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村煤礦

章村煤礦,是一座古老的礦山,地下煤藏相當豐富,屬於無煙白煤,是化肥工業的重要原料和民用生活然料。

章村煤礦簡史
章村煤礦是一座古老的礦山,地下煤藏相當豐富,屬於無煙白煤,是化肥工業的重要原料和民用生活然料。為了發揚煤礦工人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讓青年礦工了解老一代礦工的艱苦奮鬥情況,增強主人翁思想,通過老職工座談和走訪調查,蒐集了建礦以來至“文化革命”前的歷史資料,並參照《沙河縣誌》及河北省礦務局1949年編印的《章村煤礦情況匯集》等材料,編寫了本礦簡史。
一、解放前的情況
本礦地處河北省沙河縣境內,屬於邯邢基地的一部分。南有峰蜂、邯鄲兩個礦務局,北有邢台煤礦、綦村鐵礦,西臨顯德汪煤礦,東距京廣鐵路十七公里。
煤炭為人類所認識所利用,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程,章村煤田的開發,也有其歷史的功績。根據《沙河縣誌》記載,早在九百年前的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47年,窯坡村附近就有煤礦開發。當時把煤叫做“石炭”,章村、三王村、窯坡、顯德汪一帶,到處都有前人開掘煤礦留下的廢礦井與矸石堆。據有關資料記載,章村煤礦在清道光年間,有山東楊、牛兩個 道台開過礦。 現在的章村煤礦二井一帶在清朝鹹豐年間即有人井採過。光緒初 年有個宋道員曾採用機器在此地吸水采媒,至光緒四年因連綿大 雨,山洪成災,井筒淹沒,此窯報廢。據《沙河縣誌》記載:當 時官府對煤礦捐稅很重,三王村同心坡煤礦因抗交捐稅在道光元 年被官府封禁,後於光緒二十二年才恢復生產。古時開煤礦,提 升排水都是用人絞轆轤,遇到流沙層和大量湧水就無力抗拒。由 於這一帶煤炭儲量多,面積大,地表覆蓋薄,沒有流沙層,鑿井 比較容易,所以小煤窯星羅棋布,到處皆是。
本礦區大量採用近代化的蒸氣機作動力,是從1922年開始的。 這年北京資本家馮樹選定在這個地方投資開煤礦,經國民政府批 準領了營業執照,委託代理人武清縣李席珍、山東李松年來此建 井,地址在三王村西一里,定名“公孚葆礦”。送就是章村煤礦 的前身(俗稱公司煤窯.解放初期叫大眾煤礦)。李席珍剛來開
礦時,這一帶有民辦小窯三十多處,都是人絞轆護,手工開採。而李開礦,則採用蒸氣鍋護,蒸氣絞車,速度快,效率高,建礦僅 用兩年時間,1925年即正式產謀,日產原煤24噸左右。此後,新 礦井不斷增加,到1935年,先後建成柏樹地、宋家嶺、上小窖、 麥子地、孝子台、高樓窯等十六處礦井,平均日產原煤一百噸以 上。資本家馮樹每半年一次派其二子馮士其來礦檢查並索取利 潤。1931年至1938年最盛時期,工人達一千多,日產原煤400餘 噸,在八對礦井中,有兩對礦井提升使用蒸氣絞車,井下排水 使用手扳水泵和牛皮包,成了沙河、邢台一帶最大的煤礦。當時礦 上主要管理人員、管賬先生是從北京、天津帶來的,機電技術骨幹是從河南彰德府等地招聘的,其他工人和井下工頭、窯匠等都 是從附近農村招收的。管理機構首席是經理李席珍。其次是副經 理李松年及總辦吳某。下有管理地面供應銷售的叫“大金章”, 管井下生產技術的叫“窯匠”,管招工、記工、發工資的叫“尋 人鋪”,管財務的有頭櫃、二櫃記賬先生,負責治安維護秩序的 有礦勇70多人和沙河縣派來的十二名護礦巡警。
