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和合二仙

竹雕和合二仙

竹雕和合二仙,文物,蓮舟外側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裝束、神態,可推知二僧乃唐貞觀年間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

簡介

根圓雕二僧,乘於蓮瓣舟上。一僧坐船頭,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為槳。二僧滿面笑容,憨態可掬。蓮舟外側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裝束、神態,可推知二僧乃唐貞觀年間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據《宋高僧傳》所載,二僧狀若顛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動輒“呼喚凌人”,“望空漫罵”;拾得曾以杖擊伽藍神像,有“呵佛罵祖”之風。傳說中還有很多關於二人神跡的軼聞。民間造型藝術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諧“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賜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以示官府對民間信仰的認可。
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數刀似不甚經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處卻躍然於觀者眼前,確非高手所不能為也

來歷

自十七世紀後期開始,以人物為主題的浮雕竹刻,受當時流行的陳洪綬、曾鯨畫風影響,出現省略背景、大面積留白的技法,這一新樣式的運用,使畫面主題更突出,視覺效果更接近繪畫,後經吳之璠發展達到頂峰,深受後世喜愛。
和合二仙,即唐貞觀年間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在傳統造型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以諧“和”、“合”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賜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使和合二仙信仰正式為官府接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