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基大師

窺基大師

窺基大師唐代京兆長安(陝西西安)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法師。或單稱基。俗稱慈恩大師、慈恩法師;其宗派則稱慈恩宗。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廣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

基本資料

窺基大師,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遲,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後人稱為窺基,京兆長安人

生平概述

他生長於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里;父親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於屬文。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游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於傳譯事業,並很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六五四年),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後,即應詔參頂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永淳元年(六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
窺基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後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識論」的翻譯。這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而屬於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親造「三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去世了,後經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玄奘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都蒐集了回來。開始翻譯時,擬將十家注釋各別分譯。但不久,窺基就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注釋糅合起來,成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玄奘同意他的建議。窺基自己說這一部譯典是「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對於十家疏義,採取了護法的注釋為主,加以抉擇組織。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他在「唯識樞要序」里說∶「雖複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城為未有。」可見他對於本論的譯成,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唯識二十論」,原有後魏瞿曇般若流支和陳真諦的兩種譯本。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佼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閒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這段話是他對於佛典新、舊譯本優劣的總評,也說明了新譯是從那些方面來校正舊譯的。
玄奘在譯經期間,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並行於世」;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就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窺基隨侍受業,多聞第一,他又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一人,稱為百部疏主。他的註疏,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成的,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凡 纂敘,備受指麾。」「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頭述記。」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難,隨時向玄奘請示,惜「二十論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後才著手寫的,如「雜集述記·歸敬頌」說∶「微言鹹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這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
窺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種,計現存三十一種。其所註疏的經典,除「金剛般若」、「法華」、「彌陀」、「彌勒」、「勝 」等經外,其餘所釋諸經論本文,都用玄奘譯本。
窺基的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如「法苑義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義都歸納起來,抉擇貫通,細至一字之微,也有專章分析,如「法華為為章」把「法華經」中所有「為」字歸納起來,得出平聲「為」有九訓,去聲「為」有三訓,表現出他所提出的「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徵。他不但通達聲明,並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縱橫立破」,他的著述內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玄奘去印之前,曾在國內到洛陽、長安、成都等處參訪研求,對「攝論」、「雜心」、「成實」、「俱舍」都深有造詣,覺得好多問題還不能解決,才發願往印度求法,以極大的努力,窮佛學的底蘊。他回國以後所譯「般若」、「瑜伽」、「婆沙」、「俱舍」、「雜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羅很廣。其學說要點折中於總賅三乘教學的「瑜伽師地論」,而以之貫通一切,這是依據部派佛教、大乘唯識學說的發展而得出來的結論。玄奘在印度就學於那爛陀寺戒賢三藏,對繼續發揚彌勒菩薩學說的無著、世親,及其後繼者陳那、護法之學,均親所稟受,回國以授門下,各有專弘。窺基組織師說,廣制諸疏,加以發揚,對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玄奘逝世後,學人多認窺基為玄奘繼承者,講習取為準據,成為奘門的權威,為國內外同所景仰,後逐成為慈恩一宗。
玄奘在世時,中國佛學的瑜伽學說盛極一時,但在窺基以後,華嚴、天台、禪宗漸次興盛。華嚴宗反對三時判教,天台宗反對五種姓之說,禪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於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識之學就逐漸消沉下去。再經過天寶以後的兵亂,唐武宗的滅法,窺基著作在其時就佚失了一部分。宋仁宗天聖初年(一○二三年),內廷出所藏窺基著作十四種,四十三捲入藏刻板,「金藏」曾據以副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錄。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磧砂藏」為據,未及搜羅,因而散佚失傳,後人講習失所依據,此學逐終於寥落。
窺基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均能繼述闡揚。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 等,於第八世紀初並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慈恩宗著作多種,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