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

19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十七時,志願軍經短促炮火準備,在約二百公里的正面上發起了全線進攻,迅速突破了三八線地區敵之防禦陣地,並繼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九五一年一月八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突破三八線的一次進攻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七晝夜的連續進攻,殲滅敵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萬九千八百餘人,挺進八十至一百一十公里,前出到三七線附近,解放了漢城,粉碎了美國及其僕從國在聯合國玩弄的“停戰” 陰謀,即守住三八線,爭取時間,準備再次北犯的企圖。進一步擴大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加深了敵人內部的矛盾。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三次戰役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韓(韓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背景

"聯合國軍"整頓軍隊準備再戰 "聯合國軍" 遭到志願軍第二次戰役的沉重打擊後,全線崩潰,被迫撤至"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轉入防禦。美國政府對戰爭失敗責任問題互相攻訐,對是否堅持韓戰意見分歧。英、法等主要參戰國根據自身利益需要,主張戰爭在"三八線"停下來。但美國政府從全球戰略出發,決意堅持侵朝戰爭。12月14日,美國與英國磋商後,操縱聯合國通過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鼓吹先停火後談判,企圖爭取時間,重整軍隊,準備再戰。16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同時決定擴大徵兵計畫,加緊軍工生產,增強軍事力量。

經過

第三次戰役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26日,美國陸軍副參謀長M.B.李奇微接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實力允許便立即恢復攻勢。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電令"聯合

國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以保存"聯合國軍"力量為主,進行逐次防禦作戰。31日,李奇微命令其部隊防衛一條從臨津江到"三八線"的總戰線,如被迫放棄陣地,則有秩序地按照調整線實施後撤。為此,"聯合國軍"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正面和60餘公里縱深內,組成兩道基本防線:第一道西起臨津江口,經汶山里沿"三八線"至東海岸的襄陽;第二道西起高陽,經議政府、加平、春川、自隱里至東海岸的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線至北緯37°線之間,還準備了三道機動防線。其部署特點是:置南韓軍於第一線,美、英軍於第二線,並大部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之交通要道上,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隨時準備撤退。此時,"聯合國軍"的總兵力為34萬餘人,基本防線的兵力為13個師另3個旅約20餘萬人。此外,美軍第10軍(轄第3、第7師和陸戰第1師)在大田、大邱、釜山地區整頓,並轉歸美軍第8集團軍統一指揮。
中朝人民軍隊決定越過"三八線"作戰  在"聯 合國軍"向"三八線"敗退時,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於12月13日致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要求志願軍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難,協同朝鮮人民軍打過"三八線"。他指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據此,彭德懷決心集中志願軍6個軍實施進攻,在人民軍3個軍團的協同下,突破"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陣地防線,尋機殲敵,爾後再進行休整,準備春季攻勢。根據"聯合國軍"轉入防禦後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情況,確定此次作戰採取"穩進"的方針,首先集中兵力殲滅臨津江東岸迄北漢江西岸地區第一線南韓軍,如發展順利即相機占領漢城,如發展不順利即適時收兵。此時,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線部隊有31萬餘人,其部署是:以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並加強炮兵6個團組成志願軍右縱隊,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向東豆川、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並分別從兩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迴,斷敵退路,殲滅當面南韓軍第6、第1師,得手後向議政府方向發展勝利。以志願軍第42、第66軍並加強炮兵1個團組成志願軍左縱隊,由第42軍軍長吳瑞林、政治委員周彪指揮,在永平(不含)至馬坪里地段突破,分別向中板里、濟寧里方向實施突擊,以主力殲滅南韓軍第2師一部,得手後向加平、清平里方向擴張戰果,切斷漢城、春川間的交通;另以1個師向春川以北佯攻,牽制南韓軍第5師,策應人民軍第2、第5軍團南進。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於東場裡以東向汶山方向佯攻,配合志願軍右縱隊作戰,並保障其右翼安全;第2軍團(欠2個團)、第5軍團1個師,於戰役發起前越過"三八線",在洪川東南隱蔽集結,準備配合正面進攻;第5軍團主力和第2軍團2個團由楊口、麟蹄間突入,向洪川方向進攻,配合志願軍左縱隊作戰。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志願軍各部隊從180公里外向作戰地區隱蔽開進,主力在戰役發起前一周開始秘密占領進攻出發陣地。同時,將戰役發起時間選在1950年除夕。
中朝人民軍隊把戰線推進至37°線附近地區 12月31日17時,中朝人民軍隊按預定計畫,經短促的炮火準備後,全線發起進攻。志願軍右縱隊在人民軍第1軍團配合下,迅速突破南韓軍防禦陣地。第39軍第116師僅用13個小時就突過臨津江,前進12~15公里(見高浪浦里東南突破臨津江戰鬥)。該軍第117師擔任縱隊的右翼迂迴任務,沿途打破南韓軍五次攔阻,於1951年1月1日晨突入防禦縱深15公里,攻占湘水裡、仙岩里地區,割裂了南韓軍第1師與第6師的聯繫。第38軍第114師擔任縱隊的左翼迂迴任務,於1日12時突入防禦縱深20公里,占領七峰山,但在與第117師構成合圍前,南韓軍第6師大部已乘隙逃走。戰至2日中午,志願軍右縱隊和人民軍第1軍團推進到坡州里、仙岩里、七峰山及議政府東北一線,突入敵軍防禦縱深達15~20公里。志願軍左縱隊突破後,擔任迂迴任務的第42軍第124師,不顧敵機威脅,堅持晝間作戰,沿途進行大小戰鬥十餘次,於1日12時前出到濟寧里以南地區,切斷了南韓軍第2師退路(見濟寧里戰鬥);擔任正面攻擊的第66軍主力,至2日先後占領修德山、上南淙、下南淙地區,在第124師協同下,殲滅了該地區的南韓軍第2、第5師各一部,斃傷俘3200餘人。隨後左縱隊乘勝發展進攻,占領加平、春川。人民軍第2軍團主力、第5軍團第12師向洪川、橫城、原州方向攻擊前進,第12師31日晨進至洪川西南新垈里地區、威脅南韓軍後方,迫使其第3師南撤。至1月2日,南韓軍扼守的第一道防線全面崩潰,漢城正面吃緊,美、英軍東部翼側完全暴露。李奇微為避免十幾萬部隊擁擠在漢江北岸背水作戰,便下令全線撤退,只以小部隊在漢城以北高陽、道峰山、水落山一線進行掩護,企圖阻止中朝人民軍隊繼續進攻。

