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後刺長蝽

竹後刺長蝽,拉丁學名為Pirkimerus japonicus (Hidaka),是異翅目長蝽總科長蝽科的生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黑而光亮,被有金黃色長毛。雌蟲體長9mm,雄蟲8mm。單眼和複眼均為淡紅色。觸角、足、晚前胸和中胸基線黃褐色。觸角第四節除基都1/4外,其餘均為深褐色,革片頂端一半的基部,後端和膜片中都有一淡黃色的橫帶,膜片的頂端和鵝脈為白色。小盾片中央有一達到頂端的隆起。膜片上無毛,翅脈不達到頂端,後胸不光亮。腹部腹面有密集的斑點。雄性生殖器為淡紅色。

卵:長圓形,1.2-1.3mm。乳白色。競表光滑。

若蟲:末齡若蟲長7-8mm。黃棕色,前胸背板深褐色。翅芽發達。腹部腹面暗紅褐色,被金黃色長毛。

生活習性

此蟲在逝江仙居縣1年發生4代,以若蟲和少數成蟲在被寄生的竹稈內越冬。越冬若蟲子3月中、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4月上旬成蟲鑽出蟲孔。各代成蟲出現期分別為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若蟲危害期分別為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越冬若蟲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偶爾取食危害。

竹後刺長蝽鑽入竹槓的竹節內危害,故被害竹一定是被竹筍夜蛾幼蟲、一字竹象蟲成蟲危害後的竹筍所長成的竹。成蟲出孔時間多為8-10時。出孔後,先在竹槓上停留2-3分鐘,然後展翅飛行,轉移至另一竹稈內交尾產卵。飛翔力差,但善爬行,當飛至附近竹上時,則沿竹稈向上爬行,尋找蛀蟲孔,鑽進竹節內。一般成蟲尋找配偶轉居新的竹節時,多系雌蟲先進蟲孔,雄蟲在旁等候而後跟隨進孔。新寄生的竹節內,雌雄性比為1︰1。老竹節內寄生成蟲數最多,一節可達93頭,雌雄比為54︰47,也接近於1︰1。成蟲配偶後,在竹槓上未見交尾現象,顯然交尾是在竹節內進行的。

成蟲在竹稈內壁上產卵,為避免竹節內積水淹沒,卵粒都產在竹稈內壁中、上部。卵粒呈片狀排列,少數有重疊現象。1頭雌蟲可產卵60-100粒,最多370粒。成蟲交尾產卵後即死亡。卵經3-5天開始孵化,孵化率95-100%。孵化前,卵變為棕黃色至深褐色。群集生活在被寄生的竹節內,吸取竹節內液汁。

若蟲經4次脫皮羽化為成蟲。第一次脫皮,從頭部縱裂;蛻呈灰色,附著在竹節內壁上。以後3次脫皮,治頭部至前胸背板縱裂;蛻呈棕黃色,附著在若蟲和成蟲的足、翅上。成蟲則是從前胸背板縱裂處羽化出。新羽化的成蟲,腹部腹面棕黃色,l天內變為全黑色。此蝽要求陰暗、潮濕的環境條件。只有繁殖轉移時,才爬出竹節在竹槓上爬行活動。當竹稈被風吹動時,成蟲靜伏在竹槓上。遇驚動還會分泌出腐蝕性液體,揮發出臭氣,以此進行自衛。此蟲多奇生在2m高左右的竹節內。

主要天敵

天敵有蜘蛛和螞蟻。

防治方法

1.加強竹林管理,合理採伐,及時墾復,增強竹林抗蟲能力;並及時挖除退筍

2.防治竹後刺長蝽可在各代成蟲期施放煙霧劑或噴藥,也可從蟲孔向竹稈內注射藥液,以殺死侵入竹節內的若蟲和成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