在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裡,本礦區曾是帝國主義、 國民黨軍閥、土匪豪紳互相爭奪之地。1922年建礦以來,反動軍閥、土匪、會道門、漢奸賣國賊都把這個礦著成一塊肥肉,你 爭我奪,互相吞併,都想到這裡榨取工人的血汗。1927年河南反 動會道門天門會趕跑資本家,奪取了本礦經營權,利用迷信騙人, 宣揚刀槍不入,對礦工及周圍農民殘酷迫害。天門會匪徒的惡 行,迫便當地工農民眾奮起反抗,各村農民都成立自衛武裝組 織,並向駐紮在邢台的奉軍告狀。半年後,駐邢奉系軍隊打來, 只在距礦十多里的王崗嶺上放了兩炮,炸毀煤礦一座樓角,天門 會匪徒就倉惶逃命。在逃走時被民眾打死很多,只跑掉一些頭目 和十八名帶槍的骨幹,其餘全部落網。會首張文明也被白塔民眾打死。天門會走後,李席珍又返礦組織生產。
1931年,駐守邢台的反動軍閥石友三,為了籌斂軍費,又將 李席珍綁架到邢台,後用一千元大洋贖回。“七·七,事變後,日 寇入侵,治安紊亂,經常有人到礦哄搶財產。李席珍為了維持生 產,請來窖坡村石京蘭為首的民團武裝到礦防守。不久:永年縣 土匪楊蘭子部侵入礦內,騎在工人頭上作威作福。當時國民黨不抗 日,只顧南逃,本礦職工連遭過路軍隊搶劫,尤其是國民黨孫殿 英部隊曾經來礦騷擾,住在芝麻地礦井樓上,隨便搶劫和抓人, 鬧得人心惶惶,生產中斷。
1938年春,我八路軍由晉東開來,趕走頑匪,對工人進行革 命教育,並支持工人罷工,與資方談判增薪。當時我黨幹部王征 (沙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姚廣錄等同志經常深入在礦工中宣 傳抗日救國,並代表工人與資方代表崔德成等談判,使礦工工資 由每天0.82元增到1.15元,並允許工人上井時往家背煤。當時我 黨在礦工積極分子中吸收邢應勛、王林秀等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於1938年5月成立起黨支部,八路軍地方工作團姚廣錄同志任支 書,邢應勛任組織委員,王林秀任宣傳委員。黨支部建立後,接 著又召開了工人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工人抗日救國會”,選 舉鄭東芳(小工頭,爭取對象)為主席,邢應勛為付主席,王林 秀組織委員,陳長生宣傳委員,鄭和尚除奸委員,李同保武裝委員,劉雙生活委員,並召並了全體工人參加的慶祝工人抗日救國會成立天會。
1938年6月.日寇及皇協軍高德林部隊大舉進犯,我軍當即 與工人一起撤道。偽匪軍高德林即以本礦區為據點,一面強迫留在 礦上的工入為其挖煤,一面依仗日寇勢力搜刮民財。高匪經營煤 礦,沒有坑木,就到附近農村砍樹、搶木料;財政緊張,就發行 自製的紙幣,憑著皮鞭、刺刀在礦區內流通。他們在礦區挖深溝、 壘城牆、建碉堡,把煤礦變成軍事要塞,並在其司令部圍牆內辦 起兵工造槍局,能造機槍、手槍、手榴彈等。造槍局共有 八十多人,車床二十多部。高匪所屬三個團不久全部換上新生產 的“德林”式槍枝。高德林得此寶地後,野心勃勃,在日寇卵 翼之下得意忘形,先稱旅長後稱司令,經常下鄉燒殺搶掠, 幾乎每天公開殺害民眾。桃樹地礦井西溝,地名叫“午朝門”, 是高匪的刑場,經常屍骨迫地,血腥熏人。1941年7月,八路軍 為了懲戒偽匪,援救礦工,在民眾配合下,對礦區搞了一次武裝 襲擊.將桃樹地、麥子地兩對礦井的鍋爐、絞車炸毀,高德林匪 伙龜縮在司令部圍牆內不敢出窩,在日本飛機掩護下才得逃生。 此後,麥子地、桃樹地兩對礦井被水淹沒,高匪怕死,將司令部 與造槍局搬往邢台,派其內弟主碧堂與趙副官留在礦上鎮守,並 到孝子台恢復舊礦井繼續出煤。苑們把“孝子台”改名“將軍 嶺”,這裡有兩對礦井,一對井採用蒸氣機提升,一對井是人絞 轆轤生產,直到1945年解放。
