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

1984年2—3月,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由胡耀邦同志主持,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西藏自治區黨政軍負責人和地市委負責人共70餘人。

座談會介紹

1984年2—3月,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由胡耀邦同志主持,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西藏自治區黨政軍負責人和地市委負責人共70餘人。[1]

座談會過程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聽取了西藏黨政領導工作匯報和有關領導的發言,並組織西藏幹部到沿海發展較快的地區參觀學習。這次會議,總結了1980年以來的西藏工作,從認識論的高度對西藏的特殊情況進行了一次再認識,從西藏實際出發,研究了進一步放寬經濟政策讓西藏人民儘快富裕起來的問題。會議對1980年以後的西藏工作成績給予肯定。同時也根據新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實際的經濟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中央還決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四川、廣東等省市和水電部、農牧漁業部、國家建材局等有關部門,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分兩批幫助建設43項西藏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項目,包括電站、旅館、學校、醫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工業企業。九省市為建設這43項工程共投入了1.9萬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這些工程,為西藏提供了一些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項目。[1]
在拉薩附近的達孜縣,農民尼瑪在田間勞作在拉薩附近的達孜縣,農民尼瑪在田間勞作

工程建設內容涉及10個行業,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平方米。援建方式被稱為“交鑰匙工程”,即從設計、施工到室內一切設備用具及管理人員的培訓等,均由承建單位包乾,竣工後交出鑰匙,即可投入使用,產生效益。43項工程基本滿足了20世紀80年代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旅遊業的需要,被人們譽為高原上的“43顆明珠”。比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體育館等等,都是那時興建的。以社會公益為主的43項重點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西藏民眾文化場所條件和旅遊接待能力。[2]
會議經過認真座談討論,形成1984年《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西藏工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主要任務是大力開發能源,發展交通運輸業;進一步放寬政策,促進農牧林業和民族手工業發展;努力辦胞育事業,發展和繁榮文化藝術;對外開放,對內加強交流;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統戰、宗教工作;認真培養民族幹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1]

座談會意義

黨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表明中央對西藏的親切關懷,熱切期望西藏緊緊圍繞發展和穩定兩件大事,儘快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良好願望。這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全國性的援藏工程的開始。[1]

座談會成果

黨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期間,制定了“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等一系列有利於西藏經濟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在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推動下,西藏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經濟社會由封閉型向開放型、由供給型向經營型轉變。在黨中央召開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指引下,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從西藏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措施,進一步落實黨的幹部、民族、統戰和宗教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各項建設事業逐步發展。很快出現了全面撥亂反正、大力治窮致富的嶄新局面。
黨中央在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期間,針對當時西藏的實際情況,做了許多重要指示,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促進了西藏工作和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貫穿於兩次酉藏工作座談會的共同內容是:
1、西藏有一個藏漢族幹部親密團結、艱苦奮鬥的領導班子,這個班子為貫徹中央指示精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取得了明顯成績。
2、在新的歷史時期,西藏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下大力氣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使西藏人民儘快富裕起來。
3、西藏的社會歷史、自然環境和物質條件比較特殊,一切工作必須從西藏實際情況出發。
4、認真做好民族、統戰和宗教工作,大力培養民族幹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西藏。
5、中央組織國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在人、財、物上給予西藏以大力支援。

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43項工程

1984年 2月,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標誌著全國性的援藏工程的開始。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山東福建等9省市和水電部、農牧漁業部、國家建材局等有關部門幫助西藏建設43個近期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項目。

1984年4月,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43項援藏工程1984年4月,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43項援藏工程

工程建設內容涉及10個行業,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平方米。援建方式被稱為\"交鑰匙工程\",即從設計、施工到室內一切設備用具及管理人員的培訓等,均由承建單位包乾,竣工後交出鑰匙,即可投入使用,產生效益。43項工程基本滿足了80年代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旅遊業的需要,被人們譽為高原上的“43顆明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