83、G-87、G-92、G-93
第6掃雷分隊:M-66、M-7、A-36、T-74、M-53、M-4、M-3、M-1
第2輔助掃雷分隊(艦艇不明)
第4輔助掃雷分隊:A-63、A-68、A-69、A-74、A-41、A-52
第6輔助掃雷分隊(艦艇不明)
第4破雷分隊:8艘船體內充填軟木的拖網漁船,用以在掃雷困難的海域強行破雷。
拖網漁船:弗里茨·羅伊特(FritzReuter)、哥廷根(Kehdingen)
共約20餘各種掃雷以及輔助艦艇。
第四戰列艦分艦隊
司令官:海軍中將蘇雄
戰列艦:腓特烈大帝(FriedrichderGro?e)**、阿爾伯特國王(K?nigAlbert)、皇帝(Kaiser)、皇后(Kaiserin)
第一偵察分艦隊
戰列巡洋艦:興登堡(Hindenburg)、毛奇(Moltke)
輕巡洋艦:格勞登茨(Graudenz)、施特拉爾松德(Stralsund)
驅逐艦:6艘
第四戰列艦分艦隊與第一偵察分艦隊中唯“皇帝”、“皇后”到達戰場,由“皇后”號艦長海軍上校格拉斯霍夫(KurtGra?hoff)任前敵指揮。
11月17日清晨英國A艦隊到達雷區附近,第一巡洋艦分艦隊一馬當先,其左稍後方便是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而2.6海里之後,第一輕巡洋艦分艦隊跟隨在後。B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則位於8.7海里之後。在6點15分左右,“光榮”號的能見度僅僅只有1.7海里。到了6點半,驅逐艦“世仇”號向第一輕巡洋艦分艦隊旗艦輕巡洋艦的“卡利敦”號報告,監聽到了德軍的通信,電波強度是10。7點17分陽光開始刺破濃霧,能見度上升到了6.5海里。坐鎮“勇敢”號的A艦隊司令官內皮爾海軍中將下令艦隊加速,到了7點26分,航速已經提高了了24節,並準備隨時攻擊。
7點30分,“勇敢”號發現了德國掃雷艦隊,不過距離預計匯合的地點還差8.7海里。而幾乎在同時,德艦也發現了“加的夫”號巡洋艦等。德國人當時分成三群,掃雷艦群以及驅逐艦群在北方,而馮·羅伊特的巡洋艦則在南方,與北方的兩群保持等距離。
“勇敢”號在7點37分首先用主炮向一艘輕巡洋艦開火,並用4英寸副炮射向掃雷部隊。與此同時“光榮”號則向另一艘輕巡洋艦發起了攻擊。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加的夫”號則率先開始攻擊拖網漁船,其餘艦艇在不久以後也開始緊隨射擊。此時,艦隊開始將航速提高到25節,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在7點45分左右開始沖在艦隊的最前列,並穿過“勇敢”號的艦艏,將航向先轉為南,隨後向東北轉去,希望就此對德艦形成包抄。
儘管英國的壓倒性優勢,然而德方並沒有動搖。第二偵察分艦隊司令官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海軍少將作為現場指揮官,在遭到這次突襲以後,他迅速作出反應,下令所有各艦從煙囪、發煙浮標以及發煙器,總而言之利用一切方式施放煙幕,而掃雷艦艇則切斷掃雷索,並轉向後撤。因此,在幾分鐘內,德艦便完全躲入了煙幕之中。然而,沒有過多久,英軍發現在煙幕後面猛然升起了一朵蘑菇狀煙雲,那是為掃雷艦艇設標的278噸的德國拖網船“哥廷根”號被“勇敢”號的15英寸巨彈命中而產生的爆炸。那巨大的炮彈將這艘小船砸個稀爛,其艦長馮·布雷多(H.vonBredow)海軍上尉只能下令棄艦,船員開始棄船逃生。而英國的炮彈還是不停地蹂躪這艘倒霉的小船,中彈數量總計達三十至三十五發,但是大多數都是穿透船體落入海中。直到將近8點50,該艦才被後續B艦隊的驅逐艦們擊沉,這艘小船上的船員除了一名上等水兵以外都被英軍搭救。