第三次戰役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3日,中朝人民軍隊轉入追擊作戰。志願軍右縱隊第50軍在高陽以北碧蹄里擊退美軍第25師1個營的抵抗後,進至高陽以南佛彌地截斷了英軍第29旅退路,並於當晚全殲該旅皇家奧斯特來復槍團第1營及1個坦克中隊,繳獲和擊毀坦克31輛(見高陽戰鬥)。第39軍在議政府西南回龍寺與美軍第24師第21團遭遇,殲其一部,後又在議政府以西釜谷里殲英軍第29旅2個連。第38、第40軍追至議政府東南水落山地區,擊潰美軍第24師第19團。左縱隊第42軍主力和第66軍1個師分別由加平、春川渡過北漢江向洪川方向追擊。人民軍第2、第5軍團則繼續在洪川、橫城地區截擊南韓軍。由於中朝人民軍隊攻勢凌厲,"聯合國軍"被迫於3日15時開始撤離漢城。4日,第39、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各一部進占漢城。5日,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渡過漢江,繼續追擊,第50軍於果川、軍浦場殲美軍空降第187團和土耳其旅各一部。志願軍右縱隊其餘3個軍在漢城東北地區集結待命。第50軍7日進占水原、金良場裡;人民軍第1軍團8日收復仁川港。志願軍左縱隊4日占領洪川、陽德院裡後,第42軍繼續追擊,於6日進占砥平里,並在橫城西北梨木亭殲美軍第2師一部,8日攻占驪州利川。與此同時,人民軍第2、第5軍團占領橫城、原州。
1951年1月8日,"聯合國軍"在中朝人民軍隊打擊下, 撤至北緯37°線附近的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鑒於"聯合國軍"後撤似有計畫進行,企圖誘使中朝人民軍隊深入後實施反擊,也為避免前進過遠而陷於不利地位,彭德懷果斷決定停止追擊,戰役遂告結束。

點評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迅 速突破"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陣地和縱深防禦,粉碎其爭取時間、整軍再戰的企圖,斃傷俘敵1.9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2萬餘人),占領漢城,將戰線推進到37°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志願軍傷亡5800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