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

第三度嫌疑人

《第三度嫌疑人》是由日本東寶映畫、GAGA發行的124分鐘懸疑片。該片由是枝裕和執導,福山雅治主演,役所廣司、廣瀨鈴共演,於2017年9月5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2018年3月30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講述精英律師重盛為30年前就有前科的殺人犯辯護,做好敗訴的心理準備後,他卻在與當事人接觸過程中發現他動機不足,懷疑他不是真兇。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律師重盛(福山雅治飾)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幫助委託人減刑或脫罪,堅信“法律策略就是真理”。他對於具有殺人前科的犯人三隅(役所廣司飾)再次身陷一樁謀殺案產生興趣而接案。三隅曾因謀殺而被判入獄,現在他對謀殺工廠主的罪行供認不諱。重盛團隊的目標是讓三隅免於死刑,但頭疼的是,這個委託人在問話時總漫不經心,作案細節對不上號。隨後三隅又給出了第二版證詞,說是收到工廠主妻子的報酬,謀殺她的丈夫。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重盛與三隅之間產生共鳴,但在最後關頭,三隅給出了第三版證詞,不僅完全否認了自己殺人的行徑,同時也讓辯護律師陷入了對好人錯判的愧疚之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重盛朋章 ​福山雅治
​三隅高司 ​役所廣司
​山中咲江 ​廣瀨鈴
​山中美津江 ​齊藤由貴
​攝津大輔 吉田鋼太郎
​川島輝 ​滿島真之介
​服部亞紀子 松岡依都美
​筱原一葵 市川實日子
​重盛彰久 ​橋爪功

職員表

製作人 小川晉一、原田知明、依田巽、松崎薰、田口聖、大澤惠、小竹里美、熊谷悠、大日向隼
監製 矢野千鳥
導演 是枝裕和
副導演(助理) 森本晶一
編劇 是枝裕和
攝影 瀧本乾也
配樂 魯多維科・艾奧迪
選角導演 田端利江
配音導演 孟令軍
美術設計 種田陽平
造型設計 勇見勝彥
服裝設計 黑澤和子
燈光 藤井稔恭
錄音 富田和彥
布景師 茂木豐

角色介紹

重盛朋章 重盛朋章
重盛朋章
演員福山雅治
律師,意氣風發。他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幫助委託人減刑或脫罪,堅信“法律策略就是真理”。他的團隊目標是讓三隅免於死刑,所以從庭審的角度採取最保守的“坦白從寬”政策為三隅辯護。​
​三隅高司 ​三隅高司
​三隅高司
演員役所廣司
曾因謀殺而被判入獄,現在他對謀殺老闆的罪行供認不諱。他在問話時總漫不經心,作案細節對不上號。他的第二版證詞又說是收到工廠主妻子的報酬,謀殺她的丈夫。而他的第三版證詞則完全否認了自己殺人的行徑。
山中咲江 山中咲江
​山中咲江
演員廣瀨鈴
被害者的女兒。她和母親美津江一直對事情沉默不言,所以重盛朋章一直理不清案件的來龍去脈、人物關係。於是重盛以接觸受害者她為起點,開始尋找新的事實。
​山中美津江 ​山中美津江
​山中美津江
演員齊藤由貴
被害者的妻子,一個集卑鄙、殘忍和愛於一人的女性。三隅的第二版證詞里說是收到她的報酬,才謀殺了她的丈夫。

音樂原聲

​類型:主題音樂
創作者:魯多維科・艾奧迪
樂曲名:《<三度目の殺人>メインテーマ》
發行時間:2017年9月8日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17年9月9日 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金獅獎-最佳影片 《第三次殺人》 提名
2017年11月28日 第28屆報知電影獎 最佳男配角獎 役所廣司 獲獎
2018年1月 第60屆藍絲帶賞 最佳女配角 齊藤由貴 獲獎

製作發行

影片宣傳

第三度嫌疑人第三度嫌疑人
2017年7月31日,《第三次的殺人》在日本東京舉行試映會。9月5日,該片主創參加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見面會。

2018年3月,繼美國奧斯卡獲獎作《三塊廣告牌》在藝聯專線上映後,又一部“日本奧斯卡”獲獎作《第三度嫌疑人》確定定檔,影片於2018年3月30日起在藝聯197座城市的926家影院1185塊銀幕專線上映。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富士電視台、Amuse、GAGA
發行單位 GAGA、東寶映畫

票房記錄

該片2017年9月9日在日本公映,上映首周動員人數達到17.93萬人,票房收入2.33億日元,排名動員榜單第二位。

影片評價

劇照劇照
是枝裕和駕輕就熟的家庭倫理僅被用作全片的點綴和引子,他將重點放在了犯罪懸疑和冷峻的法庭博弈上,這個轉變,讓人頗有距離感。從犯罪懸疑片的角度考慮,《第三次的殺人》也不算典型,劇情依靠大段寫實的法庭程式、拘留所中的對話來推進,片中還有對日本司法體系的諷刺批判、對“罪與罰”哲學問題的反覆思辨等等,完全不是一般懸疑片的路子。
《第三次的殺人》具有“是枝裕和式”的濃厚生活氣息。不過,在是枝裕和穩定精緻的鏡頭下,呈現出來的並不完全是柔和的美感,相反是冷峻甚至有些許殘酷和脆弱的。雖然普遍接受是枝裕和的轉型,認可他對懸疑氛圍的營造和哲學思辨的探索,但評價遠不及他的電影《如父如子》那般驚艷 。(《南方都市報》評)
《第三次殺人》仍然留有是枝裕和簡約克制的烙印。鏡頭穩定淡然,大量留白、閒筆需要觀眾自己腦補,信手拈來的隱喻需要觀眾自己細品。和很多懸疑大戲相比,是枝裕和明顯差了一口氣:一個謀殺的案子,既沒有引人入勝、環環相扣的邏輯推理,也缺少細節的鋪陳和情緒推動,平淡的講述之後,誰是兇手直到最後也沒有揭示。想以哲思取勝,卻陷入了文藝片和類型片的兩難之中,電影最終淪為一場老生常談。
電影的落點具有社會性,質疑日本司法體制缺乏反省,表現法理和情理的糾結、社會偏見的一葉障目,但都只是點到為止。於是影片就更像是是枝裕和的一場內心戲,他以細膩之心捕捉到了人們對待真相的態度,一面求知若渴,一面又敬而遠之。(騰訊娛樂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