煤礦工人在舊社會是人下人,被稱為“煤窯子”,身上壓著 三座大山,地主資本家、日寇、皇協軍等反動統治階級只管發財 享福,不把工人當人看。當時,工人每一個班在井下勞動24個小 時,把頭“大軲轆”(即工頭)在井下,手裡拿著用臘條、麻繩 做成的鞭子,看到那個工人幹活慢,就劈頭蓋臉地毒打,當時挨 打最多的是小運工與刮水工。刮水工整天泡在水裡,一人管一個 地主,用柳斗從低處往高處倒水,水是一直舀,一直長,24小時 不能停,稍一打吨,坑水長滿往下流,就挨一頓打。小運工是用 帶車輪的臘條筐從煤頭往井底拉煤,許多人排成隊,一人拉一個 筐,工頭坐在井底監工,隨身常帶的打人用具有臘條(叫作麻 糖)、麻繩(叫作麵條),小運工的筐裝不滿挨打,跟不上隊挨打,煤倒得靠後挨打,煤里有石頭挨打,缺了趟更是挨打。誰敢 反抗,他們就交給偽軍,輕者吊打一頓,重者致死。在井下勞動 不給工作服,膠鞋、安全帽、照明又不足,多數工人從頭到背都 被石頭碰成一塊一塊的傷疤。白塔村老工人劉壽,背上有二十一 塊傷疤,就是在井下碰的。當時有一個工人,因受不了這些罪, 就在井下上吊自殺。白澗村工人李群保,在井下挨打後藏到老塘 水坑裡,整夜不敢出來。後來.他哥哥把他找出來,也沒躲掉工 頭的再一次毒打。那時候資本家只叫工人千活,每班乾24小時給 工資八角二分(折算十斤小米),其它沒有任何福利。一班乾24小時,兩天才能上一個班,一天只掙五斤小米,又吃飯,又帶乾糧,不休班也僅能顧一人生活,家裡有幾口人根本顧不住 ,連煤 也買不起.有時從井下用乾糧袋裝點煤,被把頭們發現就 要挨打。下元村考工人紀四片,一次在孝子台礦井背煤,被狗腿 子左忠發現,吊在井口轆轤上毒打一頓,還讓洋狗咬傷腿,鮮血 直流。那時礦上沒有澡堂、食堂和宿舍,只在尋人鋪院子裡擺幾 個木盆子,讓工人洗臉用,別說肥皂,連熱水也沒有。當時工人 外地人不多,多數住在礦周圍三、四十里以內的農村。有的無家可 歸,就住在磚窯或土窯洞裡。孝子台礦井工人住在土窯洞裡,一 次塌陷,砸死三人。當時礦上頭目王碧堂的洋狗吃的是雞蛋牛肉 湯泡饅頭,工人卻挨著餓幹活,在井下勞動24小時,上井後還要 餓著肚子步行回家。所以,餓死、凍死、累死的不斷發生。那時候 工人發生疾病或死亡,資本家一概不管,許多工人死後,連棺材 都用不上。尤其是在高德林統治時期,工人生命毫無保障,玉路 村老工人劉喜柱,下班後搭黑回家,走到中關村南坡,因勞累過 度,昏睡過去,正遇上皇協軍路過此地,沒等他醒過來,就被用 刺刀挑死。礦工孟雙林,穿了一雙皮底鞋,就被高匪說成八路 軍,綁起來填進黑豆地礦井內摔死。當時兵荒馬亂,連年戰爭, 煤礦不斷停產,工人大批失業,失業的工人沒有飯吃,又加上1942年開始三年災荒,久旱無雨,在本地沒法生活,只得到山西、井陘、石家莊等地逃荒要飯,不少人餓死在外地。如老礦工孟二 根,央業後到石家莊要飯,餓死在街頭。由於戰爭不斷,連年災 荒,礦工外逃,便煤礦生產不斷下降,人員大大減少,到1945年解放時,全礦只餚工人670人。
二、解放初期的生產恢復情況
1945年6月,日寇報降,本礦得到解放。9月份,由抗日政府所 屬的太行工商管理局正式接管。從此,本礦獲得了新生,開始了一 個新紀元。如果說過去煤礦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地獄,那么解放後 的煤礦則是工人當家做主的天堂。