7點52分,馮·羅伊特一邊發電報告知遭遇了強敵,一邊命令巡洋艦和驅逐艦掩護掃雷部隊全速返航,並企盼能在英國人將他們收拾乾淨以前,暫且逃入戰列艦的掩護之下。在脫離過程中,他還希望能夠憑藉高速拉開英國輕型艦艇以及重型艦艇之間的距離,希望在後方擔任掩護的戰列艦能夠有機會先將那些輕型艦艇解決掉。當然,由於英國艦隊中擁有高速的大型輕巡洋艦,他的這個願望沒有能夠完全實現。
英國第一巡洋艦分艦隊開始轉向東南偏東,在8點10分又轉向東南偏南,不過由於受到煙霧所擾,她們與敵艦之間的距離達到了12800米。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的四艘V級驅逐艦原來想追擊掃雷艦艇,不過由於能見度不強,結果不得不放棄追擊,轉而一同追擊德國的輕巡洋艦。
第一輕巡洋艦分艦隊的考恩準將在7點50分趕上來開始射擊,他手下有三艘林仙級巡洋艦,這種稍老的軍艦隻有兩門6英寸炮,和旗艦一同使用並不是很方便,於是他將旗艦“卡利敦”號交給了他的副手,自己集中指揮整個分艦隊。
A艦隊中的兩艘大型輕巡洋艦一邊繼續追擊,一邊不斷射擊。8點02分,B艦隊司令官帕肯漢海軍中將命令其麾下最快的戰列巡洋艦“卻敵”號加速趕上來,前去對“卡利敦”號進行支援。其餘的戰列巡洋艦則由於到達了匯合點,因而沒有繼續進行追擊,於是三艘新型大艦成了追擊艦隊的主力。
“勇敢”號和“光榮”號雖然主炮副炮一同開火,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前者只能在8點2分到6分之間連續射擊,而後者則如同一般的輕巡洋艦,發射的炮彈都無法達到目標。此時“勇敢”號的一發主炮炮彈終於擊中了德國輕巡洋艦“皮勞”號左舷的1號炮塔,不過這發炮彈卻沒有爆炸,只是擊毀了該炮,造成了1人死亡,2人落水,6人輕傷,這發炮彈當然並不足以讓“皮勞”號減低速度。然而在射擊中,英國方面卻發生了事故,在8點33分,“光榮”號的A炮塔左炮發生了過早爆燃,結果整個炮塔都被炸毀。
此時英國的輕巡洋艦們還在進行著那場長距離追逐賽,而這條賽道的兩邊都密布著雙方所敷的水雷,時而還有魚雷或者發現潛望鏡的報告,這一切更是增加了這場比賽的驚險。隨著接近德國海岸,水上飛機也開始出現在英國艦隊的上空,來增加這個賽道上的障礙。水下的危險也並非不存在,在日德蘭海戰中最早投入戰鬥的艦艇之一“伽拉忒亞”號突然被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然而這卻是一發啞雷。她試圖朝著這艘潛艇進行撞擊,不過也撲了一空。
在這場被稱為最大、最長、最難的輕巡洋艦追擊戰中,亞歷山大-辛克萊爵士的第六輕巡洋艦分艦隊的航速還是保持在28節左右,與德國艦隊之間的距離則在9144米到12800米之間徘徊。到了8點45分,天氣狀況開始有所好轉,英國軍艦終於有擊毀開始進行遠距離射擊了,“刻瑞斯”號的五門6英寸炮對準第三艘德艦進行了齊射,一口氣打了498發而沒有發生一次故障。該艦聲稱其中12次形成了跨射,並有8次命中。不過,碰巧“卡呂普索”號也是對準同一艘敵艦進行射擊,也聲稱命中了敵艦並使之引起火災。位於艦隊最後的“喀拉多克”則沒有多少機會射擊。但是,事實上德艦並沒有被擊中這么多,英國艦艇在射擊之際,除了受到煙幕的影響外,還不得不迎著太陽,所以瞄準時受到了不少的影響。同時由於追擊中航速很快,艦艏激起的巨浪時常使得前甲板的炮塔中斷射擊。只有“刻瑞斯”以及旗艦“加的夫”號這兩艘新型艦擁有背負式火炮,因此即使甲板上浪,其B炮塔依然可以保持射擊。德國艦艇中確實也有被擊中的,但是引起的火災也很快被撲滅,並未給他們的航行造成影響。
