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橋醫院

重慶新橋醫院

新橋醫院是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地方稱謂,位於重慶直轄市,始建於1944年,197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院年門(急)診量近百萬人次,是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 素有“花園醫院”之稱的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外稱新橋醫院,位於重慶直轄市,坐落在歌樂山腳下,始建於1944年,197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現已建成為一所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教學醫院。這所與共和國同齡的醫院是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組建的,半個世紀來,新橋醫院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執著追求、拼搏奮進,從一個醫療設備極為簡陋的醫院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人才濟濟、設備精良、科教領先、醫療一流的集醫、教、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走過了難辛的歷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基本信息

簡介

素有“花園醫院”之稱的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外稱新橋醫院,位於重慶直轄市,坐落在歌樂山腳下,始建於1944年,197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現已建成為一所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教學醫院

這所與共和國同齡的醫院是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組建的,半個世紀來,新橋醫院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執著追求、拼搏奮進,從一個醫療設備極為簡陋的醫院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人才濟濟、設備精良、科教領先、醫療一流的集醫、教、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走過了難辛的歷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教學特色

新橋醫院正門 新橋醫院正門

教學是中心、醫療是基礎、科研是先導、水平是標誌,已成為新橋醫院發展的共識。醫始終堅持“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的建院思想,走以特色項目出人才、特色優勢帶學科、特色學科促醫院發展的路子,在加強學科特色建設上下大力,在人才培養上下苦功,在完善科學化、規化、制度化管理上邁大步,使醫院在醫學研究、醫學教學、臨床醫療等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優勢品牌。

新橋醫院緊緊圍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這一醫院建設主線,整合學科優勢,加強人力物力投入,構建特色學科群體,學科建設成效明顯。醫院設有臨床和醫技科室43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學科10個(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普通外科、肝膽外科、胸外科、整形外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專科1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重點建設專科),全國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2個(普外科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骨科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1個(呼吸內科),全軍醫學研究所3個(呼吸、心內、腫瘤),全軍醫學專科(病)中心學科8個(心外、腎內、泌外、超聲、骨科、神外,優生優育中心學科:婦產、兒科、泌外),軍隊醫院介入診療基地1個(心血管病),重慶市重點學科18個,重慶市醫學研究所5個。醫院是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博士和2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

創新發展

新橋醫院醫院年門(急)診量近百萬人次,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腎臟、角膜、胰腎聯合等器官移植的單位之一,急慢性呼吸衰竭、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等重大疑難疾病救治在國內居領先水平,年開展心臟介入手術3600餘例次、心臟外科手術2500餘例、脊柱微創手術130餘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累計已達600餘例,包括胸腔鏡、腹腔鏡、電子纖維支氣管鏡、微創椎間盤(孔)鏡、關節鏡等在內的微創技術已成為各相關學科的特色技術,腫瘤綜合治療、血液淨化、超聲及放射診斷等也居行業先進水平。醫院已形成以肺、心、腦、腎、胰、脊柱、血液、胃腸、口腔頜面、皮膚等器官系統疑難疾病及腫瘤、重症創傷救治為特色的強大綜合醫療實力。

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醫院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大器官疾病綜合救治能力、高水平的首診準確和首治正確率、快速的緊急醫療事件應急反應能力、現代化臨床醫學文化理念和豐富的院園文化、賓館式病房條件和國際級生命支撐系統、官方式國際交流和國際化人才培養渠道、環保型生態化花園式營院環境。醫院先後榮獲全國首批“三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物價信得過單位”、“藥材管理先進單位”、“醫德醫風先進單位”、“抗震救災先進單位”、“全國擁政愛民模範單位”、“園林式單位”及“全軍綠色營院”等稱號。並被確定為全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定點醫院、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民政部“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畫”定點醫院、重慶市數位化建設示範醫院等。