本礦在1945年9月由太行工商管理局接管後,到1946年6月改 由太行區黨委經濟部領導,1947年元月轉交太行實亞公司領導。 1949年7月底,太行實業公司結束,將本礦劃歸河北省領導。
日寇、皇協軍撒退時,對本礦設施進行了嚴重的破壞,只留 下兩口三節鍋妒也都超過了使用年限,有兩部氣絞車,提升能力 僅有半噸,有一條半舊鋼絲繩、兩台三寸氣泵、一台四寸氣泵。 雖有氣泵,但沒有鍋爐和管子,不能使用。要想儘快恢復生產,只 有發動民眾,依靠大家出主意想辦法。
當時,在經理紀一民、副經理朱占亮、徐德、榮全林等同志 鎖導下,將在礦的工人召集起270人.對他們講了政府的方針政策,穩定了工人情緒,又請出三十多名老職員,座談研究如何恢 復被破壞了的礦井和動力。領導提出戰鬥口號是:九月五日動工 恢復,十月一日開始生產。主要任務是檢修兩口鍋爐和兩部氣絞車,先搞排水,恢復井下巷道。在檢修中發現絞車鍋爐上的 機器零件全被破壞,雖說本礦解放了,但邢台、邯鄲等城市還沒解 放,所缺的零件無處買,無法配。在這種情況下,礦領導又召開老 工人老職員座談會,在會上提出高價收買主要機器零件。這個號 召得到廣大職工回響,大家用實際行動擁護黨和政府,不少人交 出機器零件,分文不要,有些工人手裡保存的貴重零作則按市 價作了收購。當時工農民眾剛得到解放,精神振奮,有的往礦上 送木頭,有的來礦賣機器零件,有的來礦上找工作,對礦井的恢 復給了很大支持。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準備工作,即恢復了生產, 解決了解放區用煤的急需。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為了調動 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對在生產恢復中做出貢獻的積極分子,及時 進行了表彰獎勵。
本礦在恢復生產的同時,還擔負著對敵鬥爭的任務。當時 大城市沒有解放,本礦雖然解放了,敵人的殘餘勢力還很兇,在 礦東南五公里的俏河村,還盤踞著土匪楊四子部隊三千餘人,為 了防止敵人襲擊,本礦一面組織生產,一面組織全礦職工站崗放 哨,輪流值班,清查壞人。
當時恢復生產的礦井,就是孝子台井,定名“大眾煤礦”, 在三王村西二里。由於敵人對井下煤田搞了破壞性開採,解放後 排積水,清理巷道,困難很大,產量上不去,並且煤質很差,爆 烈性大,很不好燒。為了發展生產和找好煤,搞好新老礦井接 替,領導決定從1946年起到章村村東(即章村礦址)建設新礦 井。
章村礦井1946年8月12日開工建井,當時是一片荒山。首先 開鑿的一、二號井,是清朝時留下的舊井筒。這一雙舊礦井因岩石 堅硬,湧水量大,只打了四十多米就被放棄。聽當地人傳說,這個 井見過三米高的煤,因井下水大排不了而停的。因此領導認為希望很大,便在一號井安裝了鍋護絞車.二號井安裝了人絞轆轤, 預計動工後幾個月就要見煤。
但是,因地質資料不清,只聽當地老農的傳說,事實上很不 理想。這個礦井見煤深度79米,前人只打到40多米沒有見煤就停 了。在鑿井施工中.岩石壑硬.湧水量大,只憑牛皮包排水,工程進展很慢,直到1947年第一季度孝子台老礦全部結束時,章村 一、二號井還未見煤。當時國家正在打仗,經濟困難,上級也沒 有大量資金補助企業,眼看職工沒法開工資,這時,礦上黨政領 導召集職工代表共同商定了三條辦法:一是能夠維持生活的,說 服他們暫不開支;二是不開支生活有困難的,就只開30%工資; 三是有的職工家裡人口多,生活極度困難的,給開60%的工資。 就這樣礦上也沒有足夠的款。在黨的關懷下,太行實業公司撥給 二百萬元冀南幣,其中一部分還得用於購買建井急需物資,其餘 用於職工開支。
