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離

符離始建於周朝,是在安徽宿縣的東北,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有中國燒雞之鄉之稱。符離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古原草》詩句等讚美。

詞語釋義

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併入宿州。 符離鎮隸屬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位於宿州市區北十公里處,介於安徽宿州、淮北和江蘇徐州三市之間,為中國燒雞之鄉。符離鎮區域面積148平方公里,耕地7.6萬畝, 總人口12萬,轄39個行政村(即將合併為17個)和6個居委會(即將合併為3個)。206國道、101省道、302省道等高等級公路穿鎮而過,京福高速、泗永高速公路分別在鎮區西部、南部開口,符夾線、京滬線和即將建設的宿淮鐵路在此交匯。

相關條目

歷史沿革
符離鎮始建於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為州、郡、縣三級政府所在地,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秦朝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朝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併入宿州。現為副縣級建制鎮。1994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國家體改委、科委、建設部和農業部4部委評為全國投資環境300佳鄉鎮,1999年被省列為中心建制鎮,2001年被省政府確立為省級綜合示範鎮,2002年被省列為全省63個重點中心鎮之一,2004年被國家五部委命名為“全國小城鎮重點鎮”。2006年被省政府確立為墉橋區唯一的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鎮。

經濟發展

近年來,符離鎮承迎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追趕,重點突破,局部超越”的戰略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提出了“獨樹一幟,率先發展,崛起宿州”的新目標,提出了“做旺人氣,做優環境,借外力發展”的新思路,確立了工業經濟、城鎮開發、燒雞產業、現代農業、勞務經濟、服務電廠等六項重點經濟工作。圍繞實現新目標,從實際出發,整合資源,發揮優勢,重點規劃並全力推進四大經濟園區建設,以此通過園區互動,多業並舉,彰顯特色,局部突破,提升水平,構建符離鎮經濟發展新格局。一是符離集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現城鎮建成區為依託,以206國道為軸線,以京滬鐵路以東為主體,以轄區內現有企業為基點,點線相連,成為一體,先期規劃,分步建設,逐步成型,走工業集群式發展之路。二是符離集現代農業園區,以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的符離村為中心,以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依託,四周輻射,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1.2萬畝,直接惠及農民近萬人。三是褚莊現代農業園區,以省級新農村示範村之一的褚莊村為中心,與另一省級示範村夾溝鎮夏劉寨村互動聯合,周邊輻射,形成種養加一體、生態環保觀光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2萬畝以上,直接惠及農民1.5萬餘人。四是全民創業園區,以華電宿州電廠為中心,以周邊村為主體,力促全民創業。 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96元。全鎮固定資產投入實現16000萬元,招商引資共簽約工業項目25個,計畫總投資5558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5525萬元。全年鄉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5600萬元。全年國稅實現稅收總收入930萬元,地稅實現950萬元,財政耕地占用稅、契稅收入實現40萬元。全年在建、規劃建設房地產開發項目6個,計畫總投資1.5億元,規劃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

人文景觀

唐代詩人白居易寓居符離二十二載,其間留下千古絕句《古原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代文學家韓愈、清乾隆帝等也曾在這流連忘返,留下許多精彩的詩文。符離境內山清水秀,有黃花洞、白居易東林草堂、皮日休之墓、大芳寺、上龍寺等十多處古蹟名勝、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