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樓村

時山西竇氏主要有兩大宗支,主要居於太原府與平陽府。 至元末,山西人口爆滿,成為人稠地狹之區。 洪武初年山西竇姓主要流向河北,少量流向西北。

竇樓村位於水滸故里鄆城縣境內,北緯:35°30′ 東經:115°47′,靠近220國道。
明代移民最早始於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為鞏固政權,首先遣散元大都遺民,遷山海關外邊民於河北大名府、北平府、河間府、永平府、保定府;同時,下令將蘇州城內原來支持和擁戴過張士誠的士紳商賈沒收家產,責令全家遷徙到外地墾荒屯田。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洪武趕散”。從此,開始了持續百餘年的明代大移民。
唐天寶十三年(754),全國有9069154戶,人口52880488人。竇氏是盛唐時的大姓,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宋神宗時(1068―1085),宋與遼在籍人口約有9000多萬,其中竇姓約近百萬。至元 末全國人口下降至6500萬;竇姓人口經元文宗誅殺、改姓,剩餘不足30萬,幸留者三分之一在山西境,時山西人口達403萬,竇氏占百分之二點二。唐與五代時期載於史書的竇氏約有百分八十是唐皇親三祖房與平陵房,實際上竇融後裔的漢唐皇親家族在盛唐時僅占全國竇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時山西竇氏主要有兩大宗支,主要居於太原府與平陽府。唐則天時落居平陽的竇靈運10子,開元盛世經濟與人口發展都很快。至元末繁衍近700年,除靈運曾孫竇遜後裔燕山一支遷往漁陽外,其餘多居山西境。開元時,靈運家族以平陽為中心,其曾孫竇邈居於洪洞、竇連居於沁水;宋仁宗時左屯衛大將軍竇�落居端氏縣竇家莊(今屬沁水縣嘉峰鎮),至元末繁衍200餘年;山西北部代郡有北魏時留居的竇姓,亦有唐宋時從河南盧氏遷往朔州的竇氏。分布於朔州、汾陽、臨汾、侯馬、洪洞、河津、沁陽、沁水等30餘縣。
在蒙古鐵蹄踐踏中原和元文宗誅竇時,察罕鐵木兒及其子擴廓鐵木兒重兵據守山西,沒有參與元廷的皇位之爭,使山西百姓免於戰爭殺戮。中原大地連年兵禍災荒,百姓流離失所,逃往山西境內者居多。至元末,山西人口爆滿,成為人稠地狹之區。
洪武初年山西竇姓主要流向河北,少量流向西北。現已明確流向的有平陽府河津縣靈運後,先遷至河北大名府,後又遷至山東鄆城武安鎮竇樓村,後繁衍至鄄城、嘉祥,河南濮陽、安徽銅山等地,成為魯西南竇氏大族;靈運後居於沁水城關鎮的一支,有遷往甘肅蘭州安寧、榆中、永靖縣的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