解放後,工人階級成了礦山的主人,當時老工人愛礦如家, 儘管困難很大,廣大職工省吃儉用,仍然千勁很大。由於打井遇 到的水大,排水工具落後,大家都整班泡在冷水裡平活。主井筒 湧水量大,每小時排水25噸。鑿井是從水底下崩石頭,為了提高 效率,在井口掛牌,各班開展競賽,鼓舞了大家幹勁。在生產恢 復中,職工中湧現出很多積極分子,為戰勝經濟極端困難做出了 貢獻。當時幹部是供給制,除一伙食費與服裝費外,每丹只發六斤 小米津貼費,生活很艱苦,尤其是老礦結束,新礦沒有建成,搬 到新礦後,經理室與幹部辦公在一個小屋內,但人人都充滿了朝 氣蓬勃的革命精神。
三、四號井從1947年4月動工,到10月份就出了煤,到1948年9月礦井結束,共產原煤一萬六千噸,儘管這只是采空了的礦井殘 留下的一部分煤,在當時給主井建設在經濟上起到了有力的支持, 經過全體職工的一致努力,一號主井在1947年11月見到了煤。經 過一段井巷工程建設,1948年5月開始小量生產,本井建設共用 21個月,初投產時,日產二、三百噸,到1949年平均日產達到 360噸,職工的生活也逐漸得到改善。
三、解放後生產建設發展情況
1945年至1966年這21年間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45年煤總產 量是35000噸,1966年已達到409615噸。
本礦上級隸屬關係的變化:1945年9月由太行工商管理局接管;1946年6月改由太行區黨委經濟部領導;1947年元月改為太行實業公司領導;1949年7月31日劃歸河北省礦務局領導;1958年7月交邯鄲礦務局領導,1959年元月歸邢台大縣縣委領導;1960年5月14日又歸邯鄲礦務局領導;1962年底歸邢台市委領導。
本礦黨政領導幹部的變動:黨組織第一把手,1945年紀一民 任經理兼支書,1950年白巨武任總支書記,1953年張蘊輝任總支書記,1954年董印生任總支書記、黨委書記(本礦原是黨總支, 後按八大黨章規定於1956年12月選舉成立黨委會,董印生由總支 書記選為第一任黨委書記),1959年王西生任黨委書記;1960年
5月崔廣富任黨委書記;1964年榮全林任黨委書記,1965年崔希 金任代理書記兼礦長,至“文革”開始。行政一把手的任職項序 為:1945年紀一民任經理,1948年徐德任經理後稱礦長,1956年 榮全林任礦長,1959年張寶善任礦長,1960年崔希金任礦長至 “文革”。
1945年本礦剛解放時,只有一個礦井出煤,最高日產僅30餘 噸。在上級黨委領導下,生產規模越來越大。1947年孝子台舊礦 井結束,將大眾煤礦改名為章村煤礦。