專家人員

重慶新橋醫院有教授、副教授300餘名,博(碩)士導師110餘名,博(碩)士學位獲得者360餘名,202人次在國家和省部級學術團體、期刊任職。

醫院承擔有13個專業、5個層次的臨床教學任務,年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0餘項。現有各級各類在研科研課題38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軍隊及省部級科技進步、醫療成果獎200餘項。醫院先後與美、英、德、法、瑞典波蘭等國的20餘所大學及醫院建立了穩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及技術合作與交流關係。

李愛民

職稱: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擅長:臨床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熟悉冠心病、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擅長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診療技術,在心臟電生理、心律失常的診斷與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多次赴國外學習研修,是心臟電生理及心律失常介入診療方面的專家。

所獲獎勵:1994年及1997年分別承擔院管及校管課題2項。1997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1999年獲第三軍醫大學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2001年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王長征

職稱:呼吸內科主任、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副所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主要擅長:主要從事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理及臨床防治研究。技術專長:1、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診斷和防治;2、COPD的臨床防治;3、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4、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5、非間質疾病的診治。

所獲獎勵: 曾獲得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祝善俊

職稱: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導師

主要擅長:近50年來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專業,對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有較深的造旨。尤其是對:1、心力衰竭的防治,難治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治療有豐富的經驗;2、高血壓左心肥厚的防治。

所獲獎勵:先後承擔全軍“七五”“八五”“九五”攻關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血壓病心肌重構的調控研究”,中央衛生部三等獎。

陳幸華

職稱:教授血液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主要擅長:白血病的綜合治療,惡性淋巴瘤的綜合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

所獲獎勵: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① 1997年《常見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及防治研究》;②2000年《放燒複合傷造血功能障礙發生機理與造血重建的系列研究》;③2005年《骨髓基質輻射損傷機制及救治措施的研究》。獲重慶市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1項 :2001年《造血抑制活性在放射性造血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獲第三軍醫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 :2000年《臨床腫瘤學概論》。

楊輝

職稱:教授 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擅長:從事神經外科工作二十餘年,具備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精湛,科研創新能力強,銳意進取,有很強的領導和組織才能。科室業務處國內保持先進水平。在顱內腫瘤(尤其是顱底腫瘤、垂體瘤等領域)、癲癇外科治療等方面有較高造詣。

所獲獎勵:2001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佳青年醫務工作者”第一名;2002年被解放軍授予全軍“科技新星”;2003年被授予“全軍軍隊院校育才銀獎”;2004年被確定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2009年獲國家“求是”獎;2012年獲中國名醫百強榜百強名醫稱號。

肖穎彬

職稱:教授 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主要擅長:事心血管外科的臨床與基礎研究20餘年,基礎理論紮實、專業知識系統、臨床經驗豐富、科研思路清晰。在嬰幼兒和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和外科治療、複雜重症心臟瓣膜病變的診斷和外科治療、淺低溫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下心內直視手術、側開胸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等方面有較深造詣。

所獲獎勵:1999年被評為首屆重慶市衛生系統十佳青年 ;2001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佳青年 ;2002年被評為第13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2004年重慶市“爭光貢獻獎”獲得者。

醫院設施

新橋醫院環境規模 新橋醫院環境規模
擁有床位2200餘張,臨床和醫技科室37個;院內建有國家重點 學科,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全軍腫瘤中心,國家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人類疾病基因研究所,國家二級實驗動物中心;有重慶市重點學科、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全軍重點實驗室;擁有臨床博士後流動站和31個博、碩士點授權學科。醫院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和更新設備,也帶動了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的引進,現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中型醫療設備近1000餘台件,設備總價值2。6億元,使輔助檢查和疾病診治技術水平邁上更高的台階,為醫院的發展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科學研究是醫院發展和保持高水平的不竭源泉,臨床型研究迅速化作生產力的研究模式不僅為醫院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也帶動了醫院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重慶新橋醫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9項,資助經費971。89萬元,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在內的高層次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822篇,出版學術專著22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論文全國排名第9位,躋身全國前9名醫療機構。

新橋醫院素以名醫眾多,特色明顯,綜合實力較強而著稱,醫院充分發揮利用這三大優勢,立足自身技術優勢,創造條件,組織多學科協作,開展了一批以大器官疾病為龍頭,提高綜合救治水平為主的高標準、高起點、市場寬、套用廣、對學科和醫院建設帶動作用強、輻射作用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高、難、新技術,醫院內涵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科室介紹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療中心

