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詩社

笠詩社

笠詩社,當代詩團體,是鄉土詩派中重要的一家詩社,成為聚合台灣省籍老、中、青三代詩人最重要的園地。“笠”的精神就是一種拙樸踏實的精神,是70年代初期唯一能與“創世紀”抗衡的詩社。成立於1964年4月。發行《笠》詩刊。注重鄉土,以“我們寧要草笠,而不要不屬於自己的皇冠”為行動宗旨,大力提倡“詩作品合評”。主張在方法論上,是以中國現代語言為表現工具,以清新而確切的語言,來表現詩的感情、音響、意象及意義。而在精神論上,則以鄉土情懷、民族精神與現實意識為融會的表現。成員有吳瀛濤、桓夫、林亨泰,白荻、趙天儀、錦連、杜國清、林宗源,羅浪、詹水、黃荷生等。1967年陳秀喜加盟詩社,被推舉為社長,巫永福為《笠》刊發行人。

意義

笠詩社的出現,大大衝擊和改善台灣詩壇空洞晦澀的詩風,以自己的樸質、踏實、清新的風格,為台灣新詩喚回了一部份讀者,開闢了台灣新詩的另一個真摯、深沉的世界。但存在表現過實和語言上凝集升華不夠的問題。

笠詩社
笠詩社

“笠”詩社創辦時正值“藍星”與“現代派”停刊,“創世紀”日漸式微之際,因此顯得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出現是台灣本土詩人首次大規模的結合,標誌台灣新詩本土意識的覺醒,詩社的《笠》詩刊(雙月刊)亦成為當時台灣最有影響的詩刊之一,“笠”初期持中庸的立場,打出現實的精神,現代的技巧旗號。七十年代便公開宣稱是“以台灣的歷史的,地理的與現實的背景出發;同時也表現了台灣重返祖國三十多年來歷經滄桑的人的心路歷程”。他們的作品富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注重反映現實人生,題材生活化,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語言也較樸實,口語化。“笠”詩社的文學活動,為台灣新詩開闢出一條回歸鄉土的新路徑,揭開了當代台灣鄉土運動的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