到了上午9點30分,“勇敢”號上的內皮爾中將開始擔心,如此追趕會有闖入水雷區之虞,因此下令大型艦艇停止追擊。不過,“卻敵”號則並不理會這條命令,繼續隨著輕巡洋艦追擊而去。在艦上擔任指揮的是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的副司令官菲利莫爾海軍少將,他在福克蘭海戰中是“不屈”號的艦長,以後一直擔任戰列巡洋艦的指揮。而其艦長博伊爾(WilliamHenryDudleyBoyle)海軍上校則從紅海方面回到艦隊,在那裡和阿拉伯的勞倫斯交往甚厚,不久前還給予了他不少的支援。“卻敵”號一邊追擊,一邊進行齊射,不過也和輕巡洋艦一樣,惡劣的能見度對於炮火校射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僅僅在射擊開始之時,“世仇”號驅逐艦觀察到了巨大的水柱落在了敵艦左舷艉。而到了9點45分左右,“卻敵”號身邊也落下了小的水柱,當時人們不免感到驚奇,但是以後通過監聽德方的通訊,才知道這是一架德國水上飛機投下的炸彈。差不多同時,“卻敵”號的主炮終於擊中了目標,9點47分,該艦發現了一艘德國四個煙囪的巡洋艦清晰地展現在視野內,於是打了5次齊射,而最後一次成功地命中了敵艦。被擊中的是馮·羅伊特的旗艦“柯尼斯堡”號,這發炮彈連續擊穿“柯尼斯堡”號的三個煙囪,再穿透了上甲板進入煤艙爆炸,引發了一場不大的火災,使其航速最後降為了17.5節。
在這場追擊戰中,雙方的驅逐艦都沒有機會發揮作用。德方的驅逐艦隻是隨著輕巡洋艦一同撤離,並偶然進行一些騷擾性的雷擊,總計發射六枚魚雷,都未能擊中目標。而英方的也只是伴隨大型艦艇忙於追擊,只有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英勇的原“昂斯洛”號驅逐艦艦長約翰·托維中校指揮的“雌熊”號有機會發射了一條魚雷。
德國方面在撤退過程中,主要將炮火集中在英國的兩支輕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加的夫”以及“卡利敦”號上。由於背對太陽,加上擁有精巧的射擊指揮裝置,德艦的射擊精度比較高。其中“加的夫”號被四到五發150毫米炮彈擊中,其中有一發擊中了艦橋,一到兩發擊中艏樓下方的魚雷管位置,後部上層建築以及後煙囪也分別被擊中一彈,這些炮彈的彈片四散,其中一塊彈片還插入了一枚魚雷的雷頭上,所幸沒有引起爆炸。這些炮彈引起了兩處比較麻煩的火災,一共造成了9人陣亡以及13人的負傷。
“卡利敦”號被一彈擊中,這發炮彈也打中了艦橋前部,艦橋上的2名信號兵以及艦橋前方B炮塔的2名炮手當即陣亡。這門炮的其他9名炮手中,有7人負傷,其中裝填手卡勒斯(JohnHenryCarless)二等水兵儘管身負重傷,但是依然將死傷者從炮位挪開,裝好一發炮彈,並呼喚補充炮手填補崗位後也因傷重而亡,他由此被追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此外“無常”號也被擊中一彈,但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在9點40分左右,追擊中的英國艦艇發現了德國待命中的兩艘戰列艦“皇帝”和“皇后”號出現在水線。