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

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1731年),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其作品可讀性強。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樂觀又勇敢的魯濱遜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氣戰勝了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笛福

姓名:笛福
生卒:1660-1731
描述:
籍貫:英國作家

個人概述

生於倫敦一小工商業者家庭,1731年4月26 日卒於莫爾福德。幼時只受過普通中等教育。早年曾經商,辦工廠,後辦報刊出版政治讀物並參與黨派政治鬥爭,長年奔走於英格蘭和蘇格蘭各地了解輿論情況,因文字兩次獲罪,年近花甲其小說創作才進入盛期,第一部小說《魯賓孫飄流記》是代表作,也是英國近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險、開發荒島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反映了英國殖民時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發表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讀物。他還為這部小說寫過兩部續集,以及長篇小說《辛格頓船長》、《富有的姘婦》(又名《羅克薩娜》),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都缺乏《魯賓孫飄流記》那樣的獨創性。除小說外,他還寫有國內外旅行遊記、人物傳記及其他紀實性作品《聾啞僕人坎貝爾傳》、《彼得大帝紀》、《新環球遊記》、《不列顛全島紀游》、《瘟疫年紀事》等,以及有關經商貿易的著作。

職業生涯

個人榮譽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

個人影響

展示新興資產階級的身影——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人物評價

笛福: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採用流浪漢小說的結構,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通

笛福笛福
過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運,反映了十八世紀英國初期資本主義豐繁的現實,表現了強烈的海外殖民擴張意識。1719年,發表了《魯濱遜漂流記》,標誌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誕生,也奠定了這種新型文學形式的基礎。從此,小說在十八世紀英國文壇上迅速地繁榮起來,成為這一時期英文學的主要成就。《魯》是笛福的代表作品,小說是以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內容簡介:魯生於1632年9月30日,父經商賺錢,其母娘家姓魯濱遜,故取名為魯濱遜·克羅索。從小腦子裡就充滿遨遊四海的念頭。1651年9月1日那個不祥的日子,瞞著父母去航海,船遇風而沒,從旱路回倫敦,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第三次被土耳其海盜俘虜,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達巴西,經營種植園,開始莊園生活——非洲販運黑奴。1659年9月1日遇海浪沖至荒無人煙的小島,身上唯有一把刀,一個菸斗,一小匣菸葉。上島的第二天他就把淺擱在島邊的那隻大船上所有的食物、酒、衣物、槍枝、彈藥、土木工具等一一運到島上,在島上搭起了簡易的帳蓬,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他把自己的一切經歷與活動都記了下來,為怕自己忘記日期,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來記年月,並開始記日記,用了幾個月的工夫為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山洞住了進去,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不小心抖落的十幾顆谷種開始發芽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種起莊稼因為島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使他把自己的住處移到平地上,不久得了瘧疾,用簡要的菸葉來給自己治病,並開始讀《聖經》,用心觀察了小島後,發現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就開始抓鸚鵡、山羊等野禽馴為家畜,到了第三年,開始有規律……第23年的冬天,野人烹人肉吃,2年後,再次前來,魯救下俘虜,取名為星期五,一年後,教會星期五英語,準備離開之際又從野人手中救下一個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故派他們去解救另外十六個白人,走後第八天,英國船舶附近,船長和另外兩人被反叛水手拋棄岸上,助其奪船,順利離開海島,在此居住了28年2個月零19天。魯回到了英國約克城時,離家已整整35年了,誰也不認識他,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下兩個侄子和兩個妹妹在家。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而他的朋友為他積累了五千英鎊,草草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不久妻子去世,再次出海,來到小島上,這裡的人口大增,為他們分配好田地後,很滿意地再次離開。簡要分析:描寫了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條件,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徹底改變了自己無衣無食的苦難命運。在此過程,他付出了艱辛。笛福歌頌這種勞動活動,歌頌了他對大自然的鬥爭。魯的形象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魯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當然,魯的身上也表現了一個私有者和殖民主義者的思想特徵:冒險精神和占有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