新橋醫院耳鼻咽喉科始建於1950年,是西南地區最早成立的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特色專科之一,經過50多年的發展,重慶新橋醫院已發展成為技術雄厚、設備一流,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科室。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耳鼻咽喉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全科人員碩士化,人才梯隊和專業結構合理,醫、教、研人員隊伍老中青結合,既擁有造詣頗深的知名專家、教授,也擁有先進時尚、身強力壯的青年醫師,總體實力在全國、全軍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現展開床位30張,年病人收容量達650-700人次,年門診量達到 l.5萬-2.0萬人次。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療中心護理組是市內首批開展責任制護理和整體護理的單位,多次榮獲醫院星級護理站。

科室以睡眠呼吸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為先導,以鼻內鏡、耳內鏡、喉內鏡及動力、成像系統、雷射、微波、高頻電扁桃體擠切術為臨床特色,廣泛開展鼻腔、鼻竇、中耳、內耳、鼻咽和喉等疾病的治療並延伸到前顱底、側顱底、鼻顱相關、鼻眼相關區域。

醫療儀器

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療中心有多導睡眠呼吸監護儀,CPAP呼吸機,半導體雷射、微波治療機,Olympus電子喉鏡及Wolf鼻竇內窺鏡系統,純音測聽、聲導抗、耳聲發射檢測儀,多功能手術顯微鏡,聽性腦幹反應(俗稱ABR)、耳蝸電圖檢測儀,眼震電圖(ENG)及前庭功能檢測儀,平衡檢查儀等大中型醫療設備

特色技術

鼾症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的診斷及綜合治療

鼻竇內窺鏡技術

鼻咽、顱底血管瘤的介入、綜合治療

一次性鼻腔、鼻竇結構正常化手術

無麻醉高頻電扁桃體擠切術

喉氣管狹窄的治療

耳硬化症的手術治療

喉切除發音重建術

微波、半導體雷射、喉顯微手術等微創外科

皮膚科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性病科及風濕免疫科是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具有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特色學科,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科研基金、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第三軍醫大學科研基金等資助課題10餘項,並具有多項專科診療技術。

科室擁有各類醫學專業技術人員40餘人,開設有門診、治療室、專科實驗室和住院病房等功能區域:①皮膚科、性病科、風濕免疫科門診常設於門診部五樓,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天有教授門診,星期一至星期天上午均開設專家門診,星期六、星期天及國家法定節假日上午開設有免費掛號的周末或節假日門診。全天24小時接待皮膚科急診患者。②治療室包括雷射美容室、光療室、皮膚病常規治療室、皮膚理療室、皮膚美容治療室、性病治療室等多種特色治療室。

呼吸病學科

呼吸病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總體水平在全國處領先地位。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系全軍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大樓面積2050平方米,有毛細血管電泳儀、染色體分析儀、肺功能儀等價值600餘萬元的儀器設備;在國務院學位評審、全軍呼吸內科專業主任委員錢桂生所長的帶領下,在全身炎症反應調控機制的研究,ARDS發病機理和臨床診斷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顯著降低了戰、創傷ARDS的病死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提出三重酸鹼失衡理論並套用於臨床,顯著提高呼吸衰竭等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水平,達國內領先水平;錢桂生教授也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軍隊首批科技銀星;支氣管哮喘、肺心病、肺癌的診治處於國內先進水平。1999年成立重慶市人類疾病基因研究所,開展以肺癌,哮喘為重點的人類疾病相關基因的克隆,這是新橋醫院、也是重慶市在中國人類基因組計畫沃土上播下的第一粒種子。

心血管內科

心血管內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率先在西南地區開展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及冠脈內支架植入術,冠脈介入治療規模及難度列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心內電生理標側及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已深入至高難度的室速、房撲的消融;先心病“紐扣式”動脈導管閉合術和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心臟復律式除顫起搏器(ICD)植入術,是國內幾家開展此手術的單位,新橋醫院心臟介入年突破1000例,累計達5000例,達到綜合醫院先進水平。