同樣由於視野不良,英軍的報告也五花八門,既有說是德國最強大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也有稱發現德國戰列巡洋艦的。這兩艘戰列艦的射擊也非常準確,9點42分,“皇后”號的第八次齊射便擊中了輕巡洋艦“卡呂普索”號的艦橋,直接射在司令塔的頂部,其中所有人員全部喪生。炮彈還摧毀了整個艦橋以及艦上的測距儀,包括艦長愛德華茲(HerbertL.Edwards)上校在內有7人陣亡,還有13人負傷。於是該艦頓時落伍,直到以後槍炮長從槍炮指揮所下來擔任指揮以後,才讓軍艦恢復正常航行。稍後不久,“卡利敦”號的右舷艉部水線稍上方又被一發德國大口徑炮彈打中,不過這發炮彈沒有造成嚴重損傷。
此時“卻敵”號也已經趕了上來,並且開始將炮口轉向“皇后”號進行射擊,不過也就在此時傳來了向西北轉移的命令。於是“卻敵”號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德國主力艦交戰的最後一艘英國大型艦艇。
原來,內皮爾在10點6分接到了9點40分就發出的發現德國戰列艦之報告後,希望將德國艦艇引誘到B艦隊以及C艦隊埋伏的海域,於是下令全隊轉舵,但是德國人沒有深追,因此第二次赫爾戈蘭之戰由此結束。
這場戰鬥中,由於能見度不高,英國方面的命中率始終很低,就以15英寸主炮而言,“勇敢”號發射了92發,“光榮”號57發,“卻敵”號54發,而命中的只有兩發。其中擊中“柯尼斯堡”號的那一發可以說是唯一有效的一彈,這發炮彈一共造成了艦上9人陣亡,3人重傷以及9名輕傷。除此之外,還有一發4英寸炮彈擊中了該艦的右舷第炮第一號的護盾,但是損傷不大。其他德艦中,除了上述“皮勞”被一發“勇敢”號上的15英寸炮彈擊中外,“法蘭克福”被兩發6英寸炮彈擊中,艦上的人員損傷為4名陣亡、2名落水、8人重傷、9名輕傷,而“紐倫堡”號雖然沒有被直接命中,但是也因為近失彈造成4名死亡6名輕傷的損害。
德國人在這次海戰中卻發現了新的敵手,德國公海艦隊總司令官馮·舍爾海軍上將在其回憶錄《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公海艦隊》一書的有關章節中寫道:
“炮彈碎片被我們收集,根據分析調查的結果,我們判定那些炮彈的口徑為38公分。這就證明了英國人已經擁有了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裝備這種口徑大炮的全新巡洋艦。這些艦隻擁有驚人的速度,至少在我方巡洋艦不算確定的觀察中,她們擁有兩個炮塔,一個在前方,一個在後方。從她們甚至會躲避我們輕巡洋艦的炮火這個事實來看,表明其裝甲不會非常強,大概是為了爭取高速而作出的犧牲吧。”
這場海戰中,由於所處的戰場狀況特殊,是在一個密布水雷的危險舞台上演的驚險劇,而且天氣條件也不佳,加上馮·羅伊特的巧妙指揮,因此貝蒂上將原來希望實現的目標沒有達成,既沒有給德國掃雷艦隊造成損害,也沒有擊沉前來支援的德國艦艇。這場本來可能變成英德兩國海軍再度會戰的第二次赫爾戈蘭灣海戰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落下了帷幕,從其過程看,不能不使人聯想到二十七年後發生在菲律賓薩馬島東岸的那場著名的戰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