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筒

竹木筒,指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

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竹木簡是古代用竹簡和木簡寫成的書,是我國最早的書籍。竹子和木頭都是常見而易得的東西,古代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在上面寫字著書。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每根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寫20多字。
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書了。編連竹木簡多用麻繩,也有的用絲繩(稱“絲編”)或皮繩(稱“韋編”)。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的“冊”字,就是一個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簡用繩子編連起來的樣子。
《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簡做成的書。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這樣形狀的字“〓”,即“冊”字。可見,竹木簡書籍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了。約春秋、戰國之際,還出現了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所以帛書不及竹木簡書普遍。東漢時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籍,紙既輕便又易於書寫,價格也比較便宜,於是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代,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