腎臟病中心

腎臟病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腎臟移植的四家醫院之一,累計施行腎移植術1500多例,高危病人腎移植臨床研究獲重慶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在全院多科室攻關協作下,開展胰腺-十二指腸-腎臟聯合移值4例,單純胰腺移植1例,首例胰腎聯合移植患者已健康生存近1年,屬軍內首家,國內第3家,技術水平居世界先進水平。重慶新橋醫院,該中心保留著憑自己的力量一天進行腎移植手術20台的記錄,每天可同時展開30台次的血液透析,透析治療累計達25萬人次。

心血管外科

心血管外科是醫院是具潛力的學科之一,全科人員年輕而富有進取,醫生平均年齡28。6歲,已擔任科主任職務四年的首穎彬教授也才37歲;97年開展淺低溫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有效改善了術中心肌保護,增大了手術安例,收治的病人是雲、貴、川三省增加到全國12個省、自治區。國內率先開展的嬰幼兒先心病不停跳加小切口手術三項技術在水平、數量和治療的病種範圍均居國內領先。出生三天的新生兒大動脈完全轉位先心病手術、出生12小時左全肺萎縮的先天性巨大膈疝修補術、聯體新生兒分離術的成功標誌著我院新生兒內、外科診治、麻醉、護理技術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骨科

骨科以脊柱外科和骨關節外科治療為特色,在國內率先開展頸椎前路記憶合金擴張釘內固定術、保留終板的頸椎前路融合術,治療頸椎病及頸外傷500餘例,有效地解決了脊髓減壓和頸椎融合等難題,處國內領先水平。記憶擴張釘獲國家發明專利及第12屆全國發明成果博覽會金獎。髖關節創傷、小兒麻痹後遺症及大齡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10000餘例,髖部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開展了進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術,前路KANADA,後路哈氏棒,椎弓根螺絲釘內固定術等新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臨床救治水平。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率先在國內進行腦組織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病,其基礎研究與國際同步。開展X-刀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顱內腫瘤300餘例,病種及數量居國內領先;形成了以腦血官病、癲癇外科、立體定向神經外科、顱底腫瘤為特色的專科疾病治療中心。與口腔頜面外科聯合切除侵入中顱底的頜面腫瘤,與耳鼻喉科、眼科聯合切除廣泛侵入鼻腔、鼻竇、眼眶、顱底、額葉的鼻咽部巨大尤文氏瘤,標誌著顱底外科實現了新破。

神經內科神

神經內科神經電生理研究與治療居國內領先水平,腦缺血治療與研究居國內先進水平。理療科輔以多種治療手段,治療頸、肩、腰、腿痛,有效率達91%,研製出第三代紅外熱像診斷儀,其醫用紅外熱像技術的基礎和臨床套用研究,獲國家計委攻關項止經費200萬元。

急救部

急救部配備了100餘萬元的搶救監護儀器,開通了“急救綠色通道”,保證急診病人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實施搶救——手術——監護一體化,成功救治大批為理急診患者,搶救脫險率在90%以上,在西南地區居先進水平;其急救醫療分隊在接到求救呼叫2分鐘內即可集結,快速出擊、高效救治。

腫瘤專科中心

全軍腫瘤專科中心擁有直線加速器、模擬定位機、遙控後裝內照射治療儀、微波治癌儀等大型設備20餘台件,價值達3000萬元,形成以放療、化療、熱療、電化療和雷射治療等綜合療支,為腫瘤患者實施綜合治療。收治50多種惡性腫瘤病例,2萬多例腫瘤患者,其高劑量率組織間、腔內插植放射治療居國同內領先水平。在肺癌、肺不張腔內放療、肺癌的導向治療、惡性骨腫瘤的保肢療法、早中期乳腺癌綜合治療的保乳療法等,取得了突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與學校放燒複合傷研究所和血液科達成聯合體,形成了基礎研究與臨床相互促進,實體瘤與非實體瘤診治並舉的格局,腫瘤中心的綜合實力也路上新的台階。