章村煤礦一號井在1948年5月正式投產。當時生產條件很困 準,井筒上半部是前人留下的舊井,經鑿通後.井筒不正,直徑不一致,最小1.75米,最大2.l2米, 使高速度提升受到限制,一天才出煤二、三百噸,就這樣維持了六年。當時提升使用白臘條大簍,容量0.4噸,井口把勾工人勞動強度很大。井筒不正很不安全。為了擴大生產,在1953年,一號井停產搞了擴建。至1955年一號井擴建竣工,年產能力達到20萬噸,井筒直徑由1.75米擴大到3.22米,井壁全用青磚鑲。井筒提升將70馬力汽絞車換成85馬力汽絞車。此車提升速度快,井筒深度104米,提升一次只用25秒鐘。該井提升容器將原來的白臘條大簍改成罐籠,井上倒罐車用上翻罐籠,並鋪上輕便鐵道,井底馬機坡提升安裝上40千瓦無級繩絞車,在440米長的16度斜坡上同時可掛20多個礦車,井下各個提升斜坡都用上電絞車,平巷運輸由人拉臘筐、人推盤車逐步改馬騾馬拉礦車。1955年新城至本礦鋪好鐵路,能用火車把煤運往各地,改變了過去只靠馬車、人推車、牲口馱的運煤方式,扭轉了夏季堆積冬季賣的積壓現象。由於提高了機械化水平,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改善了勞動條件,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原煤產量逐年上升。在1955年峰、章電路架通後,井上下實現了電器化。過去本礦自辦的小型發電站被淘汰。在1961年又完成郭、章供電線路二迴路十一公里的線路架設,擴建了本礦變電站,此後電力供應更加充足,提高了電器化的程度。1958年後井下運輸逐步用土造電機車代替了騾馬運輸,採掘全部用上電鑽打眼放炮、電溜子運煤。
1966年一號礦井結束,只留下二井與三井兩個生產礦井。其 中三井(窯坡礦井)1960年以前歸本礦開採,1960年底因運不走 煤,產品積壓停了產。1963年至1965年由沙河縣經營,屬於縣辦煤礦。1966年元月,併入本礦。1966年本礦鐵路運煤又有新發展,在二、三井地面建成新式煤倉兩座,井下出煤可以通過皮帶直接裝上火車,從而解放了井上運輸工人的笨重勞動。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本礦的生產技術不斷進行改革,在 1952年以前,採煤方法全是殘柱回採,效率低,扔煤多,浪費資源。1952年開始,推行長壁回採,溜槽運輸。後來又將工作面木 垛改為雙排密集支柱,這一改革,不僅效率提高三倍,並且節約 坑木,有利安全。
多年以來,井下水大是一項最大的威脅,1949年因井下出 水,一次淹死九名礦工。1956年下大雨,洪水沖毀電路,造成礦 井被淹,臨時採用柴油機發電排水,經常出故障不能正常生產。 1958年11月一坑車五大巷工作面出水,造成全井停產並把六大巷變成臨時水倉。黨和政府對解決排水設施問題十分重視,給予了 大力支持。現在全礦大水泵增到150台;300千瓦以上的大水泵有 46台,總功率能力23178千瓦。過去採用牛皮包排水,井下每小時 湧水量30噸就不能排,現在每小時幾百噸水不可怕。
威脅職工生命安全的另一個問題是通風。本礦在1955年以前 全是自然通風,風量小,通風系統混亂,不僅造成許多工人患上矽 肺病,更嚴重的是瓦斯聚集,多次發生熏倒人員事故。從1955年 開始,採用了機械通風,安裝上55千瓦抽風機,後又安上90千瓦 抽風機,井下風量達到每人每分鐘4立方米。現在三個井口都安 裝了大小風機,全礦共有抽風機十三台,每小時可向井下輸送新 鮮空氣1465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勞動環境,保障了工人身體健 康。
井下照明,1958年以前都是提小油燈或電石燈。1958年後改 用蓄電池礦燈。
井下設備,1958年以前,全礦僅有一個管子鍋爐,有8馬力 柴油機一台,汽絞車4部,抽水機一台,元車、牛頭刨、鑽床、 手搖鑽、砂輪機、煉鐵爐各一個,10門電話交換機一個,電話機 5個,全礦沒有汽車,礦車全是從外地買來的無軸承硬磨硬。1959年上半年檢修40千瓦以上的電動機還得運往石家莊。
