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

海月

海月,貝殼近圓形,極扁平,一般殼長100-118mm,高93-110mm。殼質脆薄而半透明,邊緣易破碎。左殼微突起,右殼較平。殼表面白色,殼頂微紫色。放射肋骯心生長線均極細密,近腹緣的生長線略呈鱗片狀,殼內面白色,具雲母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鉸合齒,呈八字形排列,左殼相應的部位形成2條凹槽,內有韌帶紫黑色。閉殼肌1個,圓形,位於殼中央。足退化成指狀,無足絲。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1,Placuna placenta

海月海月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 翼 形亞綱珍 珠貝目海月科的一種。又稱窗貝。中國沿海均有分布;海月貝殼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兩殼平,大小略等。殼質極薄,半透明。殼表呈白色或乳白色。放射肋和生長紋細密,且不規則。貝殼的內面具有珍珠光澤,鉸合部有“八”字形鉸合齒。足較退化。棲息於暖海潮間帶下區至潮線下10米左右的淺海泥沙底上。肉質部小,可食。其貝殼具雲母光澤,可做燈飾、托盤和代用玻璃等。

可做中藥藥引:

【採集】全年均有。

退潮時,到海灘上捕取。

【性味】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辛,太冷,無毒。

②《綱目》:甘辛,平,無毒。

【功用主治-海月的功效】①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

②《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

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基本介紹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HǎiYuè 英文名:clamshell 別名:鏡魚、以下魚、海鏡、膏葉盤、蠣鏡、石鏡、窗貝、 藥材基源:為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cunaplacenta(Linnaeus) 採收和儲藏:退潮後到海灘采捕,取肉,鮮用。

基本資料

貝殼(bei ke)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種特殊的腺細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稱為貝殼。

生態環境:棲息於潮間帶中低潮區至20餘 米水深的沙質或泥沙質海灘的表面,左殼向上,右殼朝下。殼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壺、苔蘚蟲及藻類等附著物。產卵期在5-7月。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經。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化痰,調中利膈。主痰結食積;黃疸;消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 2.《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摘錄:《中華本草》

生活習性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海月科的1種。又名窗貝。中國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均有分布;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洋分布較普遍。中國除海月外,還有鞍海月。 海月貝殼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兩殼平,大小略等。殼質極薄,半透明。殼表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頂部微顯淺紫色。放射肋和生長紋細密,且不規則。貝殼的內面具有珍珠光澤,鉸合部有“八”字形鉸合齒,韌帶呈淺褐色。閉殼肌痕小,呈圓形,位於貝殼的中央。足較退化,無足絲。 棲息於暖海潮間帶下區至潮線下10米左右的淺海泥沙底上,殼表常復蓋1層薄泥,五月至七月間產卵。肉質部小,可食,但價值不大。其貝殼平、半透明,具雲母光澤,可用做燈飾、托盤和代用玻璃等。中國古代建築曾用海月貝殼鑲嵌在屋頂或門窗上,可以透光,故稱“窗貝”或“明瓦”。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Hǎi Yuè 【別名】鏡魚(《臨海異物志》),以下魚(《食療本草》),海鏡、膏葉盤(《嶺表錄異》),蠣鏡(《閩中海錯疏》),石鏡(《海南志》),窗貝(《動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肉。全年均有。退潮時,到海灘上捕取。 【原形態】 貝殼2片,圓形而扁平,殼質薄,透明,邊緣很易破碎。左右兩殼不等,左殼較凸,右殼較平。殼面放射肋及同心的生長紋都極細密,近腹緣的生長紋略呈鱗片狀。殼表面白色,頂部微紫色。殼內面亦白色,具雲母樣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齒尖,作∧字形排列,左殼相應的部位,形成2條凹陷,上有紫黑色的韌帶。閉殼肌1個,閉殼肌痕圓形,位於殼的中央。足部退化成指狀。 生活於暖海潮間帶中下區及淺海沙質或泥沙質的海灘表面。右殼朝下,左殼向上。 【生境分布】分布東南沿海。 【性味】 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辛,太冷,無毒。 ②《綱目》:甘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 ②《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備註】本動物的殼(海月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基本介紹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HǎiYuè 英文名:clamshell 別名:鏡魚、以下魚、海鏡、膏葉盤、蠣鏡、石鏡、窗貝、 藥材基源:為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cunaplacenta(Linnaeus) 採收和儲藏:退潮後到海灘采捕,取肉,鮮用。

基本資料

生態環境:棲息於潮間帶中低潮區至20餘 米水深的沙質或泥沙質海灘的表面,左殼向上,右殼朝下。殼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壺、苔蘚蟲及藻類等附著物。產卵期在5-7月。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經。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化痰,調中利膈。主痰結食積;黃疸;消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 2.《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摘錄:《中華本草》

生活習性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海月科的1種。又名窗貝。中國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均有分布;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洋分布較普遍。中國除海月外,還有鞍海月。 海月貝殼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兩殼平,大小略等。 殼質極薄,半透明。殼表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頂部微顯淺紫色。放射肋和生長紋細密,且不規則。貝殼的內面具有珍珠光澤,鉸合部有“八”字形鉸合齒,韌帶呈淺褐色。閉殼肌痕小,呈圓形,位於貝殼的中央。足較退化,無足絲。 棲息於暖海潮間帶下區至潮線下10米左右的淺海泥沙底上,殼表常復蓋1層薄泥,五月至七月間產卵。肉質部小,可食,但價值不大。其貝殼平、半透明,具雲母光澤,可用做燈飾、托盤和代用玻璃等。中國古代建築曾用海月貝殼鑲嵌在屋頂或門窗上,可以透光,故稱“窗貝”或“明瓦”。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Hǎi Yuè 【別名】鏡魚(《臨海異物志》),以下魚(《食療本草》),海鏡(廣中有圓殼,中甚瑩滑,照如雲母。殼內有少肉如蚌,腹中有小蟹。海鏡飢,則蟹出拾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迫之以火,蟹即走出,此物立斃。)、膏葉盤(《嶺表錄異》),蠣鏡(《閩中海錯疏》),石鏡(《海南志》),窗貝(《動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肉。全年均有。退潮時,到海灘上捕取。 【原形態】 貝殼2片,圓形而扁平,殼質薄,透明,邊緣很易破碎。左右兩殼不等,左殼較凸,右殼較平。殼面放射肋及同心的生長紋都極細密,近腹緣的生長紋略呈鱗片狀。殼表面白色,頂部微紫色。殼內面亦白色,具雲母樣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齒尖,作∧字形排列,左殼相應的部位,形成2條凹陷,上有紫黑色的韌帶。閉殼肌1個,閉殼肌痕圓形,位於殼的中央。足部退化成指狀。 生活於暖海潮間帶中下區及淺海沙質或泥沙質的海灘表面。右殼朝下,左殼向上。 【生境分布】分布東南沿海。 【性味】 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辛,太冷,無毒。 ②《綱目》:甘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 ②《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備註】本動物的殼(海月亮)亦供藥用

【功能主治】①崔禹錫《食經》:主利大小腸,除關格,黃疸,消渴。②《食療本草》:主消痰,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能消諸食,使人易飢。

中藥材(六)

中國是中藥材的發源地,目前我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先人們留給我們後世的中藥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