腫瘤科1999年以來的部分研究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獲獎名稱 年份
1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的基礎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2008
2 X線定向放射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 軍隊醫療成果獎 2007
3 非小 細胞肺癌轉移分子標誌實驗研究及臨床套用 重慶科技進步獎 2005
4 腫瘤抗原TRAG-3免疫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 2005
5 高劑量率近距離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軍隊醫療成果獎 1999
6 膈肌疲勞的實驗及臨床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 1999
7 多媒體課件《近距離放射治療》 重慶市電教成果獎 2004

生物治療中心

腫瘤科生物治療中心是新橋醫院腫瘤科引進國際先進腫瘤治療技術,結合科室自身科研實力創建的科研型腫瘤治療機構。在腫瘤早期診斷與治療,中晚期腫瘤康復領域具有重大優勢。科室除掌握大量腫瘤相關標誌物,確保對各種腫瘤的精確診斷外,還積極引進國際腫瘤治療領域前沿技術,2007年開展的DC/CIK/DC-CIK免疫細胞治療是腫瘤科結合自身實力引進的成功腫瘤治療技術。

臨床腫瘤治療實踐多年,生物治療以讓大量腫瘤患者從中受益。為同國際接軌,腫瘤科還籌集資金配備了國內最先進的GMP實驗室,使細胞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腫瘤科現擁有多項針對不同腫瘤患者的細胞治療方案,如DC、CIK、DC-CIK等治療方案,為腫瘤前期、術後及晚期患者提供了差異化的臨床治療方案以及評估體系。

其他

自體骨髓移植術,右心房下腔靜脈旁路術治療布卡氏綜合症,多平面經食道超聲,闌尾出道可控性盲腸代膀胱術,肺癌、肝癌導向治療等系列新技術的開展和積累,極大增強了新橋醫院大器官綜合救治能力。

特色技術

技術特色: 淺低溫體外循環心臟跳動中心內直視手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手術例數多:5000餘例,世界第一;年齡跨度大:2月—73歲;病種範圍廣: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病;手術治效好:手術成功率98%。

註:我國每年心臟手術約20萬台,其中先心病和瓣膜病占手術的80%,低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矯治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術後並發重要臟器損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約3%-5%。因此,提高心臟外科安全性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在淺低溫體外循環的保障下,不使用心臟停搏液,保持心臟持續血供和不停跳下進行心內手術。

未來目標

現代醫院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面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醫院黨委一班人緊密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提出“堅持一個中心(教學),突出兩個重點(人才和學科建設),實現三個突破(高新尖技術的開展、疑難病的綜合診治水平、學科特色建設)”的工作思路,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機制,為醫院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橋醫院為21世紀發展描繪了嶄新的藍圖,新建的心血管病中心大樓在新世紀曙光到來之際落成啟用,使這所名醫薈萃的醫院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把自己長期積累的雄厚技術力量更好地奉獻給人民。

醫院位置

201路-龍頭寺(火車北站)→紅旗河溝(長途汽車北站)→新橋醫院

204路-楊家坪→九龍工業園→新橋醫院

219路-牛角沱→紅岩村→沙坪壩(小龍坎)→新橋醫院

260路-沙坪壩(站西路)→新橋醫院

871路-朝天門(長途汽車站、碼頭)→解放碑→兩路口→石橋鋪(陳家坪長途汽車站)→新橋醫院

873路-南坪→兩路口→石橋鋪(陳家坪長途汽車站)→巴山(轉871路大巴至新橋醫院)

891路-李家沱→大渡口→毛線溝→華岩寺→新橋醫院

285路-龍鳳-含谷-白市驛-新橋醫院

270路-火車北站→黃泥磅→紅旗河溝→石門大橋→沙坪壩火車站→小龍坎→高灘岩→新橋醫院

286路-石碾盤→天星橋→都市花園西門→新橋醫院→白市驛→走馬

286路-石碾盤→天星橋→都市花園西門→新橋醫院→白市驛→走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