現在僅汽車就有30多輛,其中載重汽車20輛,還有吉普車、 麵包車、中轎、大轎,鏟車、吊車、推土機、救護車、拖拉機等等。機修廠設備更是大量增加,現有金屬切削工具機50台,還有龍門刨、萬能銑等等。工具機動力,解放前靠人攪,後來利用蒸汽帶動,現在都是電力帶動。不但能檢修大型電機,修配各種機器零件,還能自制工具機、絞車、礦車等設備。自製的礦車除滿足本礦生產使用,還供應其它兄弟單位。
四、隨著生產發展,職工生活不斷改善
在黨的領導下,礦工成了煤礦的主人。煤礦工會舉辦了不少 福利事業,工人的福利待遇。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在工資方面,實行八級工資制。從1949年至1968年底,平均工資增長27.9%。
在勞保福利方面,1953年開始實行勞保條例,職工的生老病死僵殘都得到國家的經濟補助。本礦醫院現豐發展到一百張病床,並有多種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如超音波、腦電圖、心電圖、X光機等 ,為提高診斷水平創造了條件。
在勞動保護方面,按期給工人發工作服、膠鞋、安全帽等。從1961年開始,冬季還發棉工作服,夏季發防暑降溫費,冬季發取暖費。為了預防矽肺病,對粉塵作業場所,採取了 防塵、滅塵 措施。對岩石掘進工人發給岩石補助費,對患有矽肺病的職工, 每月發給生活補助,礦醫院還對矽肺病人設立專門門診,專職醫
師,加強治療工作。
在津貼補助方面,實行入井津貼、夜班費、免費班中餐、班 組長安檢員津貼、工傷住院膳費補助、醫院衛生津貼、學校班主任津貼和婚、喪、產、探等有資假期待遇。
兩堂(食堂、澡塘)一舍(宿舍),比解放前有了巨大的變 化。解放前資本家把礦工當牛馬使喚,礦上除去供資本家、把 頭、日偽漢奸們享受的小澡塘、小食堂、樓台房舍外,根本沒有 工人存身之處。工人下了班,從井下上來回到家裡才能吃飯,除 去眼睛與牙齒是白色,其它都粘上黑煤,被誣衊成“煤黑子”。 解放後有了食堂、澡塘、宿舍,職工勞動以後能夠洗好澡、吃好 飯,充分休息。職工宿舍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開始住地鋪、通 鋪。現在每個職工都有一張床一個棕墊,部分單身職工宿舍已實 行旅館化、公寓化,有專職服務人員為職工拆洗被褥,清掃衛生打 開水。
澡塘是煤礦不可缺少的設施,本礦三個井口,有三處澡塘, 總面積2300平方米,澡塘內設定更衣櫃、暖氣、電扇、淋浴間和池 塘。工人上井都能洗熱水澡,“煤黑子”的形象再也著不見了。
職工的文化生活,解放前,根本談不上,現在東西兩礦都有 俱樂部影劇院,還有廣播站、圖書館。俱樂部經常放電影,有時 還演戲,礦上還有文藝演出隊,不斷組織職工業餘文藝演出和各 種球賽。還給許多單位購買了彩色電視機,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 活。
目前,住礦職工家屬約有600多戶,多數都有電視機、收錄 機、洗衣機,還有的買了彩電、輕騎機車等等。這些生活條件 的變化,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對煤礦職工的關懷,充分體現了社會 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